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践行| 叶延武:立足实践造就教育家型教师
叶延武,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校长
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实现新突破的最佳生长点。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明确而合理的职业理想定位。“教育家型教师”恰好能够在“好教师”与“教育家”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教育家型教师很难仅仅凭借教师个人努力产生,其成长必须以学校文化为沃土。在造就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中,应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取得专业发展,同时充分考虑到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和反思的重要性。
找准学校的最近发展区,明确实现突破的最佳生长点,是学校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的首要任务。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始建于2004年9月,在建校5年基本实现外延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文化引领发展,内涵提升品质”的发展战略。文化引领的关键在人,内涵提升的根本在教师。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实现新突破的最佳生长点。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明确而合理的职业理想定位。时代呼唤教育家,社会期盼好教师。对于普通教师而言,“教育家”有些高不可攀,“好教师”又显得激励作用不足。“教育家型教师”恰好能够在“好教师”与“教育家”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教育家型教师是具有教育家特质的教师发展境界,其根本特征是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理想,以及高尚的师德、师风和优秀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家型教师很难仅仅凭借教师个人努力产生,其成长必须以学校文化为沃土。我们提出建设“教育家文化”,设计“教育家办学”的实践框架,着力建设以“方向、激情、专业、品位”为核心的管理文化,以“课程整合、思维课堂、多元评价”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文化,以“自主学习、深度思维、学用结合”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文化,以“班级文化、家校社共建文化、教研文化、教育家型教师文化”为主体的环境文化。在造就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中,我们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取得专业发展,充分考虑到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和反思的重要性。
明确成长参照:
制定“四力四梯”专业标准
制定明确的标准,帮助教师建立清晰的发展方向,认清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位置及存在的差距,是培养教育家型教师的前提。
学校根据教育家的价值导向,倡导“专业发展在课堂,专业成功在学生”的建设理念,确立了教育家型教师的“四力”专业标准:一是主动发展的内驱力。有教师的文化自觉,有坚定不移的教育信仰。把教育家作为自己职业的终身追求,自觉以教育家的理想要求自己的每一个教育行动。能够深入地思考:为什么而教、要把学生教成什么样、如何教。二是科学系统的思想力。有专业的学术素养,形成成熟的、有体系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能在实践中创新运用这些教育教学观念。三是富于成效的行动力,有高效的教育实践,能全身心地提升每一个行动的教育教学效果,把每一个教育行动当作案例研究。四是影响广泛的辐射力。有丰硕的教育成果,把实践及研究的成果在校内及区域内外通过论坛、示范课、讲学等方式与同行分享;在学生、家长、同事中,教育教学态度和能力获得普遍认可,满意率较高;在区域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针对教师成长过程,设计了“四个梯级”:入职型、经验型、行家型、教育家型。
为了更好地发挥“四力四梯”专业标准的引领作用,一方面,学校出台了简化而富于亲和力的“五个一”标准:“上好一节课,做好一名班主任,带好一门校本课程(社团),开好一场教育论坛,记好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引导教师铭记:一节好课就是一本《教学法》,一名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班集体的心灵导师,一门好的校本课程就是一部“课程设计”,一场好的教育论坛就是一个成果推介会,一个学生就是一部教育史。另一方面,坚持“增值”性评价。学校建立了一系列的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坚持诊断改进与促进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设计成长路径:
构建“双线引领式”成长模型
设计合适的成长路径,是培养教育家型教师的基本保证。教育家型教师的基本成长路径是:深刻洞察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敏锐体验爱之真谛,持续增强爱的情感;潜心不受外部诱惑,不懈践行教育理想;执着守护教育信仰,不断提升人格修养。
在此认识基础上,学校构建并实施“双线引领式”教师成长模型,从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两条线进行专业引领,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和电子成长档案,促进教师从入职型、经验型教师向行家型迈进,最终实现向教育家型教师转型。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根据其起点、自身素质的不同,提供必要的专业指导和专业展示舞台,满足其合理需求,促进其尽快成长。学校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和校本专家的引领作用,建立“明天教育家工作室”、“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举办“明天教育家论坛”,以课程整合研究为载体,促进教育家型教师的专业成长,制定“教育家型教师成长计划”,为教育家型教师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提供成长支撑:
搭建专业发展平台
创新课程与课堂文化,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是造就教育家型教师的关键。学校通过课程整合与思维课堂的文化创新,为教育家型教师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学校着力建设课程文化,建立“设计课程就是设计学生未来”的课程价值观,确立“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的课程理念,把“让每个学生拥有自己的课程表”作为课程建设的方向。课程整合的主要方式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与学生共同设计课程。课程整合的实施途径为打破不同文化、不同领域的壁垒,跨越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边界,设计兼具深度和广度的课程,设置有生活气息的课程,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学习和发展奠基。
通过课程整合,激发教师的文化自觉,在创新与实践中自主成长,培养理性与实践统一的教育智慧。比如一名教师自觉寻求跨学科的资源整合,开设“成语中的物理原理”课程,在杯弓蛇影、刻舟求剑、扬汤止沸等成语中,通过平面成像与光的折射、相对运动与参照物、水的蒸发与温度变化等物理知识,分析成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让语文与科学互通,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灵动而充满趣味。
学校提出建设“思维课堂”,其核心内涵是“问题导学,深度思考”,主要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文化特质是“鼓励挑战和创新,包容错误和失败,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质疑探究与动手实践相结合,激励思维的独特性,强调反思的深刻性”。在思维课堂建设中,教师不断总结、反思,提升专业水平。
学校重视教师对思维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促进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通过思维课堂增效减负,并作为教师评价、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引导教师精化作业、分层设计作业,加强集体备课,切实提高课堂的思维含量。思维课堂建设让教师更加专注于教学,抓住教学的本质,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拥有教育家型教师的标志性特点。
把握成长抓手:
创新教研文化
对于普通教师而言,要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必须寻找并把握合适的成长抓手。创新教研文化,并以此为切入点,可以有效引领教师走上专业成长之路。
学校立足思维课堂建设,创新教研文化,开展对话教研。学校引领教师聚焦实际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专业研讨,确立了“问题中心,数据支撑,逻辑推演,形成结论”的专业听评课流程,形成了导学者与观课者、不同观课者之间对话的教研范式。
为了让教师更加容易掌握对话教研的实质和流程,学校专门开发了“课堂观察记录”,确立了3个维度、11个观察视角以及22个观察点,强化教师把握新课程教学的能力,促进教师自觉落实新课程理念。所谓3个维度,即以学生为中心、以思维为核心、以活动为主线的思维课堂核心内涵;11个视角即以上3个维度的具体分解,包括自主、导学、评价、问题、讨论、生成、资源、环节、合作、展示和目标达成等;22个观察点,即通过问题的表述方式对观察视角进一步分解,比如“问题的思维容量是否恰当”,这也是教师的研究主题。
通过对话教研,教师自己确定研究主题,进行集体交流,有理有据地总结和发表观点,围绕教学实践的教育研究变得容易、自然而深入,有效地促进教师向教育家型教师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