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来自一个优秀博士生的SCI论文发表经验

2017-11-14 LetPub专业SCI论文编辑



博士已经毕业大半年了,我很想分享一下博士期间的经历。由于很少动笔写博客和论坛之类,不太擅长用文字表达,各位看官姑且看看,如有不当之处,望包涵!


我的专业方向是通信与信息工程,博士研究的小方向为通信网络中的资源分配,主要面向5G场景。博士二年级开始正式接触课题,博士三年半毕业,毕业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7篇,JCR一区和二区论文各1篇,三区3篇,四区1篇;另以合作作者发表SCI论文十多篇,基本都是和指导的硕士和博士一起发表的相关工作。自己的成果相比于很多其他优秀的博士以及海龟们相形见绌,但这也算是对于我博士阶段努力过的一个见证,聊以自慰,下面分享一些我的科研经历。



1


由于自身特殊原因,博士一年级处于上课阶段,并没有确定课题方向。可想而知,那一年我过得十分忐忑,当听闻身边的同学都已经发表SCI论文时,自己的心情更加煎熬。那时平常除了正常上课外,会有意识地涉猎一些相关的数学课程,比如凸优化、排队论以及博弈论等,这些工具在后面的科研工作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进入博二之后,生活急剧加速,研究方向得到了确定。所在课题组内对博士毕业的要求较高,博士毕业通常需要在SCI二区及以上的IEEE Trans. 或者 Journal 上发表至少一篇长文。我们课题组有着非常好的传帮带传统,课题组新留校的师兄可以给出相应的指导,从论文idea的形成、正式行文、投稿、修改、回复等环节都会给出非常专业的指导和建议,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这些都是一些外在的条件,好的团队和氛围确实对论文的录用有很大的帮助。现在回到我的工作上来,我们课题组内会一周开展一次组会讨论,博士都会挨个汇报工作,一般时间在二十分钟左右。二十分钟通常是汇报最近调研的工作形成的初步想法,或者正在具体做的某些工作的初步结果的展示。组会上的时间并不好过,导师和师兄弟都会针对你所提的方案提出很多质疑或者展开激烈的讨论,现在看来能自如地应对这种学术讨论对于能力提升有极大的帮助,这点在我的最后博士答辩中得到了印证。


每周的工作开始就会考虑本周需要汇报的内容。如果最近想要做某一个具体的点,我大致会先集中读半个月的文献。我个人阅读文献的习惯是,凡是要精读的论文,我都会打印出来并且将相关的文章订成一册,既方便翻阅平常做的一些笔记和注释,也能有利于找出论文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通常,一天能做到泛读两到三篇论文,而对于需要精读的文章,我会仔细揣摩好几天,如有必要会亲自进行编程仿真再现,但上述工作会在一周内完成,以便在组会上分享,不得不承认,deadline就是生产力!


2


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做好笔记十分重要,通常我会在文章的第一页标题上方自己总结出该论文的创新点,做到心中有数。在论文的阅读过程中,仔细考虑系统的场景模型,尤其关注作者做出的一些假设,考虑一旦放宽这些条件会有何种可能,模型的可扩展方向在哪,作者还有哪些因素没有考虑等;对于作者用到的一些求解技巧(如泰勒展开、不等式放缩以及一些特殊函数的构造技巧)也要留心,因为一旦你通过多篇文献的阅读就会顿悟原来看似高深的论文背后是有规律可循的(当然这里不包括刻意的论文灌水)。这些技巧的掌握会让你的论文理论深度上一个台阶,你也就不会去烦恼为什么别人的文章有那么多的Theorem了,而自己的文章却这么干瘪。


还有一个好的建议是,大家可以阅读完相关的几十篇文章后适当地做一个review,对他们的系统模型、求解问题、求解技巧等进行多个方面的对比,有时你甚至可以举一反三,同时找到多个可以研究的小点。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始终带有质疑的眼光,发表的文章固然有创新之处但不代表完美,所以在这里你尽可能发挥找茬的功力,最后发出“原来也不过如此”的感慨,反正论文作者也听不见。整个博士阶段,我粗略估计精读的文章大约300篇。


