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众家说语文| 专辑 徐飞:经过整合的材料更有战斗力

2018-02-16 京师书院BigData


徐飞,苏州园区中学语文教研员,苏州市首届十佳班主任、学科带头人,中国教育报2014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你跟我说,很羡慕有些同学的作文总是材料丰富、意蕴丰厚,而你的作文往往显得材料干瘪、意蕴单薄。你也知道这些同学的材料有的是从其他地方搬过来的,你却不屑写这种“假作文”。

其实,借鉴别人的材料并不算作假。写作文,可以在别人的树上开自己的花。而且,我还要告诉你,写作是允许适当虚构的。莫言说:“我认为散文也可以大胆地虚构,而且我相信百分之九十的作家已经在这样做了,只是不愿意承认而已。哪有那么多巧事全部被你碰上?我读《读者文摘》,发现了一些名家散文的‘原版’,从《读者文摘》上抄了,改头换面后变成自己的经历,一看特别感人,其实都是一种阅读过来的东西。”作家写作尚且需要“合成”、“嫁接”,我们学生写作文为什么要拒绝“合成”、“嫁接”呢?

建构主义认为,这个世界不是由物组成,而是由物与物之间的联系组成。在系统学里有一个观点:1加1大于2。是说个体之间由于存在着差异性、互补性,因此他们整合起来产生的效益要大于原先个体的效益之和。我们写作文也是这样,一则材料所蕴含的道理是有限的,而如果将一些有互补性的材料整合起来,就会使原先的材料更加丰富典型,文章的意蕴也更为深厚。

未经整合的材料没有价值,经过整合的材料才更有战斗力。王开岭在谈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说:

光懂得收藏素材还不行,那只是物理性的采集,你必须识别素材,你要与素材之间发生深刻的反应,就像化学实验室里发生的那种“热反应”,如此,你才算是完成了个性化的“占有”,但光占有似乎还不行,你最好再递进一步,让素材与素材之间发生某种聚合反应,这就叫“拓展”。仿佛你有了一大堆瑱,在亲密接触后,你一一熟悉了它们,了解了它们,之后呢?你还要把目光投向它们,你要学会摆放,尝试组合,你要知道谁喜欢和谁在一起,把谁和谁放一起能生出新的游戏,你要试着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至此,玩具在你手里才升级了,其能量才达到峰值。

王开岭坦陈他的一篇文章《“乡下人”哪儿去了》就是基于材料的整合而写成的。

大家要重视“联系”,重视“重构”带来的力量,“联系”就是生产力。

他曾读到一个细节:多年前,学者张中行路过天津杨村,听说当地一家糕点很有名,兴冲冲赶去,答无卖,为什么?因为老板没收上来好大米。先生纳闷,普通米不也成吗?总比歇业强啊!伙计很干脆,不成,祖上有规矩,还有一个材料是王开岭的童年记忆:20世纪70年代,山东乡村,逢开春,山谷间就荡起“赊小鸡哎赊小鸡哎”的吆喝声,悠长、拖曳,像歌谣。所谓赊小鸡,即用先欠后还的方式买新孵的鸡崽,卖家是游贩,挑着担子翻山越岭,谁也不知他从哪里来,赊多少鸡崽,他就记在小本子上,来年开春他再来时,买方用鸡蛋还。

那么,两段素材有何联系呢?当然有,那就是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意逻辑,他们的市场约定,他们对信誉的器重和买卖双方的互信……而这种契约文化和规矩意识,在中国民间已经默默运行了几千年,从前的生意就是这么一单单做下来的。总之,他们身上有一种纯真的气质,这种气质让事情变简单了,变清爽了,也节约了成本,减少了消耗。而在现代商业社会,这种气质业已稀缺,甚至绝迹。对比今天复杂的市场和诡秘的人心,不由令人感叹。基于材料整合后的思考,王开岭写出了那篇文章。

如何进行整合?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思想与材料的整合

有位学生写了篇作文《粥道》,老师甚为赞赏,在班上宣读该文,但问题也就来了,有学生立马指出该文抄袭。后经查实,该文的最后一段确系抄袭:“半碗粥,可以满,可以空;可以冷,可以热;可以浓,可以稀。在满与空之间,在冷与热之间,在浓与稀之间,是不是存在着我们所追求的中庸之道呢?”原来是这位学生从《小品文专刊》上摘抄下来的。但这篇文章前面记叙的事情却全部是该生自己的原创。那么,这篇文章究竟算不算抄袭?在高考作文阅卷中,认定“抄袭”的标准,是该文至少有三分之二以上处与原文一样。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看,这篇文章不能算抄袭。

朱光潜说:“文艺必止于创造,却必始于模仿。”作家梁衡也说:“学别人的样,走自己的路。”可见,从优秀作品中借鉴、模仿,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吸收他人的思想,并且通过叙述自己亲身经历或积累的事例,来强化对这个思想的认识,既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克服主题浅显的弊端,也是逐渐摸索到写作门道的有效途径。

