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岳:卫生法学学科体系的四大发展方向

中国卫生 中国卫生杂志
2024-08-24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卫生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养有思想的医法复合型人才,是新时代卫生法治发展和新文科建设的迫切需要。《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的发布,为卫生法学领域优化院校布局、推进体系建设、深化理论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作为党和国家关于法学学科发展的纲领文件和行动计划,《意见》不仅对加强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也为适应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卫生法学院校体系、教育体系、理论研究体系提供了最新指引。

  探索院校联合培养机制 

多层级的卫生法治体系需要既懂医又懂法的人才,医学院校与法学院校共同承担着培养优质卫生法学人才的社会责任。但鉴于医学、法学都是极具专业性、门槛较高的学科,仅依靠医学院校与法学院校单一的知识结构均难以培养出符合实际需要的、兼具较强医学知识和法学知识的卫生法学人才。

当前,部分院校虽在硕士阶段设置了卫生法学学科或专业,但培养方向与实际需求仍存在偏差,进而导致培养效果差强人意。而且,医学院校中,卫生法学面临教师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等困境;法学院校中,卫生法学存在教学内容平面单一、与医学实践相去甚远等问题。卫生法学在医学院校与法学院校的双重边缘化,直接影响了后续科研和实践发展。

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整合医学院校的专业教育优势和法学院校的师资优势,探索医学、法学院校联合培养机制。此次发布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以服务国家发展大局、适应区域法治人才需求为根本,调整优化法学院校区域布局。乘此东风,笔者建议,建立健全医学院校与法学院校之间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通过跨院校选课、学分互认、选派交换生、互派专业教师合作教学、共建卫生法学学术研究基地和专业硕士点等方式,培养兼具医学与法学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同时,建议聘用卫生行政部门中具有一定资质的人员为客座教师,弥补现有教师团队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

  明确卫生法学学科归属  

目前,卫生法学并未被正式列入教育部发布的法学二级学科目录中,使得卫生法学的学科发展空间极为狭窄。学科归属不明,也导致各大院校在开设卫生法学专业时呈现混乱局面,制定培养方案时亦无法做到体系化、规范化,直接影响了卫生法学学科的系统架构、基础理论生成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卫生法学作为一门集法学、医学、公共管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学科,涉及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及健康相关产品等方方面面,引发的法律关系较为复杂。因而在法学体系内,针对卫生法学的学科归属一直没有明确,究竟是“独立二级学科”“行政法学二级学科”还是“民商法学二级学科”,争论一直存在。各派学者对卫生法学的认识有所差别,对卫生法学调整对象与范围没有形成统一认识,进而导致卫生法学的学科内涵一直存在争议。
《意见》指出,要完善法学学科专业体系,构建自主设置与引导设置相结合的学科专业建设新机制。笔者认为,从长远来看,卫生法学学科的完善路径应当因人而异、因校制宜。因人而异,即要综合考虑学生所处教育阶段、培养目标等因素,区分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模式,分别鼓励设置卫生法学必修课、卫生法学二级学科学位点。因校制宜,即要基于学校性质、师资力量、生源数量等天然差异,对综合性大学与法学专业院校赋予不同的卫生法学人才培养任务。如此,才能培养出既具有医学视野,又精通医药卫生、公共卫生法律制度的卫生法治紧缺人才。

  完善卫生法学教学体系  

目前,我国医学实务部门的卫生法学人才缺口极大。这种现实和需求的巨大矛盾,凸显了优化卫生法学教学体系、加强卫生法学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意见》也强调,要更新完善法学专业课程体系,一体推进法学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强化法学实践教学,深化协同育人,推动法学院校与法治工作部门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等环节深度衔接。

2022年,全国49所高校联合成立的高等院校医事(卫生)法学教育联盟曾发布《普通高等院校医事(卫生)法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专家共识》,提出要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复合学科思维特征与知识结构、核心职业素养与法律服务技能、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知医懂法的“应用—复合—创新型”医药卫生健康领域法治人才。
基于这一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在卫生法学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除了要注重医学课程与法学课程的有效衔接外,还要大力加强专业特色课程的建设,关注卫生法学前沿问题,如医疗纠纷解决和器官移植规范等相关法律理论难题。同时,要以问题和案例为导向,巩固学生的实践思维,如研究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规范的实际运作效果,实地考察医疗机构使用的医疗纠纷解决手段等。就应用型卫生法学学生而言,更要重视实践教学活动。高校应当承担起相应责任,与重点行业做好就业前对接,为学生提供更多不同类型的实习岗位,帮助学生更好择业。
另外,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建议由有关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卫生法学专家及高校任课教师共同编写《卫生法学》教材。通过整理和凝练我国卫生法学的法律理论、实践中的制度经验,使之成为一部既符合卫生法学教学规律又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应用型教材。

  建设创新型科研平台 

近年来,卫生法学理论研究水平不断提升,研究成果日渐丰硕。但是,对于卫生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还很匮乏,比如缺乏复合理论支撑、医学与法学缺少有机融合等。若卫生法学的基础理论架构不够清晰,那么在此基础上所推进的上层法律制度设计就会存在缺陷,实施起来必然有不顺畅之处。经历新冠疫情考验之后,夯实我国卫生法学基础理论、理顺底层逻辑更具迫切的现实意义。
《意见》用整个第五部分强调了创新发展法学理论研究体系的重大意义,并提出了强化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强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研究、完善科研考核评价制度、推进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四项具体举措。
当下,进一步加强卫生法学的理论研究体系建设正当其时、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开展卫生法学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基础理论研究,需要聚集高校、卫生法学研究中心、卫生法学会等机构的合力,凝练科研方向,形成人才梯队,进而推动研究工作。同时,高校务必准确把握研究平台、研究团队建设的关键点,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创新联盟,形成开放式动态教学机制,共同为卫生法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文: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王岳;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付洁

编辑:宁艳阳

审核:孔令敏 张士国

制作:中小卫3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卫生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