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 武川博议 】强村富民,得用对“招法”

武义县融媒体中心 武义发布 2022-12-10



晶莹透亮的武义芋饺、飘香四溢的永康肉麦饼、绮丽贵气的大漆筷子、制作精巧的畲族剪纸……11月21日,当这些各具特色的农村“土货”亮相“妈妈的味道”山乡26味发布会,全省的目光聚焦在武义履坦镇坛头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谁能想到,过去坛头的“烂河滩”能变成天天有客来的“美湿地”,一幢幢“破民宅”也能变身文创园。



坛头从寂寂无名到网红的蝶变,是武义推行“强村十法”促进强村富民的缩影。在今年的县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县委在“富民增收20招”基础上,总结推出“强村十法”,鼓励经济薄弱村学会“一招半式”,快速壮大村集体经济。
这些“招法”提出意在何处?在基层有没有效果?如何进一步用好这些绝招妙招?
(一)
武义曾是浙江省8个贫困县和26个欠发达地区之一,地理分布呈“八山半水分半田”的格局,农村发展缓慢、基础薄弱等问题一直存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在谈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时,提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部署今后任务时,依然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 希望的田野-王蓉婷摄推进共同富裕,武义短板在农村,关键在农村。当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号角吹响,面对市委提出争当共同富裕山区县样板的目标,推动强村富民已成为武义无法回避、必须面对的考题。
然而,面对农村空有资源却缺少运营、青壮劳动力少、致富带头人不多等现实问题,不禁让人感叹“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就像练功要有“秘籍”,强村富民也得有“招法”。

近年来,武义给资金给渠道引项目,引导经济薄弱村找到符合自身条件和规律的发展之路,在总结前期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聚焦补齐富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短板,提炼出直接带动农村致富的“富民增收20招”“强村十法”
今年6月,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公布全省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典型案例,武义申报的“加快盘活闲置宅基地,激活共同富裕‘沉睡资产’”案例成功入选,讲的就是“强村十法”中的招法。


“既是政治任务,又是民心工程。”“用好‘强村十法’,走好新时代强村之路。”在今年的强村富民行动方案制定情况汇报会上,县委书记帅朝晖的声音铿锵有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重要的不是鱼竿、渔网,而是捕鱼的技巧。不会技巧,不会方法,就算再多的鱼竿也不一定钓得上来一条鱼。所以,只有各村学懂用会这些“招法”,总结推广才有意义。
(二)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强村富民如同学武功,师傅教得再多,自己不上手练也是白搭。要像程咬金一样耍好“三板斧”,学精几招“绝学”,坚定坚决干,才能促增收、奔共富。
俞源乡后陶村自产山茶油、有机茶、蜜梨等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但农户单打独斗,产品靠散卖,销量上不去,价格也不占优势。几任村干部苦干数年不见其效。

今年,县里推出“强村十法”,其中之一为“公司强村法”。
什么是“公司强村法”?即由强村公司对各村资源、资产、资金进行整合利用,统筹谋划县级或乡镇联建的强村项目,实现兜底保障。简单讲就是,县乡统筹、股份分红、保底分红。
这给村干部提供了一个思路——
后陶村成立强村公司,注册“后陶”牌农产品商标,活学活用“公司强村”套路,一边对接共建单位打开销售渠道,一边借助浙江师范大学研学团队直播卖货,“线上+线下”双渠道齐发力,迅速打响品牌知名度,销售收入稳步增加。截至9月底,获得经营收入超100万元,提前完成年度强村目标。
如何以一个项目带动一片区域的农民增收?白洋街道界首村利用“强村十法”探索出好做法:村里连片流转130亩土地,开发四季采摘园项目,建成了樱桃、水蜜桃、葡萄、猕猴桃、红美人蜜橘等13个品种近百亩的水果园,发展网红特色餐饮,吸引了大批周边新居民前来消费,预计可实现400万元的年收入。


