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对教育者的教育:《儿童教育心理学》
读
书
小
记
///
2020.7.6-2020.7.8
江苏 南京
开卷有益
教育者,不能因为自己在孩子身上所做的尝试和努力没有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感到绝望悲观,不能因为孩子垂头丧气不思进取而产生挫败感。为了培养孩子积极坚定的精神意志,我们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信与勇气。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我被笑宝幼儿园班主任找去谈话了。
自己的学生生涯中没有被老师喊过家长,却没想到几十年后,深深体会了一把作为家长被老师喊去学校时候的惶恐。
自笑宝入园以来,我的育儿野心从培养他做一名“品学兼优受人欢迎的小朋友”一步步下降到“只要不犯错不用叫家长”…… 然而这条也没达到,真是难言心中沮丧。
和老师聊过以后,我开始认真反思这半年来对笑宝的教育问题,并重新翻开了阿德勒的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
阿德勒是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与弗洛伊德和荣格一起被人们并称为心理学三巨人。《自卑与超越》是他的代表作。
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人们来说,可能阿德勒的名字并不是十分熟悉,但其实市面上很多育儿类书籍的思想源头就是阿德勒的理论,例如大名鼎鼎的《正面管教》系列,就是简·尼尔森博士基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提出的一整套教育方法。
///
自从做了母亲以来,我从没有停止过对于育儿书籍的阅读,这几年来也看了有不下十几二十本,去年夏天还参加了P.E.T. 父母效能训练的工作坊,但总觉得应用起来不很顺畅,有种“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的感觉。特别是今年初疫情以来,孩子停课,更多的亲子时间让一些矛盾更加突出。
看完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我恍然大悟,“做不到”的原因在于“不知”,我以为我明白的道理其实并没有真正明白,就如同我们永远不会把手放在火上一样,若能真正明白道理,就一定可以知行合一。
相较于其他同类书籍,这本书没有提供明确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但它全面透彻的分析了儿童人格构成,深刻的阐明了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1
自卑感和心理补偿
阿德勒认为,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励儿童尝试通过改变自己的处境来缓和或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这种现象称为心理补偿。
这里的“自卑感”并没有任何贬义,适度的自卑感是有益的,儿童若完全没有感受到自卑,就不会有任何想要超越当下情境的愿望,换句话说就是“进取的动力”。
也正是因为自卑感和心理补偿机制,所有儿童都有追求优越感的欲望。每个孩子都想发展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强大,想要有所成就。
这里有两个核心问题。
第一,适度的自卑若变为过度的自卑则是无益的。在儿童的认知能力没有成熟的时候,我们如何防止和解决过度自卑?
第二,儿童追求的优越感有些是无益的,我们如何把这种追求引向有建设价值和有益的方向?
///
笑宝的班主任和我聊的笑宝的主要“劣迹”总结起来一句话:和老师对着干。
上课时候课堂纪律不好,吃饭睡觉生活习惯不好,对于老师的指令不执行。
笑宝的两个兴趣班的老师也有类似的“讨伐”,包括在课堂上有意大笑带偏同学等。
我意识到,笑宝的种种行为,正是在追求“优越感”,只不过是无益的优越感。而优越感的追求是为了抵御自卑感。
我又想到了笑宝在家里总是喜欢装扮成动画片里的大反派,我曾一度困惑,但现在这条线就清晰许多了。
后来,我和笑宝聊天。
我问笑宝,你为什么觉得大反派好啊,是不是因为他们高大有力量啊?
他点头说,我也想有这种力量,让别人都听我的。
我又问笑宝,那你是不是觉得带着同学上课讲话或者不听老师的话就很特别呀?
他开心的点点头,然后又难过的说,但老师说我这样做会不让你们来接我回家。。
此刻,我突然很心疼笑宝:那么小的一个孩子,即想要证明自己的独立和力量,又那么依赖家庭和爱,还要承受老师和家人之前对他的不理解。
我抱住他说,
无论你在学校做了什么,我都会去接你回家。你不是非得和大人对着干才能与众不同,你本身就是妈妈独一无二的宝宝。你按妈妈或者老师的话去做并不代表你是弱小的,而是你经过思考觉得这样做是对的,如果你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可以问老师或是妈妈。你觉得这样好吗?
