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刘秀英:焦虑的父母只能看见“别人家的孩子”

2018-02-16 京师书院BigData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13101mzkgs&width=500&height=375&auto=0

刘秀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主编

压力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影响不容忽视,父母的焦虑是构成儿童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今,社会对于父母角色的要求越来越高,正如网络上曾经流传的“十八得了超级妈妈”新标准——要下得了菜场,上得了课堂;做得了蛋糕,讲得了故事;教得了奥数,讲得了语法;改得了作文,做得了小报;懂得了琴棋,会得了书画;搜得了攻略,找得了景点;提得了行李,拍得了照片;想得了创意,搞得了活动;挣得了学费,付得了消费。这样的要求,几个父母能做到?

有人说现在是个拼爹拼妈的时代,各种信息都在督促着父母们不得不努力向完美父母标准努力。不论是拼爹的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还是拼妈的教育理念,父母的压力越来越大,焦虑程度越来越高。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北师大教育学部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所做的“2016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87%左右的家长承认自己有过焦虑情绪,其中近20%有中度焦虑,近7%有严重焦虑。

为什么焦虑

现今父母的焦虑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新媒体的使用加重了攀比程度

攀比是人们产生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阿兰·德波顿在其《身份的焦虑》一书中说:“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总爱拿自己的成就与被我们认为是同一层面的人相比较,身份的焦虑便缘此产生了。”

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焦虑同样源于比较。生活中最能加剧父母焦虑的一句话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们把孩子的成长看成了一场比赛,为了取胜,他们尽一切努力让孩子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目标。

以前信息不发达的社会也有攀比现象,但关于孩子的攀比大多发生在自己与身边的人之间。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使攀比的区域越来越大,自己的孩子比过了同事的孩子,比过了同班同学,还要和生活在其他城市甚至异国他乡的孩子相比;攀比的内容不仅包括孩子的长相,数学、语文学得如何,还要比上了什么课外班、拿了什么证书,几乎要与其他孩子的一切长处相比。

但是,信息时代的攀比,对攀比对象信息的了解是不完整的。比如,和邻居的孩子攀比的时候,父母对于对方家庭的信息有更多的了解,知道邻居家的孩子学习不错,但是性格不太好,或是身体不好,对一个人的认识相对比较全面而且客观。这种客观还原了生活的真实,让父母们意识到想要一个十全十美的孩子是不可能的,并且也会在对比中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但通过网络传播的信息往往是不完整的,事实并不像传递出的信息那么完美,或有夸大的成分。因为生活没有交集,我们看到的信息更多是经过粉饰的,如同经过“美图秀秀”的照片,让人感觉自己与他人相比总是不够美。拿自己的孩子与众多优点拼接而成的那个其实并不存在的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相比,父母们往往会越比越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行,越比越着急,焦虑因此而生。

未来无限的可能性加剧了竞争

父母的焦虑与现实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按照马斯洛的社会需求理论,一旦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其他需求就会被提到日程,比如被尊重的需要。大多数的中国人已经进入了此阶段。

能否获得尊重,往往与人们的身份与地位相关。社会发展到今天,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越来越小,上升的路径越来越窄。对于很多人来说,相对公平的高考可能是一生中最重要甚至是唯一一次自己可以掌控的决定命运的机会,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高考也可能是唯一一次可以改变家族所处层级的机会。

这条路给了人们无限想象的空间。尽管教育学者们不断告诫说孩子是有差异的,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考第一,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能上北大、清华,但是父母们会想“不试试怎么知道呢”“谁说我的孩子就不行呢”。想实现此目标,就要想办法在竞争中取胜,就要比他人更努力,付出更多,于是父母的焦虑感越来越强。

家庭重心下移导致过高期望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子女数的减少,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教育支出的增加,价值观的转变,这一切导致家庭重心下移——从以长者为中心转向了以孩子为中心。

家庭重心的下移,一方面让人们更多地回归了爱孩子的动物本能,另一方面对这种爱投射了更多期许。有研究发现,大部分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期望高于实际成绩,接近80%的家长期望孩子在班上考第一名,98.9%的家长期望孩子能上大学,90%以上的家长期望孩子将来至少要取得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

父母的焦虑与其对孩子的高学业期望高度相关。现在的教育对于家庭来说更像是投资,如果孩子表现得不好,意味着父母投资的失败。父母作为投资者,面对孩子发展的不确定性,焦虑也就成为了必然。

