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月1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最新疫情通报39847例,气溶胶传播病毒有还是没有啊?

木子 我爱着蓝色的海洋 2021-01-14

图为2月4日,一名医务人员在湖北省武汉的一个检疫区内采集病毒样本。(Photo by STR/AFP via Getty Images)
2月8日,在上海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防疫专家确认:新冠肺炎传播途径,除了直接传播、接触传播之外,还包括“气溶胶传播”。

直接传播是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气体近距离接触直接吸入导致感染;
接触传播是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导致感染;
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
此前的25日,国家卫健委网站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对病毒传播途径的描述曾经表示“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染途径尚待明确”。
时隔3天后,气溶胶传染途径得到上海卫生防疫专家的确认。但随后中国疾控中心专家的表态,却显示气溶胶传播的途径尚待明确。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020年2月9日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研究员冯录召表示,目前,新冠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等传播途径尚待进一步明确。

不过从他的讲话中看,多用“尚没有“、”一般不会“这种不确定留有余地的字眼。
但如果没有气溶胶传播,怎么解释下面的案例:
22日,内蒙通报的一起新增确诊病例无本市外出史,未接触过发热病人,未到过农贸市场,无野生动物接触史,仅居住在另一确诊病例楼上,就发生了无接触感染。
另一例是24日,宁波市一起确诊病例在发病前14天内无疫区居住及旅行史,未有野生动物接触史,与该区之前确诊患者不相识。但是在菜场买菜时曾与某确诊患者在同一摊位有过短暂(约15秒)的近距离共同驻留,且二人均未戴口罩。
在一篇《警惕 新冠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 这是一种最顶级的传播方式》文中写道:
大家都有过这种经历,当你走在空荡荡的楼道里,甚至空荡荡的马路上。
明明周围几十米都没有人,但你突然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烟味。
你闻到的,就是烟草燃烧后形成的微小颗粒,在空气中形成的气溶胶。抽烟的人早就消失不见,但他留下的烟草气溶胶,却长时间留在原地。
当风吹过后,原地的气溶胶就会散去。在室外,气溶胶存在时间很短,平均只有几分钟,就会被风吹散。
但如果在无风的室内,气溶胶悬浮时间长的可怕,动辄以小时计算。
某病人在楼梯口摘掉口罩,深深的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
一小时后,你也到了这个楼梯口,看到周围无人,也摘掉口罩,深深的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
抱歉,你中招了。
不信你在电梯里抽口烟,在无风扇的情况下,烟味数小时都不会沉降到地面。
而有些微小气溶胶的悬浮能力,比烟草颗粒还要强。
有些气溶胶,只要环境不是完全静止,略有人走动搅动空气,几乎是永不沉降。
拥有气溶胶传播能力的病毒,在任何不允许抽烟的地方,都具备强大的传播能力。所有的室内和密封环境,都是气溶胶传播的良好伙伴。
比如电梯、棋牌室、超市、飞机、火车、轮船。

游轮这种极端密闭的环境中,气溶胶可以让病人散播出去的每一份病毒,几乎都不会“浪费”掉,全部被周围的甲乙丙丁给吸入了体内。

而空气飞沫传播中,绝大部分病毒其实都掉在了地上,被“浪费”掉了。
如果这个喷嚏打在了电梯里,我觉得效果也差不多。
所以,气溶胶传播病毒的能力,远胜于空气传播,而且隐蔽性更强。 
但这篇文章已被机构“全民较真-腾讯新闻”判为谣言


网友一时也糊涂了:


气溶胶是什么?它可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
气溶胶(aerosol),是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通俗地说,气溶胶就是空气中稳定分散悬浮的液态或固体小颗粒,肉眼看不见。
要了解气溶胶传播,有必要先解释下空气传播。
空气传播是泛指易感人群吸入含有病原体的微小颗粒物。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到在说话、咳嗽或者喷嚏时,可以检测到亚微米、超微米级的更小颗粒。
由于对空气传播认识有这样的加深,科学家进一步提出气溶胶(aerosol)的广义概念:指悬浮在气体(如空气)中所有固体和液体颗粒(直径 0.001~100 微米)。

比如做饭时几米外能闻到油烟味,实际是人们吸入了空气中的油烟颗粒。这些颗粒可以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而不沉降。含有新冠病毒的飞沫核直径在亚微米到微米之间,若环境适宜,也可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
气溶胶的传播距离远可无接触感染
气溶胶传染与飞沫传染途径的不同之处在于传播距离。飞沫和接触传染,都是在近距离范围内发生,而气溶胶的传播距离远,增加了无接触感染的风险。
气溶胶里面如果含有病毒,落在嘴唇、鼻子、眼睛上,或者被吸入呼吸道,就可能引发感染。
怎么防?医生给出3个措施
在确诊患者的粪便和吐出的痰液中,都已检测出新冠病毒,粪便和痰液干燥后就会释放出病毒。对此,一防范“气溶胶传播”视频在网上热传。一名王医生在视频中呼吁民众切记3个防范措施:
1,不要去密闭人多的空间,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种接触也会被传染。
2,要注意外出回家后的鞋底,因为外面有患者吐的痰,你踩上后带回家,痰干燥后漂浮在家里空气中,就可以感染。
3,家里的地漏要倒入一些水,因为马桶排出的粪便里有病毒,形成气溶胶会在管道里,通过地漏扩散在空气中,也可能被传染。
为防止下水道的气溶胶传播,需及时给地漏加水,形成有效的堵塞,以免气溶胶逆行进入室内。防臭地漏可有效避免气溶胶逆行。


