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明报
港交所去年曾表示,将就GEM(前称创业板)重新定位向业界咨询。包括上市公司商会在内业界人士表示,现行港股市场基本上未能够照顾香港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并与实体经济所需脱钩。港交所早前提升主板上市要求,结果造成大量中小企业无法上市的融资窘境。他们期望当局认真考虑改革GEM,协助香港中小企业上市。
GEM自2018年改革后,上市宗数每况愈下,去年更跌至新低,只有一宗。
上市公司商会总干事黄明伟在接受明报访问时表示,随着监管机构近年打击买卖壳活动,加上提高主板门槛,有意到主板上市的企业,上市前的三年累计盈利需达到8000万港元,让本地规模较小的企业面对的上市难度较以前增加。随着交易所愈来愈倾向让新经济股、独角兽公司过来上市,亦容许外地资本企业过来上市融资后,将资金调动到境外发展,他认为「市场已与本地经济disconnect(断开)」,本地公司融不到资,没有资金发展。黄明伟认为,现时有需要和监管机构展开商讨,例如要注意及跟进GEM的检讨进展,看看如何照顾本地传统行业公司、初创企业的需要。始终香港企业亦多搞科技,市场亦不限于本地,有实际上的融资需要。某企业融资高层:改善转板机制及提供简易的招股程序,搞活GEM板有一名不愿透露身分的香港企业融资公司的高层对记者说,美国纳斯达克能设计出不同板块供市场所需,香港GEM的设计则给人次一等的感觉。他认为,与其让GEM沉寂,倒不如改善转板机制及提供简易的招股程序搞活该板。他更称:「监管机构的工作应是守好龙门,看申请人是否达标,而不是延伸到去评估市场是否有兴趣及定价表现。」他又指出,北交所一开市便反应良好,在短短两三个月有多达80多间公司申请上市,他亦希望澳门证券交易所可以成事,令他们有更多上市选择。他又称,现时大部分申请在港上市的本地中小企业,往往耗时一年半到两年也没有结果,还要「破财」支付为数不菲的费用。他认为,其实可让本地中小企业选择提高公开认购比例,减少「围飞」,此举便可减轻监管机构的顾虑。麦家荣律师行的杨铭辉律师回复明报查询时称,联交所在履行香港金融中心的监管角色,在使用权力时应该「慎之又慎」,避免人治及矫枉过正。他留意到,规模较小而真正有融资需要的公司面对审批时间较长的问题,申请上市成本增加,这对中小型投行及律师业界并非好事。最近当局将大量精力用于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更令人感觉与当初致力打击「壳股」的做法背道而驰。杨认为,监管者有需要响应,并订明清晰的要求及明确时间表,不能因为募资规模大小而有区别,亦不应「借保障投资者需要为名,作为方便落闸的借口」。杨铭辉律师指出,证监会衡量上市申请人「是否有足够公众人士对有关公司的业务感兴趣」这一点,做法值得商榷,并有混淆监管者与市场参与者的角色之嫌。联交所会以没监管机构认同的「商业理据」作否决上市申请理由,杨铭辉指2018、2019年便分别有14、15家以「缺乏商业理据」,甚至「非真有集资需要」的商业理由否决,他认为比例之高,值得社会关注。安永亚太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蔡伟荣称,GEM的卖点为市场上的「沧海遗珠」,需要时间热身逐步由中小型发展成大型企业,提议不妨考虑「行回头路」,恢复转板机制。他续称,交易所可参考「新三板」把GEM分为两个层级,降低较低层级的上市门槛,为小型企业提供成长空间,然后视乎规模最终可跳至主板。由于小型企业增长潜力大,相信其波幅可获投资者青睐。香港独立非执行董事协会会长卢华基则表示,GEM「一潭死水」源于充斥良莠不齐的小型企业与「僵尸股」,并非单靠「旧瓶新酒」般的改革便可解决,倒不如设立新板,重新包装形象,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又认为GEM自身拥有独特定位更为重要,可考虑以创新科技为主题,配合大湾区未来发展,不用靠转板亦可重新令市场活跃起来。香港证监会前主席梁定邦表示,对港交所而言,GEM并非优先处理事项,认为GEM板仍能发挥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目前可维持现状。他提到,不应把目标限制为特定板块如创新科技或近年大热的ESG(环境、社会及管治)相关股,应顾及传统行业募集资金的需要。
版权声明:所有瑞恩资本Ryanben Capital的原创文章,转载须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文末注明来源、作者、微信ID,否则瑞恩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或公众号平台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更多香港IPO上市资讯:www.ryanbencapi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