亲子一体化心理导致界限消失

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亲子一体化心理,造成亲子间的权利与责任界限几乎消失。亲子间荣辱紧密相关,许多父母在单位就是比孩子。孩子表现好是父母教育的结果,是父母的骄傲,父母面子上有光;如果孩子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父母会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来。

亲子一体化心理导致父母与成年后的孩子仍然无法分离。父母会忧虑孩子的未来生活,因为如果孩子生活得不好,自己不仅没面子,生活质量也会受到影响。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啃老族”让父母苦不堪言,也让父母承受了孩子没有培养好的后果。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的一生都要由自己负责,对教育孩子就不可能不焦虑。

如何不焦虑

父母的焦虑情绪很容易引发对孩子“拔苗助长”,实施过度教育,一方面给孩子形成压力,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要减轻孩子的压力,父母就必须缓解自己的焦虑,回归平和的心态。

转移注意力,关注自我成长

父母的身份焦虑是双向的,一方面焦虑于自己的社会角色,一方面焦虑于自己的父母角色,二者又有相关性。自身发展不如意的父母往往归因于自己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没有考取名校;自身发展得好的父母,因为认识到了知识的价值,对孩子寄予更高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够保住甚至超越自己所在的阶层。

父母首先要把眼睛放到自己的身上,要对自我发展做全面分析,不要武断地认为学历左右了自己的全部生活。其次不要放弃自我成长,不要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到孩子身上,过度关注一件事情就会导致焦虑。

调整发展目标,做好心理建设

当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内心才会是宁静的,才能把注意力投放到他人身上,才能听到他人内心的想法。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父母只有调整、控制好自己的需求,给孩子定下合适的发展目标,自我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

内心宁静的父母才能“看得到”孩子,“听得到”孩子,才能了解孩子的所长所短,不再定睛于“别人家的孩子”。

加强学习,掌握正确方法

焦虑往往源于对于某件事情无法掌控,一些父母正是由于不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对什么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有错误认知,才会导致焦虑。所以,父母要加强学习,了解了孩子的发展规律,掌握正确的成才观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焦虑就会越来越小。

面对焦虑的父母,孩子也容易焦躁、焦虑,进而感到压力。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不疾不徐的陪伴、耐心的倾听。所以,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父母,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情绪,克服内心的焦虑。

拓展阅读

刘秀英:父母如何引导孩子面对网络


非常高兴有机会在这跟大家一起交流。因为前面几位老师都给我们杂志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全国妇联在暑期选择做这样一个事情,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前面几位老师 探讨了网络,谈到净化网环境,考虑更多的是网络色情、沉迷游戏等等,这些都是网络可能会给未成年人带来一些因素,今天我想探讨一个问题,关于网络对未成年人价值观。

谈到价值观,是一个非常有政治色彩的词,随着个人的成长,我觉得价值观对于我们人类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比如说我今天早晨,因为通知写的非常清楚,是灯市口大街多少多少号,我原来对建国门的地址印象太深刻了,我很早就过去了,这就是一种思维方式,想当然的,查都没有查,跑到这个地方,为这个付出了半个小时。这是一种思维方式,思维的内容是什么?我觉得价值观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当我们做一个判断的时候,当我们觉得要不要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件事情是否有价值的时候?其实是价值观是否有作用。今天这么热的天出来,这件事情做的有价值会来做,如果没有价值做,我会找其他的理由不做。一个价值观对人一生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原来有传统媒体,纸制媒体等等,同学们也会获取一些信息,但是我现在觉得网络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其实有它的特点,它的重复率,跟踪的时间非常长,比如说我们可能一 些事件,像李某某的现在这个事件,关注的时间会有半年,一直在重复的报道,关注的细节非常细,妈妈来法庭,带了一条什么什么牌的围巾,爸爸来跟孩子说什么什么话,他们 的三代都会关注,还有网友们讨论,这些东西都是公开的,各种言论是没有选择的。现在网友的很多评论,有很多是正向的,也有很多是带着情绪,不太理智的。这些东西会一股脑的呈现在大家面前。

