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让核心素养落地,恰恰类似“美食加工”
精彩导读
让学生核心素养落地是一种“加工美食”的过程:学生就是我们的顾客,学生未来的发展就是我们所希望呈现的最后的美食,而美食烹制的过程就是校长课程领导力“披荆斩棘”“熠熠生辉”的过程。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核心素养”一词被不断提及。随着有关研究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也成为编制课程标准的主要依据。
如何让学生核心素养落地,便成为校长课程领导力最有效的切入点,也是考验校长能否适应新形势下角色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
有人将学校管理比作烹制一道美食,我非常认可这一比喻。事实上,让学生核心素养落地也是一种“加工美食”的过程:学生就是我们的顾客,学生未来的发展就是我们所希望呈现的最后的美食,而美食烹制的过程就是校长课程领导力“披荆斩棘”“熠熠生辉”的过程。在这之前我们需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一是考虑定位,罗列已有食材。烹制任何一道美食的前提就是要查看自己拥有哪些加工的素材。要真正发挥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定位的确认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位校长想要让学生核心素养在本校生根发芽,首先就要考虑学校的定位和基本情况,如偏重学术性的高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落实显然和偏重应用型的高中有所不同,一所现代化高中与一所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也不尽相同。
二是考虑需求,树立“顾客是上帝”的意识。在服务行业,“顾客是上帝”一直是最高的标准,它体现的是“顾客需求至上”的理念。对学校来说,它所服务的对象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对象就是为社会输送的合适人才。至于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这在学生核心素养中已经有了详细的指标。
而狭义的对象就是学生。学生主体性理念已经被多数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因此要想让核心素养落地,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一方面,各种核心素养在每个人身上体现的强弱程度不同,这就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基础;另一方面,学生想要达到的目标也不同,因此对核心素养的具体需求也不一样。
三是考虑未知,不当“只会做一道菜的厨师”。很多校长都会想到前面的两个因素,但对于未来的研究乏善可陈。学校管理也一样,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不断的变化和永恒的变革”才是唯一不变的事实。
因此在使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过程中,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不能局限于当前,应该将学校置于历史的发展中进行考虑。目前浙江正在试点高考招生改革方案,很多校长花了很多心思应对学生的选择、师资的调整、教室的配给等,而对于未来的招生改革以及学生在大学和社会中发展所需的能力没有进行通盘考虑,这种狭隘性或将在若干年后凸显出其影响。
在学校层面,核心素养仍然过于“上位”,因此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在学生核心素养、学校课程建设和学生成长三个维度之间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枢纽角色。
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最直接作用点就在于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而根据本校实际和学生需求完成课程方案设计则是促使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第一,要做好校本选修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的有效衔接。浙江省新高考改革和课改的核心词是“选择”,因此学校需要开设足够多数量、足够高质量的校本选修课程来满足学生多样的选择。
但是,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并不是拍脑门儿决定的,也不是老师擅长什么就开什么,只有以国家和地方课程为主干,向四周不断衍生的选修课程才是符合发展核心素养的选修课程。
另外,学校也要根据本校实际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编排整合,打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通道,从而将核心素养的各项指标分解到具体的课程中,使得学生通过课程的修习达到发展的要求。
第二,要依据核心素养开发开设课程群。课程群是指一系列具有相同主旨的课程按照一定的逻辑和层次进行组合后的课程形态。
一般来说,优质的课程群有两大来源:一方面可通过挖掘学科内部或者学科之间的逻辑来构建专业的学科课程群;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或地区特色来渗透多门学科。
例如,浙江有学校就以西溪湿地课程构建特色选修课程群,将化学、生物、美术、历史、语文、外语等多门课程进行整合,体现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需求。
第三,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保证核心素养的有效实施。校长的职责之一,就是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外的资源,这是促使核心素养通过课程得以实施的必备条件。
校长需要借助社会企事业单位、大专学校、职业院校等外在资源为学生多样化的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支持;校长也需要进一步挖掘校内资源,通过学科教室建设、教师专业化培养及学校文化建设等途径为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护航。
如果说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校长以课程领导力促使学生核心素养落地最直接的方式,那么通过将核心素养分解为学科的专业素养则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不同学科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都有贡献,但贡献程度却不一样,因此研究学科的素养体系成为促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间接途径。
首先,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是学生发展专业素养的具化,是在充分考虑本学科对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贡献的基础上制定的。其次,学科的教学内容必须充分考虑到专业素养的渗透和落实。再次,在学科教学建议中,要以多样化的形式促进核心素养通过课程真正内化于学生。最后,在评价体系建构上更要将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作为学科目标达成的重要依据,从而为进一步的教学提供诊断信息。
基于这样的转化关系,我们可以从学科知识、学科学习方法、学科思维和价值观等四个层面自下而上架构学科素养的金字塔模型,并借助学科课程纲要的撰写来规范学科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安排、考试节点建议等内容。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通过将学生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科专业素养的途径更符合日常的工作习惯,也为他们开展各层次、各类别学生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指明了方向。同时校长通过构建“核心素养—学科素养—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综合评价”这一系列模型,能更好地将学生核心素养具体化、易操作化。
上述两条只是校长领导力在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的一些具体操作策略。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取何种措施,时刻激发学生的热情是保证核心素养有效落地的根本条件。“不让学生的精神去流浪”,这是学校育人工作的第一使命和责任,因此校长在课程领导力方面要更多地关注诸如显隐性课程的对接,要用学生喜欢和易接受的方式去搭建平台。
随着学生核心素养的逐渐完善,教育也有了自己的指明灯。我们要深入研究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的具体落实路径,让选择回归教育的原点,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
| 来源:人民教育
| 编辑:校长派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版权说明:校长派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请标明作者及出处。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