3


当你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时,先不要急于动手,再做一下全面的文献调研和模型探讨,以免所做的工作已经被人做过或者有些你忽略的地方。一旦上述步骤完成,就可以进入论文的实质性过程,进行关键问题的建立和求解,这一步我在此跳过,因为这和你掌握的理论工具有关。论文的撰写过程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科技文献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就在于多看多写。平常看到文章里好的描述方法和句式,用笔标记一下,需要你在文章中“处心积虑”地借用;经典论文和高引论文的一些行文方式以及文章结构也可以借鉴。其他一些细节,比如美观的图表制作也会给文章加分不少。通常进入论文撰写状态时,最好能一鼓作气、一气呵成,我通常是要求自己尽量一周内完成论文初稿的撰写,然后进行两周左右的内容修改和格式审查,所以我相信不少童鞋都有为了赶论文而睡在实验室的经历。论文终稿完成后,需要根据论文的创新性理性地选择一个合适的期刊投稿,按照投稿系统的说明完成投稿流程。


在论文送审的几个月时间里,你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思考后面的研究点,好的研究节奏是每个学期都能完成至少一个研究点的工作。在考虑具体研究点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大局观”,所谓的大局观是指你所做的工作最终都是需要体现在你的博士或者硕士论文中的,每一个研究点需要有一定的独立性,否则专家会质疑你有凑章节的嫌疑。因此,在考虑研究点的时候,你在脑海中最后有一个大致的研究版图,如同七巧板一样,你现在手上有几块了,还需要再做什么,这样最后拼出来的图形才是你想要的;否则,如果前期不管不顾地研究,东做一个点,西做一个点,最后写大论文的时候就会比较痛苦。


4


现在再谈回到小论文上来,通常外审两到三个月就可能会有一审结果了,也会碰到半年甚至以上的可能(和选择投稿的期刊有很大关系)。拿到修改意见,首先好好分析审稿人的意见(对于Accept的文章,后面的分析不适用),把审稿专家指出的共性问题提炼出来,说明这些问题是非改不可的,剩下的问题再看哪些是必须要修改的,哪些是无需修改只做解释即可的。Response letter中措辞一定要客气委婉,大多审稿人的审稿工作都是无偿的,人家花费了那么多时间来评审你的稿件,所以尊重审稿人也是学术素养的良好体现。建议最好从师兄那获取一些Response letter的参考模板,很多地方可以依葫芦画瓢。多经历几轮修改的过程,对体会审稿人的意图有很大的帮助。你能通过分析审稿人的comments,就能看出审稿人以及编辑对你文章的接收倾向。


一个实例:以前合作投稿的一篇论文投稿到SCI三区的某期刊,一审意见回来两个大修、一个拒,编辑给的大修;拒搞和修改意见都特别犀利,当时合作者心情崩溃,但综合分析后,发现编辑倾向于接收论文所以给的大修机会;后面逐条根据意见做了详细的修改,审稿人的所有意见全部修改到位,二审后直接接收,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只要有修改的机会,就不要放弃,正面回答审稿人的问题,尽最大的努力去修改好论文,让你的研究工作能有机会发表。


5


不知不觉扯了一大堆,最后说一个小点,就是注意细节。这些细节体现在文章的排版、图表的制作、参考文献的格式是否规范等地方,往往这些地方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态度是否严谨。我目前也经常收到SCI期刊的审稿邀请,上述地方我都会首先关注,帮助我快速建立对论文作者的第一印象。想给审稿人留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就尽量把细节做好。毕竟审稿人可能评审你做了好几个月的工作只花了不到两个小时,尽量让他能够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快速地抓住你的核心创新点,而不是让一些其他的东西分散了精力。


这次我就说这么多吧,希望能够对师弟师妹们有所帮助。


—————

来源:小木虫论坛

作者:sunyouming10

原标题:一个小小已毕业通信博士的论文发表经验交流




年底结题?LetPub预存款优惠服务,让您的科研经费尽其用!

● 最大限度利用科研经费,永不过期。
● 一次预存,随时使用,省去每次繁琐的单位报账流程。
● 节约大量时间,提高论文编辑效率,加速审稿进程及顺利发表。


现在预存,可赠送给您相应的礼品:

京东购物卡、移动硬盘、网球拍、咖啡机、拉杆箱、iPad mini、学术交流旅行赞助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提交您的预存款需求,领取精美礼品。


往期回顾

· 写论文词穷怎么办?送你100个"漂亮"的动词,速度收藏!

· PPT也能绘制高大上的图文摘要?

· SCI写作黄金法则:用IMRAD架构论文的技巧

· 超值SCI写作大礼包,快来领取吧!

· 投稿前,先以审稿人的视角评估稿件质量

· Oncotarget到底是不是“水刊”?

· 学术海报Poster制作,看这一篇就够了

· 如何制作高质量的Graphical Abstract?

· 给编辑一个好印象——cover letter撰写攻略

· 选择投稿期刊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