他很开心的点头,然后问我,为什么我一定要刷牙?我笑着说你自己说说看,他无奈的说,因为不刷牙会蛀牙然后去牙医拔牙啊呀呀疼死啦。
2
呵护孩子的勇气
因为这次和班主任的谈话,我认真回想了一下笑宝的这种情况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忽然想到,在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笑宝的口语班网课要交视频作业,第一次网课的视频是录一段抗疫宣传语,让大家勤洗手,勤通风,不信谣不传谣。短短四句话,笑宝一直录不好。
我那天非常生气地吼他,让他录不好就一直录别玩了,场面一度失控。也就是从那以后,笑宝开始拒绝上网课,后来拒绝学英语做数学题,再后来拒绝大人的几乎一切指令。
相信我们这一代家长对于教育目的的认识早已不是停留在应试教育上,我之前认为教育是要帮助孩子全面发展,一是知识层面,其中包括应试教育和科普教育等,二是经验层面,包括正确的价值观和待人处事的能力等,三是个人文学艺术修养。在看完这本书后才明白,这些都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和根本。
阿德勒说,教育的目标就是确保孩子不会失去勇气。在他们失去勇气时,帮他们重新获得勇气和信心。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仔细一想,所有的“全面发展”其实都是一种结果,让孩子拥有勇气才是根本动力。而往往我们为了达到这种结果所采用的方法,偏离了教育的根本。
我想让笑宝从小培养语言表达力从而更加自信所以报了口语班,但口语班的作业我并没有用鼓励的方式去引导他完成,而是用威胁和命令强行要求。这一切反而加强了笑宝的自卑感,让他失去了挑战困难的勇气,甚至由此推演到其他科目也开始逃避。在学业上产生的自卑必定会在其他方面寻求补偿,经过半年的发酵,他终于发展成了课堂捣乱家中撒野。
///
一个缺乏勇气的孩子,是不会对这个世界抱有积极探索的欲望的;一个缺乏勇气的孩子,又能有多少自我追求的动力呢?
在亲子关系中,过程真的比结果重要。阿德勒倡导我们以一种温和、关爱和理解的方式来和孩子对话,增加他们的勇气;鼓励孩子,使他们对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力量充满信心,那么他们会展现出一些我们未曾发觉的智力和能力。
3
理解孩子的世界
录视频事件过去好几天以后,我才突然意识到,当时四岁差三个月的笑宝,对于疫情尚且懵懵懂懂,可能连“信谣”“传谣”是什么都完全不懂,又怎么可能记住呢,因此被责骂该有多委屈。不过我当时也没多想,直到这次班主任找谈话。
阿德勒说,教育最大的困难是对儿童的无知,“要成年人正确地了解自己的爱恨悲喜已属不易,更何况是了解儿童。要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去指导和引导他们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虽然难,但作为母亲,我只能迎难而上。除了多看书学习,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耐心耐心再耐心,要静下心来去倾听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个体心理学认为,决定我们采取行动方向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简单来讲就是“我要我觉得,不要你觉得”。我们弄明白孩子的“我觉得”是关键一步。
孩子对于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私人逻辑,有一些由于年龄和经验的限制,是有着明显认知偏差需要我们去纠正的,另一些甚至会给我们带来创造力的惊喜。当我们理解了这个私人逻辑,就能对症下药,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了,否则就是鸡同鸭讲,无法沟通,互相怨恨。
最近这段时间,笑宝的“对着干”情况少了很多,虽然还是会下意识的“不要”,但只要我能够耐心的听他的想法,并且以尊重温和的方式和他交流,他都能接受,家里好久没有鸡飞狗跳了。
感谢阿德勒,如果没有看过这本,我可能又陷入了“我是不是陪伴和关注孩子太少”的自我谴责中,在个人和家庭的时间分配中撕扯精力。而自己的情绪不稳定,在亲子交流中必定会有反馈,所以,明白原因真的很重要。
4
相关书籍推荐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育儿这条路没有现成经验和模式。作为教育者,我们只能边学习边实践,边摸索边前进,但,永不能放弃。也许我们永远做不到最好的妈妈,但我们可以做比昨天更好的妈妈。
在此也推荐三本我觉得可以结合本书一同阅读的优秀书籍,如果对本书感兴趣,或者读完本书觉得意犹未尽可以找来作为主题阅读。
《自卑与超越》
[奥] 阿德勒
豆瓣评分:8.3
推荐理由
“一切人类文明都是基于自卑感而发展起来的。” 这本是阿德勒的代表作,通过深入剖析与研究每个人生命中的一系列自卑/不足情结,提供了克服自卑心理,从而化自卑为动力、不断超越自己、追求优越、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被讨厌的勇气》
[日] 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豆瓣评分:8.6
推荐理由
这本书是两个日本作者用青年和哲人对话的形式去阐述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包括目的论,课题分离,从过去、人际关系和未来中释放出来,活在当下等等,如果觉得阿德勒的著作艰深难懂,那么强烈推荐这本书,浅显易懂,却超级深刻。
《无条件养育》
[美] 艾尔菲·科恩
豆瓣评分:8.5
推荐理由
这本书的主题并非局限于管教,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讲,它告诉我们如何与孩子相处以及如何看待并感受他们,也就是理解孩子的世界。这本书从道的角度让我们重新确认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重新思考亲子关系的基础设想是什么。
感谢关注和点赞在看
添加微信请备注来意
文字:头发掉的家里到处都是的冰清
编辑:同样模板换配色好香的冰清
图片:存图告急的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