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月1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研究新冠病毒将有重大发现!华裔科学家在美国家中遭谋杀

(题图取自中时)


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37岁学者刘彬(Bing Liu,译音),上周末在匹兹堡自家遭人谋杀,凶手随后也畏罪自戕,但行凶动机暂时未知。刘彬任职的部门发表悼念文称,刘彬生前致力于新冠病毒研究,且即将有重大突破,未料却突然遇害丧命。


根据当地KDKA电视台报道,美国宾州匹兹堡市郊罗斯镇2日发生枪击命案,37岁死者刘彬在自家被人发现时已经明显死亡,其头部、颈部和身体躯干皆有枪伤。调查人员认为现场应是一起凶杀案。

警方事后在附近发现另一名男子死于车内,死因疑似为射击头部自杀。警方表示,调查显示两名死者互相认识,相信凶手先杀害刘彬后,再返回自己的车内轻生,但具体情况和犯案动机仍在调查中。

报道提到,刘彬生前在匹兹堡大学医学院担任助理教授。他所任职的部门在网站上写到道,刘彬在研究SARS-CoV-2的感染机制和并发症方面,即将有重大突破,我们努力完成他未竟之研究,以向他的科学成就致敬,全体科学界都将为他的离开而哀悼。


(图取自匹兹堡大学网站)

根据刘彬在校内网站的自我介绍,他早年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电脑科学学士与博士学位,之后曾于卡内基梅隆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计算与系统生物学系研究助理教授。

虽然不清楚刘彬的具体研究项目为何,但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先前曾在《刺胳针》期刊发表论文称,该院研发出一支新冠肺炎候选疫苗,初步动物试验证实能产生足够抗体,盼能在数月后启动临床试验。

世界卫生组织(WHO)特使纳巴罗(David Nabarro)最近警告,人类可能永远研发不出新冠肺炎的疫苗,图为纳巴罗(维基百科图片)。


世卫特使:疫苗可能永远研发不出来


据纽约邮报报道,为了对抗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COVID-19,世界各国包括首富比尔盖茨都在投入巨资加快疫苗研发。但世界卫生组织(WHO)特使、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全球公卫教授纳巴罗(David Nabarro)近日警告,人类可能永远无法研发出新冠肺炎的疫苗,疫情恐怕会反复爆发,各国为遏制疫情的防疫封锁措施可能成为常态。


纳巴罗3日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访问时表示,目前仍然有许多病毒没有疫苗,人类没有绝对的把握能够研发出新冠肺炎的疫苗,不能假设疫苗一定会出现,或者出现的疫苗是否能够通过所有的安全和有效性测试。



他说,人们对于研发疫苗的期望不要太高,否则将会因为无法研发出疫苗而希望破灭,疫苗对人体是一种生物系统而非机械系统,实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体的反应。


纳巴罗认为,各国政府应该随时准备做好应对新冠肺炎的持续威胁,疫情恐怕会反复爆发,各国可能会因疫情再次颁布整个国家或部分地区的禁足令。


报道称,在这种情况下,针对新冠病毒可能会开发出治疗方法,但全球仍可能每年都会出现新冠病毒爆发——导致死亡——然后需要时不时地封城,等疫情缓和了再解封。

他补充说:“至关重要的是,世界各地都要适应这样一种新常态,即一边抵御新冠病毒这个持续的威胁,一边还要能够在病毒的威胁下开展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

纳巴罗说,针对常见的鼻病毒和腺病毒开发疫苗从来都是一项挑战,这两种病毒与冠状病毒类似,可引起感冒症状。

他对CNN说,只有一种疫苗可以预防两种腺病毒的毒株,而且还没有投入市场。

报告说,大多数专家希望最终能研制出一种新冠病毒疫苗,部分原因是这种致命的病毒不会迅速变异。

周日,特朗普总统在电视直播的讲话中预测,一种疫苗将在2020年底就位。

病毒发生突变 传播能力更强


此外,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之际,科学界也不断研究新冠病毒(SARS-CoV-2)的变异情况,日前,科学家发现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出现新的突变,可能使病毒的传播能力更强。