这些事件一段时间会爆发出来,对这样的事件,如果我们不去做正面的引导,会对孩子的价值观形成不好的影响。近期几个事件,对未成年人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是郭美美 的炫富事件,我们更多的是炫身份,未成年人大部分是炫富,有多少包,在香港买了多少东西,家里有多少车,多少鞋子,郭美美的炫富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一个20几岁的小姑 娘就可以有什么样的车,对未成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美国有一个民间民调机构做了一个调查,经常访问社交网络的孩子,对名人、外在评价非常看重,炫富所引导的事情,我们越来越看重人生外在的东西,我们越来越看重外在的评价,一个人注重外在评价,发展到自我评价是一个成熟的过程,我们人生总是停留在过度注重外在评价的时候,给我们民族性格带来的就是盲从,别人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别人觉得什么是好的,我们就觉得什么是好的。民族缺乏对自我的一些东西,自我追求有价值的一些东西。包括前两天可能我们正在导向的一个爸爸带小孩去练摊的事件、李某某的事件、郭美美事件当中,有多种的价值和意义是值得探讨的,包括李某某的案件,法律跟人,跟钱。有地位的人就可以触犯法律吗?受到轻的制裁吗?公平公正是什么?爹对于我们人生是这么有价值吗?这些东西我觉得都是要引导,如果我们引导不当的话,这些我们不去做正确的引导,正向的评价,这些东西都会影响价值观的形成,我觉得这是非常需要关注的东西。

2012年中国青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做了一个调研,关于家庭教育观,儿童价值观的课题。十项价值观让孩子去选择,排在第一位的是诚实,我们的主流教育还是起着很大的作用,也许有人会质疑,我相信小孩在那一刻是认可那个事情的,做事情的时候遵守不遵守是后话,主观上认为做人要诚实。还有一个话题,老实人在现代社会吃亏吗?一半的小孩认为是认可的,一种因素对老实人的概念,会有不同的认知,老实跟窝囊,没有本事和没有出息划等号。老实人吃亏从社会现实中,媒体中,各种信息中自己得来的东西,而一个人应该诚实,很多的时候从主流教育中得来。其中能够看到冲突,我们有时候会互相,我们在现实中获得的一些东西,会无意识的给孩子教育和影响,会抵消我们有意识的,刻意地做那些东西。这可能是我们媒体、网络新闻和事件,怎么样去做,对孩子有一些什么样的影响,需要考虑的。我觉得怎么样去做,作为媒体,我也是做少年儿童杂志做了20年,我自己觉得也是一个媒体,作为媒体要有责任感,尤其是网络媒体,年轻人非常多,一个愤怒的青年,很多东西他的认识是飘忽的,我们怎样对这样一支队伍进行培训?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解决的方案是我们应该有一些,尤其是在一些主流网站上,或者一些大的网站上,要求贴入一个新闻事件的同时,应该有一个评论,我们主流媒体的时候,有时候会有社评, 什么什么评论,我们会对这个事情,站在我们一个相对来讲,比较正向主流的立场上发表言论,我们在网络上,当你发表这些东西的时候,不能把这个事情放在这儿就不管了,大 家随便怎么说,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一个评论,就是一个正向的、引导性的网络评论,你可以对这个评论有一个感观。

家长对子女要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团中央2006年曾经做过一个工程,未成年人的网脉工程,2006到2011年,每年会发布一个未成年人网络使用情况,发现了未成年人在家上网占51.86%,到2011年的时候,占到84%,事实上这样的一个数字说明了家长、家庭在未成年人网络管理,网络使用技能、观念这些方面的任务其实是越来越重的。为什么我觉得我们应该在网络上给一个评论,社会给家长提供正向引导孩子的材料,有时候家长也会自己迷惑其中,我们对法制是怎么认识的,公平公正怎么认识的,我们对这个事情怎么看?家长跟小孩就一个事件做交流的时候,至少有一个基本的素材和方向。任何一个家长我觉得即使他自己是愤怒的中年、青年,但是他不希望把愤怒传达给孩子。我们需要提供一些正向的。

学校在品德课上,对事件,不讨论单向的进行讨论,可以拿一个这样的事件,多角度,多视角讨论一个实例,对未成年人,理清价值观,网络起到一个正向作用。

最后,看了娱乐致死的作者写了这样一段话,他说1984年的一个作者,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担心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害怕的是剥夺我们 信息的人,担心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变的自私,真理被淹没在无聊当中,我们的文化成为受之文化,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的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网络形势下我们应该 做什么?这可能是我们成年人思考的问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