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改变的力量│校长于伟:学校做德育,不是为了热闹
致老师:你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某些人的整个世界。
致家长和学生:教室里的每一位老师,也是某些人的整个世界。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于伟
今年开学时,于伟校长的两句话,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不禁让人好奇,这是一个怎样的校长?
“校长于教授”,这是于伟在很多家长口中的称呼。
而媒体,也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认识于校长的时候 ,他还是东北师大教育学院的于书记、教授,后来又当了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10年之前就是博士生导师,可着满吉林省的小学校长里,这样的履历也凤毛麟角,所以更愿意叫他于教授。”
当教授级校长遇上课程教学改革,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12月15日,遇见于伟,遇见教育专家。
这场2000人的教育盛会,只要报名就可参与!
对话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于伟:
学校德育,重要的是务实而不是热闹
我认为德育在中小学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在小学。德育在小学的核心任务是“育德”,就是让小学生学会做人。
我们经常说“小学是为人的一生奠基”,这个“奠基”作用除了给学生以知识与文化,很重要的是为培育他们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养和将来作为公民的价值观奠定基础,也为他们形成一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在小学教育中处在核心的地位,是其他任何一种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作为一名校长,领导学校的德育建设,需要重视学校文化建设。
基于师大附小的办学实践,我更加关注如何从儿童哲学角度来更好地理解儿童,从儿童哲学的角度来反思我们的课程和教学。这方面海外许多学者做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我们中国的教育理论研究也已经有一些但不充分,那么如何到一线、课堂里面用田野研究的方式、用课堂实录的方式看一看我们的孩子是怎么想的、怎么推理的、怎么思考的、怎么判断的,这是对小学教育进行深入研究的必经之路,也是学校“育德”的重要基础。
通过借鉴国内外小学教育的成功经验,我认为,小学德育工作应积极构建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这不仅需要观念和精神上的引领,而且还需要制度和环境建设。
于伟
我认为德育领导力主要是指一个校长怎样去指导、引导、领导学校的德育工作。
首先,校长德育领导力应该是深厚的思想领导力,是政治家办教育的重要表现。校长要很好地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具有明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从而进一步明确学校的指导思想、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等。
其次,校长德育领导力要有较强的研究领导力,要在教育观、儿童观的研究上下功夫,既要有本土情怀,又要有国际视野。
一所学校,校长首先应清楚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其次就是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德育内容,通过什么样的德育方法来实施德育
学校的指导思想、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必须要按照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与千百年来所传承的优秀文化去做,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包括我们经常讲的国际视野、国际惯例,这里面都含有德育的内容,需要融入学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
再次,校长德育领导力要有科学的战略实施力
德育工作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需要一个大德育加以统领,需要贯穿学校工作全局,尤其是教育教学全过程,包括全员的育德观,全校师生、家长与全社会都要形成合力来做这件事情,这样育人效果才能更好些。
我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德育的方法尤其重要。在小学德育中需要说服,但是更需要其他方式,比如说通过活动、游戏,通过让学生到社区、到博物馆去参观、体验,这些方式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来说是很重要的。
最好的德育是润物无声的,就是学生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你在教育他,他就接受了你的影响,接受了你传递的价值观。我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校长的德育领导力并非第一领导力。这是因为,如果从培养目标来看,学校最核心的工作是教学,德育也要通过教学来实施,而不是要单独开展。
所以我认为教学领导力应该是校长的第一领导力。我们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学校德育领导,但更应该将德育放在小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来加以衡量。
于伟
从我来说,第一就是看校长对德育是否重视,第二就是看校长对德育有没有研究,我觉得领导力的发挥离不开对德育有效性的研究,最后就是看看校长是不是求真务实的实施德育。
这三条是十分重要的。现在,很多学校在做德育工作时喜欢热闹,不关注儿童在这一过程中是否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这样的校长没有发挥好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力。
东北师大附小为了彻底改变同步性教学的弊端,积极推行个性化的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德育改革,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品质。
