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敬改革开放40年】中医药:从“一根针一把草”到青蒿素问鼎诺奖

中国卫生 中国卫生杂志 2020-02-10

医改

看中国医改

读中国卫生




中国卫生





致敬伟大改革


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


改革开放40年,不仅使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也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中医药在医疗服务能力、中医药科研成果、硬件设备、人才培养以及法律保障方面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正在以崭新的姿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医疗服务

发挥特色  护佑城乡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在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病毒性和免疫性疾病等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的防治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应对SARS、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手足口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重大疫情防治和汶川特大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中也贡献了力量。


重视中医,学习中医,对中医加以研究整理,这将是我们祖国对人类贡献的伟大事业之一。    


在新一轮医改的推动下,我国目前基本建立了以中医医院为主体的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末,全国共有中医医院3695家,是1978年(447个)的8.3倍;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52.7万名,是1977年(24万名)的2.2倍;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13.6万张,总诊疗人次达10.2亿人次。

在进一步增强中医药服务水平的进程中,中医药适宜技术下基层的举措成效明显。在乡村,乡镇卫生院加强培训和适宜技术推广,使中医药技术服务参与医疗预防保健。同时,加强对村卫生室中医药业务指导,发挥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示范带动作用。针对农村多发病、常见病,推广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适合本地区农村使用的中医药技术和方法。这样,便于将中医药服务全面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进一步完善鼓励利用中医药服务的政策措施。鼓励乡村中医药技术人员利用当地中医药资源,自采、自种、自用中草药。

在城市,大力发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的要求,完成中医药服务设施配置和人员配备,满足开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人才培养

多种模式 助推传承


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中医教育不断探索完善。在党和国家的长期支持下,我国中医药教育体系蓬勃发展,基本形成了多专业、多层次、多学科、多元化的全覆盖模式。


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


在单一中医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中药、针灸、推拿、骨伤等专业,并把院校、函授、在职、师承等多种模式均纳入中医教育范畴,初步建立了社区、农村基层中医药实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从中高职、本科、硕士到博士的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等多层次、多学科、多元化教育全覆盖。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全国有高等中医药院校42所(其中独立设置本科中医药院校33所),是1977年(17所)的近2.5倍,加之252所高等西医药院校或非医药院校设置的中医药专业,在校学生总数达79.57万人,是1977年的200倍。

在此基础上,党和国家对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极为重视,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头脑,让藏在古籍、散在民间的养生理念和方法“活”起来、“动”起来。并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儿童启蒙教育,从娃娃抓起,培养和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确保我国在中医药文化方面的主导地位。

 

法制进程

根本大法 保驾护航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在利益驱动及体制、机制问题的作用下,中医药事业后继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如在中药资源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医师管理和药品管理制度与中医药特点和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等。建立和完善中医药法规,把中医药纳入法制化轨道,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


1986年,国务院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的起草工作,并于2003年4月颁布。是我国政府颁布的第一部专门的中医药行政法规,中医药条例把中医药工作的方针、政策通过行政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对保障和规范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较全面的规定。中医药条例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医药法》的制定和出台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发布,加快了中医药立法的步伐。此后,国务院法制办会同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对送审稿进行反复研究、修改。

2015年12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草案)》“千呼万唤始出来”。2016年1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这是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从一线希望到尘埃落定,这一法律的问世,是无数中医药人以及专家、学者、官员、法律工作者等社会各界人士心血的结晶。

《中医药法》第一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发展方针和扶持措施,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并针对中医药自身的特点,改革完善了中医医师、诊所和中药等管理制度,有利于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同时,还对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了有针对性的规定,这部中医药领域等根本大法有利于规范中医药从业行为,保障医疗安全和中药质量。这将有利于提升中医药的全球影响力,在解决健康服务问题上,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样本,为解决世界医改难题作出中国的独特贡献。


继往开来

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


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问鼎诺贝尔奖,举国沸腾。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医药科研基础建设到科技成果转化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状态,屠呦呦获奖正是这一状态一个典型的缩影。40年间,由国家组织建设了多个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临床科研体系、涵盖中医药各学科领域的重点研究室、科研实验室和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工程实验室。仅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专项经费就达到5.6亿元。


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2008年8月,中医药服务走进奥运比赛场馆和奥运村诊所;2010年11月,中医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10次会议通过中国的申报,将《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在40年的峥嵘岁月中,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实践者,通过召开国际会议、招收留学生、派遣医疗队等方式,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对外交往,将中医药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并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中医药合作协议86个。支持在海外建立10个中医药中心。同时,还推动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发布中医药国际标准。此外,还推动世界卫生组织将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纳入新版国际疾病分类。中医药还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将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成绩。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一根针、一把草”,到与高科技接轨、中西医结合;从低矮破旧的村卫生室到宽敞明亮、环境舒适的医疗服务环境;从不被世界理解到青蒿素问鼎诺贝尔奖。走过40年岁月,中医药事业宝藏潜力巨大,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符合中医药特点规律和发展要求的政策机制、制度体系还未健全,中医理论尚待突破,中医临床疗效尚需要巩固和提高。未来,我们将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推动中医药更好更快发展。


文/本刊记者 郭晓薇

本期编辑   高艳坤

《中国卫生》


扫码订阅

权威的医改解读

热门的医改话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