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桃李有声·倾听 | 《山水风景审美》:秋色新从一叶知

陶冶情操的 内蒙古大学 2023-12-24





 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都是大自然赐予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大自然,没有理由不以审美的眼光环视那养育了我们的土地、森林、河流、山川......我们都是自然之子,我们和大自然结成一种不可断绝的依存关系。本期“桃李有声·倾听”为你带来的是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高建新教授的著作《山水风景审美》第四章第四节:秋色新从一叶知(节选)












朗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23级 王聿超  




 全心与自然相处,不仅可以欣赏无尽的自然美景,还可以感知自然的细微变化,进而引发深沉的思索,获得充满哲理的启悟。




 《准南子·说山训》说:“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小中可以见大,看到一片飘然而落的树叶,知道秋天就要来临,目睹瓶中水初结薄冰,知道寒冷已临天下。唐人李子卿《听秋虫赋》中的“时不与兮岁不留,一叶落兮天下秋”,宋人胡宿《凉思》中的“露华冷向三危滴,秋色新从一叶知”,钱昭度《秋日华山》中的"人间路到三峰尽,天下秋随一叶来”,皆是从一叶始落,感知无边的秋将漫漫而来。杨万里《秋日书怀》中的“数峰愁外月,一叶静边秋”,更创造出一种极其宁静悠远的氛围。月下数峰如怨如愁,在天地无声、万籁俱寂之时,只有小小的一片叶子从高处慢慢地向下飘落着,在这片叶子落地之时,边地的秋便悄然来临了。比起朱熹的“门掩西风万木秋”(《葺居》)、张养浩的“黄叶满城都是秋”(《黄州道中》),“一叶知秋”更能表现易感的心对自然万物的细微体察。“一叶知秋”不仅是对季节移迁的感知,而且被中国人用来比喻由细微的迹象看出形势的变化,由现象或部分推知本质、全体和发展趋势。东山魁夷说:“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一片树叶》)。这也正是钱钟书所说的“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




 程颐说:“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一叶可以知秋,一花同样可以报春。唐人令狐楚说:“高楼喜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游春词》),一花开后,便有春光四溢;南宋爱国词人陈亮《梅花》诗:“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一枝早梅不畏严寒,首先绽放花蕾,随后百花芬芳、争奇斗艳,万紫千红的春天到来了。范成大《岭上红梅》:“雾雨胭脂照松竹,江南春风一枝是”,娇如胭脂的一枝红梅,便足使人感到无边的江南春色。




 刘勰说:“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文心雕龙·物色》)一片叶子落下来尚且可以引起感想,虫声也能触发情思,何况是清风明月同在的良夜,丽日春林共映的朝晨。小中识大,见微知著,是在与自然默处静观中获得的。如无体察万物的觉心、穿越尘嚣的慧眼,便不会有深沉的思索,更不会有哲理的启悟。









作|者|介|绍

 高建新,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陶渊明学会副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文学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与文化研究。有专著《自然之子——陶渊明》《诗心妙悟自然——中国山水文学研究》《山水风景审美》《酒入诗肠句不寒——古代文人生活与酒》《骏马追风舞——唐诗与北方游牧文化》(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古籍整理《〈陶诗汇评〉笺释》《中华生活经典·酒经》(中华书局2011年版)、《北山酒经》(外二种)(中华书局2021年版)、学术随笔集《书中与路上的风景》(商务印书馆2022年版)出版,在《文学遗产》《民族文学研究》《文史知识》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目前主持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唐代丝绸之路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


推荐阅读
01桃李夜读·倾听 | 《山水风景审美》:开窗放入大江来
02桃李夜读·倾听 | 《山水风景审美》:暮烟疏雨过枫桥
03桃李夜读·倾听 | 《山水风景审美》:远游无处不消魂




朗读 :王聿超平面 :朱妍桦图片 :张子赫 王亭越 王炜涵 史博宇 田雨禾
编辑 :高嫚聆 刘颖责编 :焦键 郭雅青校审 :刘雪峰 莫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