气溶胶存在于空气里,还能开窗通风吗?

 

对于一般小区的居民,能开窗通风。

 

要减少悬浮的气溶胶的影响,适当的通风措施是必要的。例如在建设医疗设施时,往往采用上进下出方式,替换房间内的污染空气。

 

但需要注意,气溶胶是有可能随空气流动的,由于气流方向不当,可导致污染气溶胶流向干净的区域。

 

如果有居家隔离者,必须单间隔离,或处在全屋出风的位置,公共区域或其它房间自然通风时必须关闭患者所在屋子门窗。

 

同时注意不要用风扇等高流速设备通风,以免引起湍流,让本已沉降的微粒重新悬浮。

如果在不通风的环境尤其要当心气溶胶
不通风的环境中,包含病毒的气溶胶会在空气中停留很久。气溶胶最爱的,就是不通风的密闭环境,电梯完美符合。
要对电梯有强烈的警惕,你进电梯应该和研究人员进病毒实验室一样,彻底做好防护措施再进,无口罩坚决不进电梯,如果楼梯间通风也不良的话,宁可不出门。
患者乘坐电梯后,电梯中就会有病毒的气溶胶,而由于空气流通较差,如果健康的人随后进入电梯,传染风险会增加。
所以,进入电梯的人都建议佩戴口罩,不能因为电梯里面只有一个人就不戴。
此外,含病毒的气溶胶可能沿中央空调系统、下水道系统等相对封闭的循环系统进入房间。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全空气系统的中央空调,不同房间内空气会交叉流动,容易造成交叉污染。
这类中央空调一般用于商场、机场、体育馆、礼堂、影剧院等场所,所以在疫情期间要停用。
前述的“15秒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住一栋楼感染冠状病毒”等等,极有可能,都是因为气溶胶导致的。
其实,气溶胶感染,最怕的就是空气流动,只要不断的稀释病毒密度,它就被废了武功。
例如,有人吐一口烟圈,理论上可以扩散到很远,但一阵微风吹过,你就再也闻不到烟味了。
而被风吹走的病毒,在阳光下,几个小时就会失活,彻底死亡,从而彻底净化空气。
同样理论上,一个病人出门一趟,他一路上周围数米之内的人都会被感染。
但实际上,绝大部分人都不会被感染,因为只要病毒的数量少,就等于无效。
只有在周围的病毒密度太大,当你闯入这片区间后,就很容易被感染。
在流行病学中,病毒是否拥有气溶胶感染能力,最大的区别就是:
易感染者有可能在完全没有和病人见面的情况下,因为吸入了悬浮在空气中含有病毒的气溶胶,而被感染。
所以不管有人无人,都不能摘口罩,直到你回到家中。
病人的咳嗽类似于一口烟圈,你能闻到烟味的地方,都属于病毒感染的区间范围。
另外当我们路过一处含有病毒的气溶胶时,沾上病毒的不止是口罩和双手,还有头发、鞋帽、衣服。
还记得你头发和衣服上的烟味么?道理是一样的。
这也就是一线的医生都要把自己包的像个粽子一样,口罩和防护服全部是用完就弃的原因,因为上面确实密布病毒,污染风险太大。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因为普通环境下病毒密度本来就低,碰巧污染到衣服上的病毒含量更低,而且不直接和口鼻接触,所以通常不会造成威胁。
但如果有可能的话,回家后你应该立刻脱下外套,并消毒,同时洗一个热水澡。
确认气溶胶传播能力后,我们就知道,以前的一些常识,如“离咳嗽点5米以外非常安全”,“只要附近没人就是安全的”等概念全部失效。
除非你能确认这个地点几个小时内都无人经过,否则它真的不一定安全。
我们前有李文亮医生的教训,有“有限人传人”的教训。本着“料敌从宽御敌从严”原则,当前的防疫战略对气溶胶传染途径须“宁信其有”,以免丧失黄金时机。
相关阅读:
最新疫情通报36840例  初听「NCP」你想到什么?
世卫总干事:全球抗病毒口罩将用尽  揭秘口罩断供谜局
多想活着,现在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公开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关注微信“我爱着蓝色的海洋”和“有用有料有趣”。转载和合作联系QQ:265972398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