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线上教学,首都高校亮出十八般武艺

↑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特殊时期,特殊办法,

疫情当前,智慧无穷,

首都各大高校纷纷各显神通,

直播、录播、慕课、

视频会议、专属定制等,

多种网络教学模式如期上线,

身处五湖四海的高校学子,

相聚“云”课堂。

 

这些课是怎么开的?

老师们做了什么准备?

学生又是如何学的?

带您看看首都高校线上教育教学的十八般武艺吧!


北京大学



B站打开新方式:听北大教授讲商法


“商法总论”与“破产法”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春季学期的课程,由法学院教授许德峰讲授。两门课程的直播使用“腾讯会议”平台,并以学校Classin平台做备份。录课则选择了B站(bilibili)平台。

 

“录播内容更细致周到,能更好地组织语言和文字,便于同学们课后反复研读思考,但缺乏现场感和互动性;直播更具现场感,但形式比较随意且容易受网络环境的制约。”许教授表示,“将二者结合则能最大限度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

 

在每周正式上课前,许教授会在B站上传3-4段视频,总时长1小时左右,将课程核心内容录成视频,每周上传4段视频(每段15-20分钟左右)。无法通过录播讲授的内容将在直播中为同学们讲解。他还会在直播中以提问的方式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和答疑。

 

该课程也吸引了其他学校同学在B站旁听。截至目前,“商法总论”第一次课程共播放14000次,收到弹幕135条,评论105条;粉丝超过1600个,获赞920次。



清华大学


远程组会、线上写作课……线上科研原来可以这样做!


清华大学化工系张强教授课题组常年致力于能源材料研究。延期开学的决定,对于这个以实验为基础的课题组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课题组的研究生无法返校开展实验。那么,课题组究竟如何来高效地开展线上教科研呢?


 

其实,这不是张强课题组第一次实现远程科研。2018年11月—2019年8月期间,课题组的3名直博生前往国外开展研修工作,那时候课题组决定引入一套会议系统,根据三位海外博士生的时间安排适当调整组会时间,让他们参与到每次组会的讨论,与课题组其它同学及时交流工作,互相成长,形成良性互动。

 

得益于之前的经验积累,此次疫情期间,课题组也吸取成功经验,及时开展了线上组会。目前,组会已经进行了十余次。

 

除此之外,为了让同学安心,也为了让同学明确居家科研计划,张强迅速与组内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入交流,依据个人进展情况,张强与学生一起制定线上的“私人定制”科研方案。

 

如何更好地利用居家学习和科研时间,张强思考了很多,也进行了许多新尝试,其中一个即是建立课题组内的写作提升班。为了增强针对性,他还按照同学的写作水平将组内的同学分成了基础班和进阶班,分别进行指导。每周由组内的一名同学分享一篇自己的科研论文初稿,其他同学在阅读后结合个人的理解,对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大家线上讨论,对论文修改再进行充分探讨;最终汇总意见后,由分享的同学再次给大家发送论文修改稿。这让大家充分感受到字斟句酌打磨稿件的效果。


北京理工大学



云端共奋斗,千里之遥,必须上好这堂课


“这是我第六年在自己的教学中使用‘乐学’平台了,但这次的感觉完全不同。”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任课教师胡耀光谈起这个春季学期的教学准备,感觉肩头沉甸甸的。

 

在接到学校要求在线开课的通知后,胡耀光第一时间对往年就已上传在乐学平台的教学内容和资料进行优化,并积极学习使用中国大学MOOC平台。他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经验,决定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特点,我准备采用‘乐学’平台和中国大学MOOC平台两者结合的方式,前者用于课程资料分享、作业布置、研究选题发布、课后作业讨论等,而后者我会用于发布课程视频、组织学生线上学习、做好课堂过程管理等。在上课过程中,我还会采用企业微信群以在线会议方式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面对此次在线教学任务,早已熟悉网络教学的胡耀光信心满满。

 

此次紧急启动大规模线上授课,在实际操作中,更需要任课教师的细心与耐心。在“乐学”平台建立课程档案时,胡耀光发现2017级学生的课程名单中,系统自动带入了一部分已选修过该门课程的2016级学生,但由于上课学生类别的多样性,另有几位学号为2016级的学生是因为休学留级等原因,也需要选修课程。本着对每位同学负责,胡耀光采取了最“笨”的方法,与专业责任教授逐一核对学生信息,与每位同学进行确认,保证上课名单的准确性。

 

“虽然不是现场教学,但我仍然要保证让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一个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即使是线上教学,对于教学质量,胡耀光一点也没放松要求。

 