例如,我们在班级授课制的大背景下,不断优化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和集体学习的组织形式,借助开放、弹性、自主与多元的教学机制,采取启发诱导等多种教学方法,推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陶冶情操,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在学校课堂教学从共性化走向个性化、从整齐划一走向尊重差异、从教师讲授走向师生多元对话的过程中,我们也在积极引导学生关怀他人、关心集体、关爱学校、家庭和社会。
于伟
我认为“权威式”不是十分恰当,叫“指导权威性”可能更好。
其实,这里面会涉及到怎么看待权威,尤其是校长在德育领导方式上的权威。我认为这个权威不是仅仅来自于校长的身份,也不是来自于你作为校长的命令,而是来自于校长到底对德育有多少发言权,来自于校长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小学德育看起来很简单,其实质是很复杂的。因为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
例如,小学生如何实现由无律到他律,最后到自律,这样一个德行的形成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品德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多少年来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对这一过程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我认为一个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一个在外部环境影响下、通过内在的选择、冲突最后形成的过程。所以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灌输过程,也不是一个机械训练的过程,而是一个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选择的过程。
换句话说,德育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复杂的,包含着知、情、意、行,包含着自我教育和他人影响如何互动结合的过程。
而校长理应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理论研究,发挥自己的指导权威性,切实组织好全校的德育工作,积极引导教师的师德成长与教学能力成长,从而推动学生的成长。
于伟
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我觉得有四个方面值得与大家分享。
首先,要很好地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方式和发育特点,要很好地研究儿童的品德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规律可遵循。
其次,要很好地研究党在领导德育工作方面的优良传统和有效做法,积极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德育思想、理念,不断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开展一些实验探索,我认为这是新时期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
再次,就是要不断地研究一些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在这样的一个数字化时代,或称为“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这样的一个地球村时代,外国文化对学生影响是巨大的……
因此,我们要研究这些新情况、新挑战,不断地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模式与方法,切实做到与时俱进,而说到底就是要努力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方式方法要让孩子们喜闻乐见、感到有趣、愿意接受、减少逆反心理。
最后,我认为做好德育工作就是要打破完美主义、反对一刀切,少搞形式主义。
要从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特点出发,不求轰动效应,也不求所有学生在一夜之间都达到目标,要正确看待学生之间的差距,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弱点和缺点,尤其是正确的看待和包容男生身上存在的一些弱点。
这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校长只有在小学教育实践中关注到这些困惑,发现学生成长中的误区和拐点,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这也正是校长在小学教育“育德”过程中的重要功能。
来源:中国德育、长春教育八卦阵
特别提示:已收到邀请函的校长和老师,并不能直接参加大会哦~必须按照邀请函上面的报名流程提交报名信息后,才可参加大会。
在线报名
延伸阅读——独家
校长于伟:
用“率性教育”保护孩子的天性
2014年8月,在东北师范大学工作了近三十年的于伟忽然接到了通知,学校决定由他担任师大附小的校长。
“我做梦都没想过有一天我会当小学校长。”这之前的十多年里,于伟一直在从事教育哲学研究。从理论的高阁忽然降落在现实的阵地上,他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
第二届儿童哲学与率性教育高峰论坛,累计1400多人次参加了会议呢!(其中包括来自国内外的20所高校及研究机构,20多个省、直辖市的中小学校长、教师,16家期刊社、报社、出版社、新闻媒体,长春市“率性教育研究协作体”学校及兄弟学校的教师)
但于伟绝不是一个缥缈的思想者,早在东北师大期间,他就发起成立了一个长春基础教育研究院,正是为了让长期身处象牙塔中的理论研究者能够更接地气,他将教育学类比为医学,“教育研究离不开临床,没有临床,教育研究就没有生命力。”
而以一个理论研究者的身份入主学校更让于伟感到一种空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一个研究教育的如果办不好教育就是一种耻辱。”于伟自认为“不是一个全面的校长”,他不过多插手学校的常规运转,因为附小有一大批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只要没有发现不合时宜的管理规章,就要萧规曹随。
他也很少参与应酬,他将精力和能量大都倾注于听课与对教育教学的思考中,思考的轴线从学校初创的过去一直延伸到几十年后的未来。
于伟心目中最理想的教育是符合孩子身体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再引领孩子的发展。两年时间内,他所得出的每一个答案都与之相关。
《中庸》里的教育真谛
附小意味着什么?小学教育意味着什么?儿童成长意味着什么?
