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我们谈论单身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1981年,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此后这本书风靡全球,也为美国短篇现实主义小说注入了新生命。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偏后现代,并没有过多地抒发对“爱情”本身的看法,更多在讲一个个普通人的日常,他们生活如何窘困,婚姻如何干涸,又如何在为自身的生存而挣扎。卡佛似乎在告诉我们,爱情不仅仅是电光石火的刹那,也不只是而后数年平淡如水的婚姻生活。

“爱情”二字本身就是一个综合品,当我们在谈论它的时候,我们谈论的其实是和它相关的生命状态。





不知卡佛这位文学巨匠会不会想到,38年后的今天,和爱情相提并论的,是“单身”,于是这个命题自然而然变成了:“当我们谈论单身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1关于单身时代


纵观当下,单身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甚至成为一种潮流。关于独身时代,《人物》报道了生育率全球垫底的韩国,“根据韩国统计厅发布的数据,2018年,韩国男女的平均初婚年龄分别为33.2岁和30.4岁,当年婚姻登记数目为25.76万件,连续7年保持下降趋势,并创下46年来的新低,而离婚件数——整体的离婚数保持了增长态势,结婚20年和30年以上离婚的夫妇数量,也都在持续增长。这似乎是东亚国家共有的文化:孩子长大了再离婚。”

 


在中国,结婚年龄的日渐上涨和离婚率的日渐增高和韩国相似,单身也越来越常见。2019年七夕之际,中国青年网、“青春有约”联谊交友平台联合珍爱网共同发起,经深圳大学社会学系研究支持,针对全国90后青年婚恋观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显示,一线城市(北京、深圳、广州、上海)单身占比持续领先,流动人口的单身率更高;90后单身原因前三位包括:圈子小、工作忙、对爱情幻想过于完美;超8成90后渴望改变单身状态,且男性脱单迫切度高于女性。在选择伴侣方面,近7成单身青年表示经济水平不是唯一重要择偶标准,超半数90后可接受租房结婚;6成青年对婚姻的定义是志同道合的两个人生活。

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和上一辈相比,90后的单身青年们展现出不同的婚恋观,“面包”不再是唯一的标准,固定的房子也不再是安全感的来源,精神上的契合似乎才是开始婚姻生活的基础。

尽管大多数的单身青年想要改变单身的状况,也直言脱单的主要动力是对婚姻生活的向往和父母催婚的压力,其次是受周围朋友结婚的影响,但单身族这个群体依旧在不断的壮大。

于是,“剩男”、“剩女”、“单身狗”、“自杀式单身”等诸如此类的标签成为对广大单身族群的一种调侃。这些词的调侃也引起部分单身人士的不满,他们认为,这种调侃实际上是社会对单身的一种偏见,单身背后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在社会话语体系中,单身族的差异性被抹去了,一齐被贴上同质化的标签。

因此,单身到底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还是一种被动的“剩下”?高质量的“单身”和“成双成对”是否真的是一种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在许多人感慨“单身时代已经到来”的时候,我们谈论的是否仅仅是“单身”这个现象本身,还是它背后潜在的其他因素?

2关于个体与空间



在西方文化圈中,有不少电影探讨过单身的问题,且常常聚焦于主人公对个人精神空间的追求。在电影《单身指南(How To Be Single)》中,女主人公艾丽丝决定和交往四年的男友暂时分手,只身到纽约闯荡,也给自己一个间隙,从爱情关系中抽身而出喘口气。在影片中,她一个人登上了一座山峰,开始一段这样的心理独白:
“The thing about being single is, you should cherish it. Because in a week, or a lifetime being alone, you may only get one moment. One moment when you are not tied up in a relationship with anyone. A parent, a pet, a sibling, a friend. One moment when you stand on your own. Really truly single. And then, it’s gone.”

“单身这件事情,你需要珍惜。因为在你单身的这段时间,也许是一周,也许是一生,但可能只有那一刻,你真正地完完全全地,不为世俗的情感所羁绊,(包括)父母、宠物、兄弟姐妹、朋友。在那一刻,你只有你自己,真真正正地孑然一身,那一刻过去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许许多多单身的人也和电影中的女主人公一样,他们感到需要保持属于自己真我的个体与空间。恋爱让人们共享时间和空间,但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一直享受这种“共享”,单身独处或许会让人感到孤独,但是对于部分思想成熟的人来说却是十分必要的。单身能有更多的时间给自己独享,这是一个能够获得爆发性自我发展的时期,因为精神上的孤独常常能够带给人反思自身的空间。

李银河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名女性主义作家李银河女士在其文章《坚守孤独》中写道:“精神上的孤独并没有什么不好,而且是人生最常见的状况,和最终的状况。因此,过孤独的精神生活是每一个有灵魂的人的不二之选。这一选择可以是充满自信的,充满愉悦感的,神采飞扬的,自由自在的,甚至是兴高采烈的。” 


