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巴曙松:先H后A,先A后H,分拆子公司香港上市,都有非常广阔的空间
10月21日,巴曙松在中国资本创新成都峰会上以视频方式作演讲 每经记者 张建 摄
10月21日,中国资本创新成都峰会在蓉拉开帷幕,聚焦“多元资本创新多维金融供给”。行业权威专家学者、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高管、知名创投机构负责人、国内上市公司董秘等嘉宾齐聚蓉城,共同探讨全生命周期金融供给赋能数字经济发展,以资本市场力量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加快构建“数智”生态,促进城市能级跃升。
在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看来,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促进创新、支持创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资本市场的上涨动力主要集中在新经济及龙头公司。当下,港交所正推行一系列有利于促进新经济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与此同时,新经济的发展壮大也重塑着香港的资本市场。”巴曙松表示。
新经济重塑香港资本市场,生物科技表现突出
虽然受到疫情冲击及局部贸易摩擦影响,全球资本市场依然展现出非常强的活力与韧劲。在巴曙松看来,这样的活力主要源自新经济。“纵观全球资本市场,无论是美国,还是我们的香港、上海、深圳及北京新三板,新经济公司展现出了独特活力。”
在谈到香港资本市场的最新趋势时,巴曙松表示,新经济公司正在显著地重塑香港资本市场。“以前大家一谈到香港的资本市场,就是一大批制造业和一大批金融地产。现在,新经济的表现愈发亮眼。2020年香港前十大新股里面,有7个来自新经济。2021年前9个月,新经济公司的集资额占比高达87%。”他透露。
作为全球最大的首发市场之一,港交所近年来通过第二上市、差别投票权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有效地为新经济公司上市打通了渠道,令其更加高效地对接内地和国际资本市场。去年,香港首发数量达到154家,集资总额排名全球第二。
以生物科技为例,目前香港已经成为亚洲第一大、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集资中心,围绕多家上市公司,整个产业生态圈不断完善。这主要得益于港交所针对新经济企业的融资需求作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创新。
巴曙松表示,港交所上市新规生效以来,已有70多家生物科技公司相继在港上市,首发集资总额超过2300亿港元。其中,有40家是还没有实现营收的创新型生物科技公司,通过“18A章”顺利上市,首发共募集超过1000亿港元。“这些都流入到生物医药的实体经济里,推动了生物科技的创新,其中有不少用于抗疫第一线。”
“在香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无论是交易活跃度还是筹资方面的表现,都非常具有国际竞争力。”巴曙松指出。
谈到成都生物医疗行业,巴曙松表示:“在全国生物医疗行业版图中,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不同创新领域的企业计划赴港上市,涉及医疗器械、外包服务、诊断治疗、医疗数据等。未来,我们希望来自成都的创新型企业,特别是医疗健康类企业能够更好地利用香港的资本市场。”
港交所再融资优势明显,与内地合作空间巨大
一直以来,相较于沪深两地,港交所有其独特的比较优势。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通过沪港通、深港通进入香港资本市场,而南下资金的流入也体现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成为港股市场非常重要的投资力量。
沪港通与深港通逐步将香港与内地密切联系成一个共同市场。巴曙松介绍,从沪港通、深港通开通到现在,内地累计南下资金超过2万亿元。虽然目前金融地产占比依然比较高,但一些新经济板块越来越受到市场关注,创新型公司的交易非常活跃。
除通过沪港通、深港通直接投资外,投资者还通过2000多只基金间接投资。“市场预测,南下资金年均的流入规模有望维持在5000亿到6000亿元。”巴曙松表示。
与此同时,巴曙松指出,越来越多的中概股赴港第二上市,募集资金超过3000亿港元,在港股总市值中的占比不断上升。像美团和小米被纳入港股通后,明显观察到,其流动性大幅提升。“这凸显了港交所的独特优势,可以快捷高效地与内地、国际资本实现无缝对接。”
事实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战略之下,每个交易所都有其自身优势。巴曙松认为,港交所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就是——在首发融资以后,再融资非常便捷。
巴曙松表示:“相对来说,我们的融资非常便捷和多元化,上市后的融资渠道涵盖了后续增发配股,大宗交易、共股等。而且效率上,大宗交易与后续发行可以隔夜进行,操作非常快捷,进一步降低市场风险。而再融资可以在下一个交易日早上开始前公布,不用停牌,保持连续的交易。”
最后,巴曙松表示:“A+H双重上市”证明了港交所和内地交易所伙伴们的合作共赢空间非常大,无论是先H后A,先A后H,还是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都有非常广阔的空间,蕴藏着许多新机会。
版权声明:所有瑞恩资本Ryanben Capital的原创文章,转载须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文末注明来源、作者、微信ID,否则瑞恩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或公众号平台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