担任校长之后,一系列的问题在于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师大附小是一所有着近70年历史的学校,每一所老校的未来发展必须从历史中寻求依据和答案。于伟在梳理历任校长资料的时候发现了1950年担任校长的王祝辰先生,这位燕京大学的研究生在1936年就提出了一个重要教育思想:保护儿童的天性。
天气棒棒哒~我们出发啦
这个思想和于伟内心潜在的想法不谋而合,在反复比较和融会了中西古今的教育思想之后,“率性教育”的理念应运而生。
事实上,“率性教育”凝合了于伟过去十多年对于教育的思考。“率性”这个词最早来源于《中庸》,《中庸》有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国最早的教育哲学来源于《中庸》,因为《中庸》里的这三句话就传递了天性、人性与教育的关系。”于伟将“天命之谓性”解释为儿童与生俱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特点,率性便是遵循这一规律,而教育就是在遵循这一规律的基础上去促进和改变一个人。
看看我们做的足球手偶吧!
“区区十五个字真可谓四两拨千斤,分量不亚于如今几百万字的著作。”于伟感慨。
而师大附小“率性教育”的核心同样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第一是保护天性,源于“天命之谓性”;第二是尊重个性,尊重差异,打破完美主义,少搞一刀切;第三是“培养社会性”,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培养规则意识、责任意识、自主观念和合作精神,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
率性教育就是要保护孩子的天性
这其中,保护天性是重中之重。于伟坚信,在基础教育阶段,小学是保护天性最重要的时期,“如果等到中学和大学再谈保护天性就为时已晚,孩子越小,天性越需要得到保护。”
不久前,新上任的教育部副部长沈晓明发表了一次关于教育要尊重儿童发展规律的演讲,他举了诸多例子,比如六岁的孩子拿不住笔,写不好字是因为孩子手部的肌肉并未发育健全,缺乏足够的力量。
于伟觉得沈晓明的讲话切中肯綮“如果孩子做不到的事却硬要他做,那不是摧残是什么?”
在他看来,如今小学教育中的一些传统做法与孩子的天性相违背。孩子天性好动,没有定性,但学校却要求孩子在上课和排队的时候坐齐站齐。到了师大附小之后,于伟便要求老师们打破这一传统规则,不强制孩子在上课和列队的时候保持整齐,尤其在学校运动会开幕式上取消了正步走。
作为一名二年级的小学生,我想跟大家分享......
“整齐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种传统审美。”于伟理解一些学校的做法,但他反对将这种带有军事化色彩的整齐感带入小学低年级的教育中。
不久前于伟参加审定教材,他建议将一年级道德与法制课本中一篇教孩子坐立行的课文中用的插图替换掉,插图描述的是一个学校的孩子做广播体操时整齐划一的画面。这幅图所暗示的要求过高,“一年级的孩子能做到这样吗?”于伟反问道。
在东师附小的教学楼里,最窄的走廊都达到了6米,宽的甚至达到了8米,每个教室面积至少都达到了90平米,大的可以达到180平米。每一个教室都不设门,教室的墙带有滚轮,可以推开。这些宽大、灵活的设计都遵循了孩子好动、爱玩的天性,他们喜欢时不时在地上躺一会儿,或者四处乱撞。
“即便是这样,每年还会有孩子撞在一起。”于伟坦言。
小学教育尤其需要过程
“我国小学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不注重过程,重速度和结果。”于伟一针见血道出了小学教学的弊病之一。
而率性教育理念的提出对于师大附小的教学而言,无疑是一次新的考验。“打个比方说,一个成年人十分钟能走完的路,一个小学的孩子可能需要花费30分钟,因为他一路上可能要仰望天空,观赏花草鸟虫。”于伟认为,小学教育尤其需要过程。率性教学就是倡导有过程、有根源、有个性的教学。
我们是机器人小组的成员,这是我们小组的展示哦~
于伟曾经跟语文老师交流,让孩子记住“马”字容易,理解“马”字难。看似很容易,因为在成人眼中,马是一个具有一般性的抽象的词,而在孩子眼中,抽象的词却是具体的,一个抽象的“马”字为什么就能代表世界上所有的马呢?“白马是马,那黑马是不是马?野马是马,那斑马是不是马?为什么都叫马,差别那么大呢”孩子的脑子里会跳出无数的疑问。
同样,一年级数学课上老师教1+1=2,这看似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但有的一年级孩子却有困惑:一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等于二,那一个苹果加上一个梨为何也等于二呢?“低年级学生会将注意力放在个别的事物上,这时候,老师的任务就在于引导他们逐步学会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归纳思维过程,这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于伟强调。
另外,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对于文字的感知理解能力有限,比如对于小学课文中一些作家描述的景象,孩子若非亲身经历很难单纯通过文字描述去理解。他让附小老师下功夫研究6-8岁孩子在感知觉方面的特点。
于伟希望小学教育能打破完美主义,给孩子足够的等待。每个孩子都不是完美的,如果以完美主义来要求孩子,孩子就难以拥有幸福感。有些孩子在行为上表现出的迟缓和抵抗未必是故意为之,而是天性使然。“你不管怎么说他都没用,他就是记不住。”“孩子写字写歪了,走路不规矩,不好好朗读课文,为啥不能给孩子改正的时间,为啥要这么着急?”