管用、实用,是笔者在基层采访时听到最多的话。履坦坛头村修缮保护后的古建筑里,田庐文创公司、藏锋文创公司等16家企业正激情创业,他们说:在坛头,“沉睡屋”可以变成“优资产”。柳城车门村,通过组织“三月三”节庆活动,提升“畲乡旅游”知名度,带动了畲茶销售市场。从南到北,遍地开花,“强村十法”,让一个个薄弱村焕发出了新魅力。
强村效果好不好,不看广告看疗效。
据统计,截至9月底,我县村社总收入达4.69亿元,同比增长21.13%,经营性收入达3.69亿元,同比增长29.24%.其中,经营性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村数达252个,占比97.67%,年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村数150个,占比58.14%,全市排名第三。
(三)
如何进一步用好“强村十法”,切实壮大村集体收入,需要县乡村三级同向发力。
今年5月,县里制定出台《武义县强村工作行动方案(2022-2025)》,明确乡级层面要发挥主体责任,统筹调配资源,年度至少新增相对经济薄弱村抱团发展项目1个以上。

年底临近,虽然各地都在积极谋划项目,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拿富民项目“落地转化”来说:
一方面,一些项目还停留在谋划阶段,落地存在困难。暴露出部分乡镇对抱团项目重视度还不够,缺少调研和思考,项目谋划得不够实,上面不督下面不推,有应付了事的嫌疑。


另一方面,虽然抱团项目形成初步方案,但建设方面有心无力,成了“蜗牛项目”。分析原因,除了政策处理、项目工程量大等客观原因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部分乡镇、村社存在畏难情绪、不敢担责,挑简单的先做,留下难的让县里想办法。
不难看出,对待“强村富民”,有的地方思想不够重视,没有把牢关键,“招法”没用好,督考没到位。
笔者认为,用好“强村十法”,以产业项目带动强村富民,这三点必须好好琢磨:
首先,要摸清家底。闲置的建设用地、村留地、废旧房屋是资源,农田、山塘、水库、青山绿水是资源,传统手艺、节庆活动也是资源。一句话,只要是能拿来转化成收益的资产都是强村的项目资源。只有家底摸清了,才能有的放矢,宜农则农、宜商则商。


其次,要会用人才。强村富民,人才离不了。作为基层干部,除了自己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还要创造条件,吸引大学生、乡贤回乡创业,发掘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还可以借助“百团相助”“千企鼎助”优势,用好结对单位特别是企业家的智囊团、点子手,请他们到村里来看看,用办企业的视角和思路来谋划项目,他们多的是办法。
最后,要学会经营。无论是土地保障、资金支持,还是力量统筹,县里已经明确相关的扶持政策,乡村干部要用足政策,用心经营项目。今年的收益进口袋了,还得想想明年怎么办,竭泽而渔的事万不可为。怎么让一个项目可持续地运行下去,让村民每年都能有收益,甚至是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多,村民才会真正认可,也更适合长期发展。
简而言之,摸清资源是基础,用好人才是关键,善于经营是保障。发展集体经济,不仅要靠乡村组织自身努力,也要靠多方共同帮扶推动。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
当前,武义强村富民工作正处于爬坡过坎、叫号吃劲的关键时期。当务之急,县乡村唯有统一思想、同心协力,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唯有奋发进取、主动作为,才能创造新的辉煌。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END


▲ 强村富民引活水

【 武川博议 】大潮奔涌逐浪头

【 武川博议 】寻找武义的“红旗渠精神”

【 武川博议 】今天的武义,可以更加自信

【 武川博议 】武义农家乐,起了个大早,为何赶了个晚集?



文稿:任广明

审改:黄   盛

图片:掌上武义客户端、李锐

视频:陶莎莎、林凯

编辑:朱嘉谡

二审:周礼芳三审:郑静、吴景阳终审:朱跃军

△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本文内容及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希望转载,请联系:0579-87673902。未经授权转载的,我们将按照《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抄袭行为处罚规则》进行侵权投诉。欢迎您分享到朋友圈。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