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干货 | 教师如何修炼内心?中学校长给教师的十条建议

2016-04-26 沈茂德 校长派
精彩导读:

凡是成功的学校机理都很简单,有很多人依然纯洁,他们相信,自己的职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他们内心深处有生命价值的花园。他们依然在“用心”做事,他们有自己的生命信仰……



【作者简介】


沈茂德,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




第一条:关爱学生,让学生喜欢你


我们面对的是一些尚未成熟的懵懵懂懂的孩子,如果他不喜欢你,他就不相信你的一言一行,任何崇高的使命和宏大的目标都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如果学生喜欢你,他就会相信你的每一句话,他就会和你合作,你就会感受“教学相长”的快乐。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有句话:教育者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结束。

 

让学生喜欢你,你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给予孩子最温暖的关怀,倾听学生的心声,对学生提出最中肯的建议、甚至批评,在学生的进步中,你还要有足够的教育耐心,等待学生的成长,聆听那花开的声音。

 

对孩子们多一点适时、适性的鼓励声音,让不同的孩子都能充满自信的行走在校园里,让所有孩子们每节课都能昂首走进教室,在各种场合,总是鼓励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声音、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样的教师必定会深受学生喜欢。

 

第二条:坚守信仰,做一个纯洁的老师


为什么所有的人面对蓝天、白云,就心旷神怡?为什么校园内的小羊、小鸭,孩子们这么喜欢?回答应该是,蓝天纯洁,小羊、小鸭可亲。

 

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年青人,他们尚在成长中,他们的前行需要灯塔的指引,他们的成长需要老师的呵护。作为教学相长的一方,每一位老师应该散发照耀学生前行的光芒,他们应该是学生心底里视为可亲可近的人。

 

老师应该心无旁骛,凝心聚神,专注于学生,专注于教育。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帮助学生成长,应是教师的天职。

 

凡是成功的学校机理都很简单,有很多人依然纯洁,他们相信,自己的职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他们内心深处有生命价值的花园。他们依然在“用心”做事,他们有自己的生命信仰……

 

第三条:多读书,多思考,让你的“根”更深


当我们走进课堂,当我们用心去欣赏和观察课堂,我们会发现,课堂绝对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宝库。我们在渴望着、追求着一种不仅有知识与技能传授的课堂,我们更在期盼着有生命涌动与成长,既有科学理性,更有人文灵性的课堂教学。

 

今天的教师,理应有这样的追求,让我们的课堂丰富起来,接悠悠千载,隽永深邃;让我们的课堂宽广起来,探苍穹寰宇,广博渊远;让我们的课堂生动起来,思维的启迪,问题的迸发,情感的喷涌……

 

一位教师如果每天除了上课还是上课,不关注教育动向,没有广泛阅读,不参与教育研讨,没有深度的教育反思,随遇而安,日复一日,那么他一定是一位落伍的教师,成为一位刻板的教师,一位缺乏情趣的教师,一位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我们应该相信,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热爱学习的学生;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更有底蕴的优秀学生。今天的教师,确实需要一日三省:今天我读书了吗?这个星期我读完了几本书?这个月我在阅读中收获了哪些?

 

第四条:修炼内心,使自己“雅”起来


在校园内,每天与学生生活在一起的教师,不仅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呵护者,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自然而然地成为众多学生“人格阅读、素质示范”的活生生的一本本书。

 

从根本上说,教育的要义不在“制器”,而在“育人”,即在传授各种专门知识的同时,促进人智慧的生成和德性的成长,由此增进对社会的关怀,对人类精神价值的思索,最终养成广阔的视野,完满的人格。审视东西方,但凡做出划时代贡献的人,无不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博雅的气质,无不超越了单一知识的束缚,实现了自己创造力的最自由的发扬。

 

可以肯定地说,学生博雅之气的养成,教师是重要的影响者。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这里的“雅”,指的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透现的的文雅、与学生相处时表现的儒雅、个人内心价值追求的高雅,也指孩子们面对你时感觉到的一种气质、一种品位、一种气度、一种境界,更指存在于自己内心的一种追求、一种情怀、一种精神状态。

 

当我们走进校园,当我们走进课堂,每一位教师心中一定要清楚:我是谁?我在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教师的“雅”决不是服饰、妆容等表面功夫,而应该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活中历经长久修炼、历经文化浸泡,逐渐积淀的一种品质性修养。它至少应该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言谈举止中自然散发出来的那种内敛、旷达、乐观、优美;其二,与学生相处中流泻出来的那种深情、文质彬彬、阳光敦厚、严谨笃学;其三,所到之处浑身散发的儒雅之气、文雅之态、高雅之趣、大雅之志。当我们成为一名教师,这样的修炼就应该伴随着整个职业生涯。

 

第五条:让自己成为学生“素质”与“个性”的种子


一粒种子可以结多少苹果?

 

“将一个苹果切开,可以很容易地数出里面有几粒种子。然而,当一粒种子发芽后,很少有人能够预知长成后的大树日后会结出多少苹果。”

 

上海向明中学的黄曾新老师,一位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老师。在他指导下,该校学生几乎拿遍了全国各类青少年创新大赛的最高奖项。近三年来,200多名学生获专利近400项,他被誉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神奇教练”。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指导学生选题,带领学生实验,“黄曾新不怕被学生问倒,只怕找不到答案。”中国创造学会名誉理事长袁张度说,碰到自己不懂的问题,黄老师从不敷衍学生,而是带他们一起寻找答案。于是,400项专利,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我,今天发现了孩子的哪些优点或特长?我,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做了哪些努力?