他建议教师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弱点和缺点,尤其是包容男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弱点。”
率性教学需要追本溯源
在率性教学中,于伟对教师提出的另一个要求就是要追溯事物的本源,做有“根”的教育。比如他建议教师在教几何的时候一定要原汁原味弄清楚“几何”这个词是怎么来的,要熟悉当年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有条件的可以看英文版的,还要看《希尔伯特几何基础》等等。
在于伟最为关注的语文教学领域,他尤其欣赏瑞典学者林西莉编写的《汉字王国》这本书,整本书用浅显生动的语言研究每个汉字背后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并配有几百幅精美的插图。“专家看不觉得浅,百姓看不觉得深。”他如此评价。
而在师大附小,每个语文老师都要阅读和理解《说文解字》,再去给孩子讲解汉字。如今,在吉林省的语文教材中,一年级的课文就涉及到甲骨文,于伟告诉校长派的记者,“如果老师不了解汉字的根源,如何能上好识字课?”
当女孩子成为软式棒垒球选手,是不是英姿飒爽呢~
深谙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让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可能一句话就能点破问题的实质,帮助孩子理解。”
“小学老师首先要解决的是寻根和拓展问题”于伟说,师大附小的老师有半数是硕士学历,还有十多位博士,而于伟对教师的要求同样超越了一般的学校,“每一个老师都不能满足于课本和教参,而要从大量的学习研读中沉浸和积淀。”
中国校长最缺的是定力
在于伟看来,校长的首要领导力应该是思想领导力,校长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这也是作为教育家的关键领导力。正如他来到师大附小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提炼学校的教育思想。第二项领导力则是作为政治家的校长需要具备的管理领导力。
在师大附小,学校重大事项由党政联席会议决定,学校各位校领导按部就班去做好分管的常规工作,这可以让于伟集中精力思索附小教育教学以及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
在教育理论界多年的研究经历让于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正是缘于对海内外教育思想的内涵和历史的了解,他对于如今教育界的“潮流”具有自己的判断和甄别,不会盲目跟风。
谈及如今全国上下热议纷纷的核心素养,于伟依然保持着冷静观察的态度。“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它的意义是什么?”在尚未将这些问题想明白之前,于伟还没有在学校系统阐释过这个词。
猜猜我们在干嘛?正在给小苗苗做成长记录呢!
他觉得现在中国的校长最缺的是定力,太在乎别人的想法和评价,急功近利。“如果校长没有思想和定力,就很容易被教育的各种大小风暴吹得东倒西歪。”
和自己所提倡的“率性教育”相衬的是,平日里的于伟同样率性而为,他敢于说“不”,毫无意义、形式主义的活动不参加,不认同的理念沉默不语,即便是作为一种行政要求,他仍然会以各种方式拒绝。“我们做教育给谁看不是目的,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的专业良知。”
他特别喜欢这样一句话“有的话我不说,因为不想说,当我说出来的时候就大多是我心里所想的。”去伪存真对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于伟所做的教育便是如此,没有多余的话和行动,非真教育,毋宁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