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课堂】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灾害链

贾慧聪、贺原惠子 空天信息 2019-06-30

本期内容基于灾害系统理论,根据中国省级报刊灾害数据库(1949-2005年),构建了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的灾害链:干旱灾害链(分为高温-干旱灾害链、旱灾-虫灾-病害灾害链、旱灾-大风-沙尘暴灾害链)、地震灾害链和寒潮-雪灾灾害链的成灾模式。分析表明:降水少、纬度高、沙漠戈壁广布、山脉与盆地、高原与平川相间等是旱灾灾害链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灾情随灾害链过程放大,受承灾体脆弱性累积加重。

文中提出干旱内陆区的上游山区加强水源保护;半干旱草原区防治荒漠化、沙化;黄河流域中上游区防治水土流失等区域模式。同时以案例形式分析了地震灾害链和寒潮-雪灾灾害链的致灾、成灾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减灾对策,为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重大自然灾害一经发生,极易借助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产生连锁效应,由一种灾害引发出一系列灾害,从一个地域空间扩散到另一个更广阔的地域空间。灾害链的概念早在国际减灾十年计划期间,由我国学者马宗晋和史培军在1989年提出,意指由某一种致灾因子或生态环境变化引发的一系列次生灾害,并将其分为串发性灾害链与并发性灾害链两种。

我国西北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各大海洋,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这里的旱灾最为突出,水灾在局部地区或局部时间也比较严重。同时,西北地区纬度偏高,气温低,温差大,导致雪霜天气和暴风,其复杂的地质环境和严酷的自然条件这一独特的承灾体导致灾害连续、交叉发生,形成灾害链。在我国常见的灾害链有4大类:台风-暴雨灾害链、寒潮灾害链、地震灾害链和干旱灾害链。



1研究方法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省级报刊灾害数据库》(1949-2005年)。报刊库是通过查阅1949-2005年各省市33种省级报刊中报道的有关灾害的新闻,采用“读报”的形式,逐项如实填写而建立。中国省级报刊灾害数据库共涉及9大类57种自然灾害,编码表如表1所示。



本文在《中国省级报刊灾害数据库》(1949-2005年)的基础上,提取西北地区五省区的灾害数据,建立西北地区灾害链数据库。经统计共129种灾害链,898条灾害链记录。近57年来,西北地区平均每一年发生16次链式灾害。表2统计的是超过10次记录的灾害链。



2制图分析


地震灾害链


地震为群灾之首,造成的损失最重,但频率不高。我国西北地区大多为高原山地,海拔高,河流切割深度大,地壳运动变化强烈,地质构造和地层复杂,地震虽不频繁,但破坏力极大。我国西北地区的地震主要集中于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和天山南北麓。


图1 西北地区地震灾害链分布图(1949-2005年)



干旱灾害链


旱灾是我国西北五省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它导致作物不同程度的减产乃至绝产,在历史上曾多次造成该地区的严重饥荒,给区域社会经济造成重大的影响。西北地区干旱灾害灾情随孕灾环境不稳定性因素叠加、灾害链过程和承灾体脆弱性累积而放大。


图2 西北地区旱灾灾害链系统形成模式


图3 西北地区干旱灾害链分布图(1949-2005年)


高温-干旱灾害链


极端高温事件往往与特重干旱相伴而来,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及能源、水资源和粮食安全等。高温引起的旱灾灾害链主要分布在甘肃、陕西境内。干旱还导致一些城市供水水库蓄水锐减,陕北、渭北地下水位降幅较大。


旱灾-虫灾-病害灾害链


总体看来,旱灾-虫灾、虫灾-林虫、虫害-病害灾害链主要分布在陕北、宁夏中部、新疆的西部和北部地区。不同地区,森林病虫害、草原病虫害、鼠害等的种类不同,其危害程度与地区的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及管理方式等因素有关。


旱灾-大风-沙尘暴灾害链


在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在地表植物枯萎稀疏的冬春季节,干旱和大风同步,从而导致土壤风蚀和大风沙尘天气比较频繁。西北地区大部分区域为大风较多区,干旱会造成土壤严重失水,荒漠化加剧,为沙尘暴发生提供更加充足的沙尘源;反过来,沙尘暴释放的沙尘气溶胶的气候效应,以及风蚀造成地表覆盖变化等,又将对干旱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我国沙尘暴的源地主要在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的干燥沙漠地带。


寒潮-雪灾灾害链


雪灾是我国西北牧区冬春季的主要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着草地畜牧业经济的发展。雪灾并不是孤立起作用,由于其天气特征常伴随着低温和大风天气,还会并发一些其他灾害,如冻灾、寒潮、暴风等。西北地区雪灾灾害链多发区集中于新疆地区。新疆天山以北的塔城、富蕴、阿勒泰和布克赛尔、伊宁等地是我国的三个雪灾多发区之一。


图4 西北地区寒潮-雪灾灾害链分布图(1949-2005年)



3针对灾害链的减灾对策建议


储备多元性的救灾物资


我国西北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质与内陆性气候的特点,使得自然灾害经常链式发生。建立与主要自然灾害链相对应的救灾物资的分类系统,提高救灾物资的多元性,可以为区域布设物资的类别,提高救灾的有效性提供参考。目前,西北地区有乌鲁木齐、格尔木、兰州和西安4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建议各地应在交通便利、灾情严重地区建立独立的救灾物资储备基地,保证救灾物资能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灾区,达到最大救助目的。


区域防灾减灾对策


干旱内陆区的上游山区应进行水源的保护,进行坡耕地退耕休牧还林还草。中游人工绿洲农牧区应发展畜牧业,压缩农田灌溉面积,防治土地盐碱化。下游天然绿洲区应该保育绿洲天然植被,以防绿洲植被退化。

半干旱草原区应加强环境保护,以治理退化草原为重点,建立人工饲草、饲料基地,发展舍饲养殖,对草地资源进行宏观规划和科学管理。

黄河流域中上游区的防治应以小流域为单元,加强植被建设;采取生物与工程相结合,加强淤地坝、梯田等工程措施,进行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对于西北地区地震发生频率高、人口较少的地区,应该鼓励当地居民搬迁到其他相对安全的地方。而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陕甘宁地区,应改善居民房屋质量,提高房屋抗震性能。

西北地区冬春时间长,一遇寒潮、雪灾,牲畜极易冻饿死亡。必须加速固定营盘建设,贮备干草和其他饲料,加强气象预报,及时正确地为广大牧民群众服务,尽量减少灾害损失。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016年《灾害学》第31卷第1期,作者遥感地球所贾慧聪、贺原惠子等。



相关链接


【微课堂】高分二号卫星影像融合方法

【微课堂】遥感与地球系统科学

【微课堂】遥感数据的系统级几何校正

【微课堂】月球遥感制图技术发展展望

【微课堂】月球遥感制图技术回顾

【微课堂】遥感影像的地形校正

【微课堂】大型工程监测?遥感可以做

【微课堂】地物波谱数据库(上)

【微课堂】地物波谱数据库(下)

【微课堂】遥感数据的辐射校正

【微课堂】天眼带你看地上的星海

【微课堂】祖先们如何绘制地图?

【微课堂】考古除了要“入地”还得“上天”

【微课堂】卫星数据接收的那些事儿(规划篇)

【微课堂】卫星数据接收的那些事儿(接收篇)

【微课堂】卫星数据接收的那些事儿(记录篇)

【微课堂】卫星数据接收的那些事儿(处理篇)

【微课堂】卫星数据接收的那些事儿(传输篇)



中科院遥感地球所 ∣一个有用的公众号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