查看原文
其他

何镜堂:以建筑记录时代,85岁仍奔走在创作一线

文明广东
2024-10-09

今年以来,广东“上新”不少标志性建筑:8月,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堂亮相;10月,广州设计之都设计殿堂项目竣工验收,因外观独特被称为“悬浮的月光宝盒”。这些,都出自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之手。


虽然已是85岁的耄耋之年,但何镜堂仍奔走在建筑创作一线。“这既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生活。”当被问及是否考虑退休时,何镜堂坚定回复道,“没有,因为我的生命跟它连在一起了。”日前,何镜堂获评第八届广东省道德模范,并被推荐为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投身建筑设计数十年

作品获国家级金奖3项


深圳科学馆、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馆、海心桥……投身建筑设计数十年,何镜堂的作品先后获得200多项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其中获国家级金奖3项、银奖4项、铜奖6项。


“地域、文化、时代,三个简单而又隐含无限可能的词汇,共同融合构筑了我的建筑创作思想原点与哲学基础。”在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上,何镜堂阐述了自己逐渐探索形成的创作理念,他将其归纳为“两观三性”论,即建筑要注重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


在何镜堂的众多作品中,最为人称道的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国红”、“东方之冠”、新“九州清宴”等充满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让中国馆甫一亮相便成为世界焦点。


“我们要的建筑是,一看就是中国的。”为了给中国馆披上合适的“红外衣”,让整体造型效果在不同时间、不同光照下都保持统一,当时已届古稀的何镜堂一天跑三个城市,深入实地考察,反复研究讨论,制作各种各样的样板。仅外观颜色的选择,就耗费了十个月之久。


精益求精的背后,是对自身使命的深刻认知。“以建筑记录时代,用设计引领城市的发展是建筑师的历史使命。”在何镜堂看来,建筑师通过展现这个时代的重大事件的建筑作品,记录着这个时代,进而凝聚起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记忆。


躬身教学科研一线

培养出3名全国大师


自1983年重返高校任教,何镜堂始终躬身教学科研一线。平日里,经常能看到许多学生在何镜堂的办公室前排队等候,请老师为他们的设计方案“把脉”。提及导师,何镜堂的学生们总会说到他对建筑的“痴迷”:老师一看见好的建筑就两眼放光,一讨论方案就来精神。


这种“痴迷”,也转化为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何镜堂非常注重培育学生随时随地动手动脑的能力,哪怕在聚会时,他也会让学生勘察房间结构并徒手画出来。如果没有尺子,就用手、脚和双臂丈量。


何镜堂深知,建筑设计需要扎根实践,培养人才同样如此。他在教学中提倡“三到位”,即完成一项工程实践,获一个设计奖,发表一篇学术论文。他按此思路进行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主持的“建筑学研究生三位一体联动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育实践”也获国家教学一等奖。


“我选择了一条设计与研究、创作与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一条辛苦但快乐的路。”在工作和教学中,何镜堂与学生们一道,让一座座建筑由图纸化为现实。“我在学生中既是导师,又是战友,不分彼此,我觉得最幸福的就是和学生们在一起。”何镜堂笑着说。


多年来,何镜堂先后培养出3名全国大师、2名省大师、9名博导、18位全国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硕士生、博士生数量超百人,不少学生成为全国建筑设计和教育领域的骨干力量。


来源:南方+


请搜索微信号

WMGuangDong

感谢您对文明广东

官方微信的支持

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   可关注

点击“在看”为文明广东加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明广东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