“学校‘乐学’平台是经过多年积累和完善,才能在这一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而我对待教学工作,同样应该坚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胡耀光的目光不只在当下,更着眼长远,他已经将 “混合式教学下的研究型课程改革模式”ROOC(Research-Oriented Online Course)列入工作计划,准备开发面向研究型课程的基础知识线上视频模块,开展研究型课程“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


北京语言大学


一位教师的云端教学初体验


本学期北京语言大学黄伟老师按计划开设《计量语言学导论》课程,这是一门面向语言学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

 

根据研究生院有关教学工作安排和要求,黄伟老师开始拟通过建立微信群的方式为学生们发放课件材料和开展指导答疑等。临近开学的几天,看到有校内外的同行通过钉钉直播方式开课,于是他也开始尝试。他先与自己的研究生建群测试,初步熟悉软件平台的使用,然后向研究生院申请变更授课方式,并请研究生院将更新后的信息(二维码)通过各培养单位的教学管理老师告诉潜在的选课学生们。

 

为了开好这门课程,黄伟老师在钉钉上建了两个群,一个是为选课(或试听)的学生专用的,另一个是旁听群,这个群里除了旁听的同学和青年教师,也有部分使用相同平台开课的老师。讲课时,两个群联动直播,开启连麦功能方便交流,开启视频回放功能方便学生学习。建两个群的考虑是,本校学生的选课群可以优先保证教学工作正常顺利开展,严格教学管理,同时,满足部分旁听需求,方便与同行交流直播授课相关问题。”黄伟说。

 

2月25日,黄伟老师第一次使用钉钉平台直播讲授了《计量语言学导论》的第一课内容,按照课表时间分两节课开了直播。当天选课群有28位同学同步学习,之后还有个别学生(包括后入群的同学)通过观看视频回放进行学习。旁听群同步观看直播的有56人,有来自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内蒙古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老师和同学。

 

课下,黄伟老师抽空总结自己组织开课的体会和感受:

1.上课是老师的职责所在,形式要为这个目标服务,虽然个人教学经验尚浅,讲台还没站稳,但凭借自己对信息技术的一点儿了解,也是可以试试的,人总要适应环境的;

2.直播前两天很紧张,对网络状况的担忧不如对自己能力的焦虑严重,特别是看到第一天(周一)上课的老师和学生们的反馈情况后,担心那些情况都会在自己的课上发生;

3.硬着头皮把第一次直播课上了下来,好在顺畅,网络没怎么卡,没有经历翻车事故,但操作还不熟练,需要改进;

4.接下来,尽快习惯这种方式,改进展示的课件,适当增加课上与学生们的互动,多听取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把课上好;

5.直播平台有视频回放,我同时还用录音笔录了音,这些数据将来可以用来审视和改进自己的教学,看似被动的直播授课也是有额外收获的;

6.指导研究生的形式也可以通过钉钉平台的视频会议开展(上周末已通过钉钉平台召开了计量语言学研究中心老师的视频会讨论下一步的研究课题)。



北京建筑大学

 

四次试播,精益求精,上好每一节课


在接到学校“停课不停教”的要求后,北京建筑大学讲授“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的丁克良老师就投入到积极的准备当中。他首先针对缺乏教材的情况,积极准备各项学习资料,并借助超星学习通尔雅课堂丰富的教学资源,精选上传了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视频。


 

同时,他还积极探索在线课堂教学模式,对各种直播教学系统、会议软件进行了摸索学习。针对学生学习分散这一情况,他按照课程名单,成立了多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6人,设一名小组长,负责联系并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同时他收集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学生们一起探讨网络课程的授课和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推荐,设置课程助理一名,及时下发学习通知,收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督促大家及时完成学习任务。

 

为保证上课的质量和效率,在教务处的指导下,丁老师先后进行了四次课程试播。经过对比分析,最终选择了腾讯会议进行主授课教学,超星学习通进行签到、资料分享、课程管理、作业提交、课下研讨等教学,课程微信群沟通联络和答疑三种软件系统混合组成的教学方式。


虽然前期做了充足的准备,但在首次上课期间依然出了一点问题。比如上课期间展示教学材料在更换内容时,屏幕即时切换不是实时的,学生们就及时指出来,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一次次的改进,使课程达到了更好的上课预期效果。

 

线上教学完毕了,学生们学习的效果怎么样?为了检验课程效果,丁老师每次上完课以后,都会在学习通中布置当天的作业,检查学生们的学习效果,这也是对授课效果的检验。针对课程中的一些难点要点,他还单独设立一些话题讨论进行分析,方便学生们在课余时间讨论课上内容,为课程的精益求精继续添砖加瓦。




文字:张广林 整理自各高校微信公众号

编辑:现教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