因此,平常应注意加强思想的积累。坚持阅读,培养摘抄习惯,积累经典名言、智言慧语。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一书,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书中收集了周国平日常生活的随感,只言片语中富含哲理,耐人寻味。这些语录按主题编排,有“爱”、“美“、“孤独”、“信仰”、“自然和生命”、“时间和永恒”等主题。当有些哲思唤起同感时,我们可以用自身积累的材料“演绎”这句哲言。如此,即可成就一篇佳作。

 二、人事与人事的整合

典型人物的塑造往往通过“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方法,鲁迅笔下的阿Q即是如此。鲁迅曾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当然,这里的“拼凑”并不能简单地拼装,而是运用智慧加以“合成”。人物合成,可分为同向合成和异向合成。

所谓同向合成,就是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人物事迹组合起来,使人物某些本质方面朝同一方向增长、加强,从而得到强烈的艺术表现。巴尔扎克认为,绘画中,“为了塑造一个美丽的形象,就取这个模特儿的手,取另一个模特儿的脚,取这个人的胸,取那个人的肩”,把它整合成一个比现实的女人更美丽的形象。写作亦是如此。你应该学过鲁迅小说《故乡》,里面的闰土,就是一个整合后的形象。他是以鲁迅家的帮工的儿子闰水为模特塑造出来的。当闰水要回去时,鲁迅急得大哭,闰水也躲在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闰水回去后托他父亲送给鲁迅一包贝壳和几支好看的鸟毛。这些在《故乡》里都有反映。但也有不同,比如装弶捉小鸟雀则是闰水父亲教闰土的,再比如闰土有六个孩子,而闰水只有四个孩子,为什么要加两个?是为 55 33221 55 18538 0 0 5757 0 0:00:05 0:00:03 0:00:02 5757突出当时农民深受“多子”之苦。可见,闰土是一个合成加工后的形象。我们写作文也要学会合成加工,将原型人物转化成更典型、更丰富的形象。

所谓异向合成,就是不同的人物事迹结合在一起,使人物的本质、特征不是在同一方面增长,而是朝不同方向发展,形成形象的多面性。它是使艺术形象典型、丰富的重要手段。仁慈与残忍、多情与寡义、豪放与卑琐、阳刚与阴柔等这些朝矛盾两极发展的多层面特点,一旦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在辩证运动过程中,就显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如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她心理正常而又反常,迷信而又否定迷信,坚守妇道而又对抗命运,正是多种性质元素的组合,显示这个人物的悲剧价值。

当然,人物合成需要以某一生活原型为“胚胎”,逐渐吸收、融化其他原型的特点,所以成功的典型人物往往不是“速成”的,一般都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孕育过程。如阿Q的形象,在鲁迅心中已有了“好几年”的时间。

 三、人事与物象的整合

记叙文必须借助形象,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在写人、记事时,如果能用合适的意象(寄托了主观情思的客观物)加以烘托、渲染,就能使形象更加丰满,意境更加深远。

人物与意象的合成。“人面桃花相映红”,人与桃花各自成全了彼此。沈红的《湿湿的想念》就做到了成功的合成。在追想回忆中,爷爷沈从文和沅水“合成”在一起。“水给爷爷三样东西:水给了他想象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水给了他执著柔韧的性格,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愿望。”氤氲着水汽的沅水和性格如水的楚文化,就这样流进了沈从文的生命。因为有着沅水的烘托,沈从文的形象更加丰润饱满。在选择意象时应注意,所选意象应跟人物性格相契合,与文章的感情基调相融合。

事件与意象的合成。不仅刻画人物形象可以用意象来烘托,而且在记述事情发展时也可以通过意象来增强作品感染力。如小小说《好望角》记述的是“我”和老人的对话,随着老人叙述的事情的发展,意象也在发生变化:“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这时,一只白色水鸟从芦苇丛中飞来,落在了我们小船上。”“河上起了一阵风,吹得芦苇沙沙地响。”茂密的芦苇、飞翔的水鸟、流淌的河水这些意象既为传奇老人提供了环境,也突显了人物形象,还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事情的发展。有了这些意象的点缀,作品就有了独特的意境美。

最后,我想提醒两点。其一,加强材料的积累,这是整合的基础性条件。创作过《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的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他一生单小说就创作了104部。他为什么能创作这么多小说呢?他向别人介绍说他有一个“写作公司”,而他的“写作公司”就是他办公室里的一只大柜子,这只大柜子里分门别类地放着两万多张材料卡片,他惊人的创作成果正是靠着这些材料。因此,我希望你向凡尔纳学习,学会积累材料。其二,要注意合理裁剪。整合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根据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灵活的加工处理,注意详略得当、重心突出。

源自微信公众号:姑蘇徐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