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教授驾到,B站弹幕铺满屏!高校精彩网课背后,少不了他们的坚守与执着

↑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这个春天,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全力防控疫情扩散。然而,延期开学不停课,北京各高校纷纷开启网络课堂,确保学生按期完成学业。


在这些精彩网课“主播”中,不乏一些耄耋老人,他们虽年事已高,却依然坚守三尺讲台,用自己的行动坚守教育初心,彰显师德大爱。


清华大学

95岁教授在线开讲量子力学


他叫张礼,今年 95 岁,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也是清华园里教龄最长的教师。今年是他从教的第 71 年。


2 月 20 日,张礼与他的助教胡嘉仲联合开设的“量子力学前沿选题”正式登上在线课堂。


“量子力学前沿选题”这门课从1998年开课,张礼讲了22年。作为一门研究生专业课程,每年也都会有很多高年级本科生选修这门课。这次,他与刚刚回国的胡嘉仲联合授课,并按照学校如期开课的要求,通过雨课堂+微信群的方式挑战在线教学。


对于95岁的张礼来说,这是从教70余年“挑战无极限”的“再出发”。


“同学们上午好!今天我们要讲的是量子效应里非常重要的内容——超导,让我们先了解一下BCS wave function。”张礼打开全英文的PPT页面。



他随性自在地靠在椅背上,手边的讲义放在桌前,其他再无任何文字材料。但他其实并不看讲义,那些略显艰深的超导理论的延展及故事犹如泉水一样,自然地汩汩流淌出来……

在线上课对95岁高龄的张教授是否是一个挑战?“我面临的最大挑战可能是我的年龄让思维没有年轻时那么敏捷了!”张礼的笑声洪亮又充满底气。


“这种上课方式简直太好了,对学生尤其有好处!”张礼说,传统课堂学生们都“不敢”提问,而在网络课堂,同学们通过微信群随时提问,老师们及时解答,所有的问题在大家面前一目了然,还能互相交流,促进大家独立思考。


“同学们要敢于想!敢于想大问题,才能出大人物!”张礼反复地强调。在他看来,善于思考,敢于质疑,是科学家身上必备的素质,对于培养年轻的研究者而言尤为重要。


学生说


张中弛(物理系本科生):我是冲着张先生和胡老师选这门课的,这次两位老师一起开课真是很大的惊喜!张先生讲课思路很严谨,逻辑清晰,善于从历史的角度娓娓道来;胡老师十分了解现在的科研前沿、实验技术和很多新的思想,两位老师相互结合,让这门课程内容更加充实丰富,也更容易理解。


黄又佳(物理系博士生):课堂的录音会存下来,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回头反复听,这点比传统的课堂好。另外,传统课堂同学们都不好意思当面打断老师提问,现在大家都在网上随时提问,两位老师还特意安排在每周六会有一次讨论课,真的是太棒了!张先生与胡老师共同开课,这“很清华”!



北京理工大学

88岁高龄“大咖主播”火了


近日,有位北理工老教授开启了线上直播。


上课的同学们直呼精彩:“全家一起观看,受益匪浅”“感受到了老师对后辈的关爱”“老先生可爱可亲”……


这位88岁高龄“大咖主播”,就是两院院士,北理工信息与电子学院王越教授。



2月26日晚上6:30,王越教授为研究生开设的新学期第一堂《系统理论与人工系统设计学》准时于腾讯会议开播。


“系统新的序,通常是在其远离平衡态的状态下才会产生。”王越教授从这个来自普里高津教授耗散理论的观点入手,介绍本期开课的背景与目的。


他从社会组织特点及其与个人的关系,文化与人类进步的关系,到中华文化与世界发展的关系等几个方面,为同学们阐述了如何以“思维、知识、信息、实践、平台”五因素综合作用驱动,实现颠覆性创造性的科技进步。


直播中,在课程助理的技术支持下,王越教授虽然没有与学生面对面,但他的矍铄精神与全情投入,与线下授课没有分别。临近课程结束,王越教授专门多留了些时间答疑。同学们与他进行了积极的互动,比如“如何将哲学思维融入到科学研究中”“怎样从系统角度认识生命科学”等,他都耐心细致地解释了每一个问题。


直播中,王越教授全程戴着口罩,三堂课贯通一口气讲完,看到这一点,同学们纷纷留言:“老师太辛苦了”,“谢谢老师,太有责任心了”“谢谢,谢谢”“不愧是北理工的‘大先生’”…..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助理提出了推迟上课的建议,但是热爱讲台、心系学生的王越先生拒绝了,他坚持按时给学生直播这门研究生课程。


“老同志遇到新问题——本来从寒假之前就开始备课,更新了教案,已经胜券在握定稿了;采取了这种线上教学,有些教案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了。”王越教授说。


学生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90岁老教授b站直播人气榜第一


近日,有位北航老教授在b站开起了直播。两个小时人气近万,跻身直播平台视频聊天专区人气榜第一名。


这位90岁高龄的“主播”就是北航关工委、“三老”协会的老教授报告团成员、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陈光教授。



陈光教授以“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为主题做线上讲座,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了有关无人机残骸拼装仿研、苏联专家就民航飞机失事原因进行谈判,以及国家重点发动机的研制过程等,讲述了自己在科研生活中难忘的故事和心得体会,并展示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和资料。


陈教授说,上世纪60年代自己与陈大光教授对国外某型无人机的发动机进行全面研究。在发动机严重破损、资料匮乏的情况下,听取专业制造工厂提出的6000多条意见反复修改图纸和设计方案后,1967年,他和同事们根据绘制图纸,借助已有尚完整零件和破损零件,多次修补、拼接,最终成功组装了一台修复的国外发动机。“多用途无人驾驶飞机在北京研制成功”一事最终被镌刻在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上,陈教授谈及此事,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1988年,中国民航某苏制客机在广州起飞后,发动机发生严重的断轴故障。在故障分析中,苏联将其归咎于中国驾驶员操作不当。但陈光教授通过大量研究和故障再现实验,判断事故原因是发动机材料不合理、结构不合理和加工不合理所致。


讲到这里,为了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原理,陈教授巧用比喻,用矿泉水瓶辅以演示,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当时,陈光教授一行六人紧急应召,赴苏谈判,他不卑不亢,向苏方讲述故障原理、展示故障再现实验的图片及成果,最终获得了苏方航空专家的支持。事后,他还向苏联专家提出了完善发动机设计的建议。这充分展现了陈光教授衷心爱国的情怀与担当。


学生说





文字:韩莉

图片:各学校提供

编辑:现教姐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