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


英国著名女作家伍尔芙也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写道:“女人要想写小说,必须有钱,再加一间自己的房间。”她此处所指的“自己的房间”也即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尤其是对于当时英国的女性而言,拥有一间自己的房子并非易事。

而现代社会的单身状态正好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人们有一个空间独享自己的精神孤独,在这种状态中,人们开始反省自身,跳脱出爱情的固定关系来思考关于爱的命题,学会和自我对话,悦纳自己的过往,更好地认清自己的本质,甚至获得创作的灵感。

从本质上来说,爱情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诗性的东西,当我们谈论要找一个“有趣的灵魂”时,我们无从准确定义“何为有趣”。在单身的状态下,我们生活在自己的空间里,于是我们变得务实,更加注重自身的状态,关注性格的变化和品质的提升,把自己当成一个完整的个体,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里踏实地思考和反省。


3关于独立意识与亲密关系



泛心理学平台“KnowYourself”出版了《长大了就会变好吗》一书,书中指出,通常人们觉得18岁以后就成年了,但是18-25岁仅仅是人的成年初显期,人们常常会处在现实和理想的冲突里,不知道怎么办,这样的迷茫也同样出现在95后的单身群体中,这代人在各种信息与媒介的浸泡中长大,对爱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大多希望在爱情的亲密关系中也能够保持自己作为主体的独立性。



在心理学著作《爱的艺术》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全部的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恭慕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永远也得不到满足。”

因此,爱情不仅是一种亲密关系的体现,更象征一种人格的独立和成熟的品质。正如茱莉亚·罗伯茨在电影《美食·祈祷·恋爱 (Eat, Pray, Love) 》中说到的那样:“Sometimes, to lose balance for love is part of living balanced life.—— 有时候,因为爱而失去平衡也是生活平衡的表现。”因此,有健全人格和独立意识的人,才能在单身时保持生活的平衡,也能在亲密关系降临时意识到,爱也是生活平衡的一部分。



青年作家蒋方舟在文章《女人三十》中写道:“我发现自己在生活里对爱情的理解与做法其实是对大众传媒作品拙劣的想象和模仿,在生活中,爱而不得才是常态,并不值得自怨自艾或者憾恨他人,认为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受伤的人。这也并不是不相信爱情,恐怕也只有接受了‘得到回应的爱是撞大运’这一点,才能在下一次,在每一次都能勇敢地去表达,真正去珍惜。”


蒋方舟

中国青年作家、杂志副主编。



蒋方舟的话语看似在说“爱情的难得”,但其实这背后是关于独立和亲密关系的实质,那就是——对于独立的个体来说,要相互吸引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众传媒作品之所以给人对爱情美好的想象就在于,它往往将爱情至上,故事的情节都已经设计得明明白白,独立的个体与亲密的关系这二者永远都可以兼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因为人们各自独立,又千差万别,单身似乎是挣扎在独立和亲密关系之间的结果,不必自悲自叹,也不必扼腕唏嘘,它只是一种当下的状态。


4关于单身与理想婚姻



单身一定是婚姻的对立面吗?答案也是未必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单身人士依旧想告别单身,毕竟爱情是美好的,理想的婚姻生活是令人憧憬的。


民国的结婚证书上这样描述婚姻:“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这样的形容,比如今的婚姻添了些许的诗性,如此“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婚姻固然令人憧憬和向往,然而现代人自我意识的兴起却让这样看似理想的婚姻越来越难以维系,对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完美想象也是单身族难以开始一段关系的原因之一。在美剧《我爱上的人是奇葩(You’re the Worst)》中,男女主人公都是自我意识极强的人,在步入婚姻之时,男主人公吉米这样描述他理想的婚姻状态:



诚然,正如吉米所说,在现代社会中,理想的婚姻是让二者在结合的同时又保持单身状态时的洒脱和自由。如今,婚姻和单身一样,已不仅仅是一种固定的契约,更多的是一种自主的选择。但是,无论是保持单身还是走入婚姻,都需要明白的是,爱是一种能力,而非一次遭遇,需要努力,也并非止于运气。可否认,爱情是美好的,也希望单身的我们最后都能像诗人马德写的那样“像场雪一样,铺天盖地遇见你”。


《中国日报》2019年8月9日 第8版

你是单身吗?对于单身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推荐阅读《中国日报》2019年8月9日第8版,欢迎和我们一起来评论区讨论。



《中国日报》七月合订本

七月精彩内容,都在这里;

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资料来源:雷蒙德·卡佛《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人物》,中国青年网,《单身指南(How To Be Single)》,李银河《坚守孤独》,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KnowYourself《长大了就会变好吗》,弗洛姆《爱的艺术》,《美食·祈祷·恋爱 (Eat, Pray, Love) 》,蒋方舟《女人三十》,《我爱上的人是奇葩(You’re the Worst)》。

本文编辑:赵欣、郭津含

 实习生:夏艺洋

声明: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即删除。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阅读屋


往期精彩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