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中国医药企业加速洗牌,新阶段即将到来
过去三年中,随着医药监管体制改革进程不断深入,创新药上市进一步加快。国内医药行业增长迅速。“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快,医疗行业也增长的非常快,现在中国的经济增长在6.6%,但是我们认为医疗健康行业的增长大概在10%左右。”麦肯锡中国区医疗健康资讯业务负责人Franck Le Deu在《破茧成蝶:中国医药企业转型之路》发布时表示。
但是随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医保改革进程的深入,成熟产品压力日益增大,以往在华跨国药企总销售额有85%来自于成熟产品。目前一些跨国药企也正寻求同本土企业展开合作,期望在提升效率和维持产品成熟度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市场覆盖和扩大市场准入。在《破茧成蝶:中国医药企业转型之路》一书中,麦肯锡方面也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多的跨国药企将专利保护到期的原研药外包给合作伙伴。
“包括说‘4+7’带量采购政策,让市场结构发生很多变化,对仿制药的前景和影响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Franck Le Deu表示,这一系列政策及《国家医保目录》调整频率加大,也为创新产品留下了充足的医保资金支持,并且推动中国市场成熟度的不断提升。
目前国内众多医药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入,并且将创新药定为未来企业产品组合的重心。“市场的竞争在不断加剧,不光是中国本土的生物医药公司、跨国医药公司,还有新型的医药公司,都进入了市场。”Franck Le Deu说。“有很多新药、创新药逐步进入市场,不光是跨国公司带来的,还有很多本土的医药企业,都开始研发、上市一些创新药(疫苗药物、肿瘤药物、罕见病药物等),都在过去几年里面涌向了市场,增量非常惊人。”
目前跨国药企的产品组合重点为从成熟产品专项创新产品并加速上市,但是国内企业的创新的出发点是以仿制药为主,“对于生物科技公司来讲,一部分的资产是以me-too和me-better的形态出现的,现在中国市场上很多管线里的PD-1、PD-L1是这样的状态,但是随着大家的积累、厚积薄发,我们非常期待那一天的到来。”麦肯锡中国区医药新产品上市咨询业务负责人侯蕾表示。
根据麦肯锡数据显示,对比2018年在港股上市的国内生物科技公司和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可看出,2018年港交所上市申请时的管线数量已经超过美国同期发展的生物制药公司。
2018年4月30日,香港交易所向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开通绿色上市通道,歌礼、百济神州、华领医药等均顺势登陆港交所。在过去一年中24家国内医药企业完成上市,其中16家为香港上市。
“对于这些医药公司来说,它们选择要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要么在香港上市。美国纳斯达克上市面临一个问题,那边的投资者是比较成熟的圈子,医药企业的投资者非常了解医药行业,投资者更加复杂一些,但是香港的交易所,医药行业投资者现在还处于成长阶段,是新的投资者,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市场,一个是更加成熟老牌的市场,一个是更加新兴崛起的市场,对他们来说是不同的选择。另外在香港上市,估值比在美国上市高。”Franck Le Deu表示。
7月,科创板开闸,心脉医疗、南微医学成为首批登陆科创板的医药股。“长期来看,科创板也欢迎生物技术公司上市,这肯定是一个好事。但是短期来看,可能很多时候这会是投资退出的战略和机制选择。有些企业牺牲早期的估值,去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而有些人企业能觉得香港是一个质量越来越高的交易市场,可能会去香港。还有一些可能会选择在上海科创板上市。不同的医药公司有自己的选择。”Franck Le Deu说。
版权声明:所有瑞恩资本Ryanben Capital的原创文章,转载须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文末注明来源、作者、微信ID,否则瑞恩资本Ryanben Capital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或公众号平台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更多香港IPO上市资讯可供搜索、查阅,敬请浏览:www.ryanbencapital.com
生物科技公司香港IPO上市盘点 (截至2019年7月25日)
生物科技.香港IPO:金杜律师事务所对近期根据香港主板《上市规则》第十八A章进行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案例回顾分析
李小加:香港依然是亚洲区内的首选上市地,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生物科技企业上市地
香港IPO上市申请失败:被联交所拒绝的39个案例汇总(2013-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