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说| 吴非:洁净安静的校园
因为听说一所学校没“特色”,没什么新闻,平时也没什么动静,于是我反而有了兴趣。
在安阳一中校园访问时,多多少少有些时空上的错觉,乃至没有听清主人说的一些话。不知为什么,时光像是回到三十年前,那段比较安静的时光。学校规模不大,发展至今,也就两个校区。学校不追求“做大做强”,只在意“正常”,——按规律,守常识,不“超越”,就是个正常学校。因为安静,便显得稀罕。目前一些中学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到处开分号,其实是在配合房地产业“稀释优质教育资源”,有些教师连自己学校到底扩了多少个分校也说不清。而时下学校“特色”过多,眼花缭乱,往往就看不出“本色”和“底色”了。
校园简朴清爽,让人舒畅。交流会来了许多客人,没有拉欢迎横幅,没有彩旗招展,没有五光十色的宣传牌和展板,没有张贴标语,没有播放音乐,更没有学生列队,其他地方热闹,这里一概没有。本部校舍外观有些旧,校门可能是五十年代的设计,我没问;学校有没有根基,能看出来。这样的老派校园,在江苏市县一级中学不多见。教学楼没有“励志”标语,教室干净整洁,高三学生课桌上没有像其他学校堆成围挡的教辅书(学校规定,课桌上堆书不得超过7厘米)。教师办公室清清爽爽,没有一般学校常见的拥挤和紧张状态。校长老师,恬然自安,学生走路,也都从容不迫。
在教育界喧天的浮躁中,能看到一所安静的老学校,就像看到寂静的森林。学校是学生生活的地方,学生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和思考。学校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将被他们带到遥远的未来,刻在他们的生命记忆中,因而学校必须像学校。简朴安静的校园,才能陶冶性情,孕育美和梦想。
谈起学校育人环境,就不能不关注一些地方教育生态的恶化,时下一些学校以民粹主义和市侩哲学蛊惑家长和学生,用磨灭人性的手段办学,以升学率为唯一指标,焚林而猎,涸泽而渔,完全不顾一地的教育生态,更不顾学生的未来。学校迎合民粹,放弃教育操守,地方教育行政放任不管,借口“群众愿望”,理直气壮地违背教育规律、贬低常识,奉行缺乏远见的实用主义,这不是教育,是反教育。贬损教育尊严,必然让教育沦落为廉价的商业服务,让学校沦为制造业的生产线。一些地区学校之间的生源抢夺不择手段,为了“做大做强”,为了出人头地,学校不惜用守常识的人想象不出的野蛮手段。
安阳一中黄艳校长对一些学校的“做强”表示困惑,她认为“强”不是学校的办学目标,“美好”才是学校应有的教育追求。我赞成她的看法。部分学校争抢生源,实行集中营式的管理,强制学生为“出人头地”“命运”而奋斗,教育就只能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抢,像某些学校那种“多考一分,压倒千人”的学习口号,无异于一种病毒,学生在学校被感染,精神伤痕伴随一生,很难治愈。
就在层出不穷的喧闹和折腾中,毕竟还有守常识学校,足以令人欣慰。
黄校长坦率地说,其实也谈不上“坚守”,有些事,只要把道理说清楚,社会能理解的。她认为校长要有使命感,校长的责任是为教师教学服务,校长应当出现在困难时刻和困难的地方,和违背教育规律、违反教育常识的行为对抗,保护教师职业尊严和教育的名誉。为子女高考利益,家长有时会出现不冷静的选择,这时,就要看一个懂行的校长领导教师作出什么样的选择。
安阳一中校园有学生“值周”制度,每周由一个班学生承担。主要任务是校园劳动,图书馆服务,实验室管理,同时负责食堂每天的卫生检查评比。看到几位学生拿着扫帚和簸箕在校园巡视,地上很干净呀,没什么可扫的。黄校长说,地扫干净了,那就在校园里歇歇,看看书,不也很好吗?学校是学生的家,学生是学校的主人,维护学校的洁净,本来就是他们的事;再说,学生不能总是坐在教室里,在校园里走走,找个地方坐下安静地思考,他们会很愉快的。黄校长介绍,正式的值周规定从2006年开始实行的,没有什么异议,它的好处也显而易见。三十年前,一些学校每学期有“建校劳动”,不知为什么,后来全没了。教育界不断的有“创新”,但是把一件正确的事一直做下去,守常才能成为平常。
洁净安静的校园,成排的白杨和银杏,办公楼侧有一排参天大树,让人想到学校的“老底子”。黄艳校长深情地说,这些大树,是1953年学校从河北搬来时,文印员董泰清和生物老师陈静轩种下的。黄校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她能记住1953年学校的种树人,让我很感动。我想的是,1953年,我三岁那年,在河南安阳,有两位老师在校园里种下了树,现在,蓝天下的白杨树高大挺拔,而他们很老了;六十多年过去,我从南京来到安阳的大树下,听人们深情地回忆种树人,那是怎样的一种教育境界啊。
校园有老树,校长和老师们能记住种树人,学生也会记住老师们的教育姿态。
离开安阳一中好多天了,我仍然时时想起它的洁净和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