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可能不知道的中国古代医学简史

阅读推广中心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图书馆 2022-12-24

据人民日报报道,

3月16日0—24时,

湖北新增确诊病例1例(武汉1例),

湖北除武汉外连续12天0新增。

春天已经来临,

而这一切,

都要感谢前线的医护工作者。

是他们,

在我们和鬼门关之间筑起了一道墙,

给了我们等待春暖花开的机会。





事实上,不仅仅是今天,

在中国历史上,

医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

中国古代医学史吧。







01


商代


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贞疾齿,御于父乙”的卜辞,意思是说,关于牙病,能否通过祭祀祖先父乙的方式予以解决。当时,人们把疾病看成是祖先因为不满而施降给自己的责罚。一旦染病,拜佛求道从来都是首选之举。当有人生病时,巫医便跳舞作法,驱除病人身上的邪魔。传说中,他们在作法时可以与神灵沟通,并借助神灵的力量治愈疾病。

殷墟的商代医生已经有了丰富的关于人体疾病、治疗和药物的知识,还能用针刺、火灸、按摩等多种方法来治病。


《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

作者:马伯庸

“要知道,本文无任何中心思想,也不想表达任何思想内容。”







春秋战国时代


02

此时,医学与巫术开始分道扬镳。王室的御医中不仅没有了巫师,而且医师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分工,“医师”是等级最高的医官,“疾医”相当于内科医师,“疡医”相当于外科医师,除此之外,还有营养师和兽医。


《巫·舞·八卦》

作者:周冰

宗教外衣下古文化的“活化石






03


秦汉时期


到了秦、汉,出现了谏议大夫,并且特别注重中医药理论体系。这个时期有两部简介汉朝成书的、反映中医药学早期成就的著作——《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

根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西汉时已有太医这一官职的设置。之后的《后汉书·东海恭王疆传》:“水平元年,疆病,显宗遣中常侍钩盾令将太医乘驿视疾。”可见在当时,太医就有给当时朝廷忠臣看病的责任了。

东汉末年杰出的医生华佗,以外科手术著称于世。华佗发明麻沸散,是世界外科麻醉术的首创。中药麻醉剂不仅可靠、安全,还具有抗休克、抗感染的优点。

东汉“医圣”张仲景的名著《伤寒杂病论》,主要是诊断中的辨症方法和切合病情的多种治法与方药。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和有关病症的论述,为中医临床的辨症施治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通释》

编者:马烈光等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被称为医之始祖。

《神农本草经合注》

作者:栾英杰,侯万升

《神农本草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唐宋时期


04

唐、宋时期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所以“大夫”“郎中”就可以随便叫了。

“大夫”和“郎中”也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设馆医病的医生称大夫;至于草药店或上街高喊,或走乡串镇医治杂科的医生,都称为郎中。所以以后人们称呼医院的医生,多数叫大夫。而不是郎中,就是这个缘故。而且,北方人称“大夫”的多,南方人称“郎中”的多。

唐、宋时期在太常寺设有太医署或太医局,

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中有一句:“太医以王命聚之。”可以从中看出,在唐代,当时为皇帝或皇族服务的医疗人员就叫做太医。


《洗冤集录译注》

编者:宋慈等

世界上现存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






05


元朝


元代的医药学有了进一步发展,分科更为细化,医事制度逐渐成形,值得一提的是,医疗保健制度也逐渐完备。按当时的医事制度,医官的待遇比前朝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出现了不少术业有专攻的医学名家,如营养学家忽思慧、专攻舌诊的杜本、临床药学家王好古、提倡“因病以制方”的朱震亨、外科医学专家危亦林,等等。

元代也沿袭了太医之说,元代的太医院已经成为独立机构,负责医疗、制作御药。


《敖氏伤寒金镜录》

作者:(元)杜清碧

现存早期的舌诊专著







明朝


06

官方尊崇儒学,倡导孝悌,医学被视为履行孝悌的重要手段。“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这样的环境中,科举失意的知识分子,涌入医学领域乃必然之势。大批知识分子由儒入医,改善了医生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改变了宋时攻外科者“多是庸俗不通文理之人”的状况,使医生的社会地位相应提高。

明代医家中世代业医甚多,他们或父子相继,或翁婿相传,极利于医学专门化。

对天花的认识和人痘接种术的发展,是明代医学的突出创新。1567年宁国府太平县试行中国人痘接种方法预防天花。

这一时期的医学名著有中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方书《普济方》,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等。


《濒湖脉学》

作者:(明)李时珍

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






07


清朝


清代太医院设立于顺治元年(1644年),往正阳门以东的东交民巷内,太医们都在此办公和学习。

清代曹雪芹《红楼梦》中提到的“王太医”,也是当时在太医院或太医局中供职的医官。

乾隆时官修的《医宗金鉴》九十卷,征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经验良方,并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书作了许多考订,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著作。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学上有突出的成就,著有《医林改错》一书。他强调解剖学知识对医病的重要性,并对古籍中有关脏腑的记载提出了疑问。他通过对尸体内脏的解剖研究,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二十五种,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为祖国解剖学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在明清两代出现的“太医院”,其下属的医院,称“病坊”。清代的医院开始出现了乳母、女使等职称,其作用可能相似于现代医院的护士了。而国人创办的最早的现代化医院为北京中央医院,系1918年所建。


《金花的秘密》

作者:荣格,卫礼贤 

西方人了解中国的经典之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文化、比较中西差异。

《子午流注针法》

作者:承淡安,陈璧琉

中医学遗产古典针术研究







推荐阅读


NO.1

《中国医学文化史》上


内容简介:

本书讨论中国医学的科学性在一般文化中结晶出来的历史过程及中外医学的跨文化传通过程。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医学起源的文化背景;本土哲学思想、宗教及政治对医学的浸融;生态环境、科技及一般文化习俗中的医学等。

NO.2

《中国医学文化史》下


作者简介:

马伯英,英国皇家医学院院士。浙江东阳人。1943年12月生。1967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院,1981年获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硕士学位。

1985年~1993年间作为访问学者数度出访英国,在英国剑桥大学"东亚史研究所"参与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主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编著工作,为该书医学部分主要执笔人。

1985年在英国剑桥工作,并被选为剑桥大学"新学院"高级院员。

1993年二度赴剑桥,并再次当选为剑桥大学休斯学院访问院士及英国学术院访问院士。

1999年创办英国杏林中医研究院并任院长至今。

2002年出任英国中医药联合总会主席。



参考资料:

1.360百科

2.微信公众号看历史《太医、御医、大夫、郎中……古代有哪些医生?|小历史》




编辑:罗江川


审核:刘   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