科学家说,他们已辨识出一种新冠肺炎变异病毒株,这意味更容易传染的病毒已席卷欧美,甚至可能让那些已有抗体的人重新感染。


据天空新闻(Sky News)网与CNBC新闻网5日报导,美国洛萨拉摩斯国家实验所(Los Alamos NationalLaboratory)的研究人员已发现新冠肺炎病毒的「合成棘蛋白」(spike protein)产生14种突变,而其中名为Spike D614G的棘蛋白最令人担心。


研究论文指出,这突变的新冠肺炎病毒株是2月初开始,从欧洲蔓延到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并在3月底前,成为席卷全球的主要病毒。



科学界研究新冠病毒变异情况的方法之一是透过“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ISAID)资料库,比对世界各地回报的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据The Prepared网站报导,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会和人类细胞表面受体ACE2(血管升压素转换酶第二型)结合,与病毒进入人体密切相关,而科学家在这种特殊蛋白质上发现突变,称之为“S:D164G”变异毒株。该变异毒株最先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一组样本中发现,到二月份更广泛地出现在欧洲样本中,此后便开始扩大传播,如今已成为所有基因组序列中占比最大的变异株群。至三月底,美国病例中该株群的占比高达75%。



科学家一度认为,该变异毒株之所以广泛出现,是因为传播过程中存有“创始者效应”,即变异毒株随着原始毒株一起传播,但在分析变异毒株扩散的范围和时间轴后,发现不论在感染率上升或下降的国家,其出现频率都很高,推测该变异毒株很有可能增强刺突蛋白与ACE2受体结合的能力,使新冠病毒的传染力增强。



尽管如此,科学家在进一步分析和比对体内带有S:D164G的新冠患者样本后,发现这种变异毒株并未导致更高的住院率或死亡率,推测该毒株不会引发不同症状,也不会加重病况。换言之,该毒株不具有更高的致命性,也不致影响现阶段针对疫苗或疗法的努力。


此前,《美国科学院院报》刊发了一篇旨在呈现新冠病毒基因演变和扩散的论文。提交论文的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分析世界各地的160个病毒基因的进化关系,将目前发现的新冠病毒分为A、B、C三个亚型。


其中,A型较为原始,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澳大利亚,武汉也有少数病例;B型由A型变异而来,主要存在于中国及东亚地区;而C型由B型演化而成,主要发生在欧洲以及亚洲部分地区。


研究团队得出结论指,这三个亚型是病毒根据不同人群的免疫能力变异而成,并且仍在快速突变,以适应在不同人群的体内生存。


论文第一作者彼得•福斯特(Peter Forster)强调,病毒发生了太多快速突变,传统手段很难追踪其完整的家族谱系。他的团队目前已将研究样本扩大至1001个病毒基因组,以期获得更广泛的研究成果。


新冠病毒属于RNA病毒,此类病毒突变极为常见。2月18日,耶鲁大学流行病学专家内森古鲁巴夫(Nathan Grubaugh)曾在《自然》杂志子刊《自然微生物学》上发表文章,指出病毒突变符合流行病学规律。


相关阅读:


武汉患者感染的是2代病毒,而1代病毒主要在美国和澳洲,可以这样理解吗?

最新疫情通报74279例,这篇最新论文让你吓一跳

对话传染病专家:别说15秒,2秒也会造成传染

这位感染疾病专家提出了新的看法

4例感染病例源头成谜,是人狡猾还是病毒狡猾?

最新疫情通报82341例 超级传播和无症状感染者

超级可怕!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传播

世卫总监:疫情进入最高风险期

疫苗事件频发 揭开有关疫苗的八大谜思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公开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关注微信“我爱着蓝色的海洋”和“有用有料有趣”。转载和合作联系QQ:265972398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