 

第六条: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没有任何人能强迫学生用功学习,也没有任何人能强迫学生全身心投入某一活动,除非他自己有强烈的兴趣,有探索的内驱力。内驱力,是每一个人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当学生的内心生长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清晰的人生规划和阶段目标,并具有了克服任何困难的勇气和坚持追求的毅力,孩子们的潜力不可估量。

 

我们还应注意到,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影响学生成长的一种文化力量,或者说是同伴影响力——这种文化力量不仅仅存在于一个班级,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小组,一个宿舍。

 

良好的氛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在教育实践中,倘若我们真心追求“两高”目标,即高升学率与师生高素质的统一,“建高原”与“筑高峰”的统一,那我们肯定应该着力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我们不应着力于题海的训练,不应计较于某次考试成绩的高低,最应该着力的是,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和情感体验,关注孩子们的生活、学习需求,关注他们个性发展的需求,关注他们小组、宿舍、教室的氛围,并予以适时、适性的帮助和指导。一句话,我们应在孩子们行进时,不断向孩子们的油箱“注油”。

 

第七条:帮助孩子练好高中“童子功”


目前,有一种情况需要引起我们的警醒: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地区、独生子女家庭有些孩子变得越来越“懒惰”,他们不喜欢学习,不喜欢运动,而向往穿名牌、网络冲浪、度假休闲。一些年轻的孩子已大大提前享受人生财富,享受着年龄段不应得到的生活待遇。我们的教师,甚至家长,都需要认识到,高中生倘若已经没有了人生目标,以“中大奖”的博彩心态企求人生的成功,可能会造成一个人无所追求,甚至是虚耗生命。

 

我们应该相信,只要我们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能力和创造性应用到他们感兴趣的领域,无论是历史、舞蹈、体育,还是任何主题的学术领域,都可能将这个年轻人变成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没有梦想;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潜力,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缺乏执著。教师不仅应该是学生学业的指导者,更应是学生兴趣、优势、智慧发展的指导者。

 

第八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我们的责任


在人类文明进步的白纸上,世界的精英以创新的精神和气魄,一笔笔刻下了文明进步的痕迹,一页页写下了科学发展的华彩篇章。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我们都可以看到,世界文明进步的脚步常常与一些“超常”人物相关联。

 

今天,当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机遇期,“创新、创优、创业”的时代主题更在呼唤着卓越人才的成批涌现。我们需要更多能促进各领域发展的领军人物,我们需要“中国创造”,而非仅仅是“中国制造”,我们需要能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芯”,需要能够自主研发的学科领军人物,需要更多的“莫言级”的文化大师……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奠基事业,教育,责无旁贷。

 

当我们的孩子走出校园,我们希望看到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展现出他们的才能,因此,我们需要每日自省,我的教育行为,是否点燃了孩子们对未来的无限向往?我的努力,是否在为孩子们的发展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我的课堂,是否为每个孩子的成长提供了个性发展的平台?

 

第九条:认识我们的学校文化


综观国内外名校,其鲜明的办学特色无不是在其特定的学校教育哲学指导下形成的。在长期的积累中,我们天一中学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高位发展,需要每一位教职员工全面认识,深刻理解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逐步积淀的一些校本哲学。

 

我们相信,改变一个学生首先要改变他的人生目标,改变一个教师首先要改变他的价值追求,改变一个学校首先要改变他的校园精神;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我们相信,教育是农业,农作物的生长,需要良好的“土壤”和“气候”,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创造一种氛围,营造一种生态,有了一定的温度,有了一定的湿度,有了一定的空气,肥沃的土壤上,“蘑菇”一定会成片成片地自然生长。

 

第十条:素质教育,就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做起


在我看来,素质教育,其实是一种很朴素的追求:其一,能够尊重他人与恪守公民应该遵循的社会秩序;其二,清晰每一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其三,奠定一种语言与行为的习惯;其四,具有创新与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如果认同这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那么,我们就完全能有的放矢地落实到每天的校园生活中。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其实是一个人储存在身体内的一种力量,一个人有了好习惯,他每天就可以得到利息,坏习惯,他可能终身付出利息。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从行为到习惯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素质教育一步步落实的过程。

 

习惯的养成决不可能“立竿见影”,一个习惯的形成,究竟需要多少次重复,从无定论,但可以确定,习惯的养成需要体验,需要熏陶,需要引导,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形成可能其中还会有反复,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研讨,不断寻找孩子们终身发展需要的关键素质,我们又必须千方百计着力培养这些关键素质。

 

有人说,当孩子们走出学校,他们所带走的最重要的东西并不是知识,而是这个学校给他留下的信念、习惯和能力。而这些,并不是能用一张试卷来考量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素质教育就应该从培养孩子们一个个良好的习惯抓起。



| 来源:《江苏教育报》

| 编辑:校长派


转载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 电话:010-56297950
版权说明:校长派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请标明作者及出处。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