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丨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聚焦“一流”、双核驱动、 三元融合、 四维一体
本科教育始终是内蒙古大学的“立校之本”。近年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校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提质增效,交出了一份不负重托的“内大答卷”。2024年10月至11月,学校将接受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全面展示学校自评自建成效,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现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系列专题报道,宣传展示学校在立德树人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优势,持续推进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成立于2007年,下设民族学系、社会学系、社会工作系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中心,拥有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民族学、社会学和社会工作3个本科专业(民族学、社会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是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有影视人类学实验室、社会工作实验室、民族心理学实验室、社会学虚拟仿真实验室等4个本科教学实验室。现有专任教师3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2人,讲师1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93.5%,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教授100%为本科生上课。
学院成立以来一直都非常重视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本位,突出教育教学中心地位,强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管理机制,激励教师倾心教学,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重点带动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已成为全院的共识。
一、聚焦“一流”明方向
以“本”为本夯基础
学院聚焦两个“一流”:一流学科建设和一流专业建设作为本科办学的航向标。
民族学学科是内蒙古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2017年,民族学学科入选自治区一流学科。2023年,入选自治区“一流拔尖培育学科”。2020年获批国家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2023年通过考核评估顺利进入第二轮建设。
民族学专业2013年成为自治区品牌专业,2020年成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社会学专业2022年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社会工作专业2022年成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始终明确本科教育教学的使命与责任,坚持以本为本的同时,服务于一流学科建设的需要,实现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多项互动,此为聚焦“一流”的第一航向标。
同时,学院致力于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对标对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推荐工作指导标准,解决的核心问题涵盖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提升教学科研能力、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关键领域,此为聚焦“一流”的另一航向标。
学院明确以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为重点,秉承以本为本的办学理念,通过强化核心课程和基础知识,夯实本科教育基础,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以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为媒介,主动担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方面,设置相应课程,使学生不但能够系统地学习到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能够深度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博与精妙,进而增进“五个认同”。学院还通过有序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有意义的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传承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不仅显著增强了团结协作的意识,更是极大程度地加深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二、党建引领聚合力
“一融双高”促发展
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重点,提高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水平,坚持“一融双高”,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促进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学院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党员带头,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增强全体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学院党委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及时对党支部设置进行了调整优化,将党支部建在系上,3个系的党支部书记均由担任学院党委委员的副院长兼任,不仅促进了学院党建工作联网联动,也保证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做到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实现了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高效融合。
学院党委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围绕哲学社会学科特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学院实际,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和各类集中学习活动,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基层,积极引导教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弘扬教育家精神,躬耕教坛,为国育才,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良的育人环境。
党建工作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发挥引领作用,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学科建设的提升为学生提供了更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发展空间,党建工作则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未来,学院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推进学院“双一流”建设,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基础、宽广视野、创新思维和家国情怀的高层次人才,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立德树人为根本
课程思政润无声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推进“三全育人”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典”带面策略,构建育人体系,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在建设过程中,学院制定整体规划,分层级分阶段落实;突出建设重点,分专业分课程实施;挖掘思政元素,突出“五育并举”主线;完善制度机制,确保示范学院建设成效,课程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学生满意度明显提高;基层教学组织研究内容得到进一步充实。学院2019年获批内蒙古大学首批课程思政建设试点示范学院,2023年有3门课程获批内蒙古大学课程思政标杆课程。目前学院共有26门“课程思政”建设课程,其中全校通识教育课1门,民族学专业5门,社会学专业9门,社会工作专业11门。
学院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结合专业特色,精心设计课程内容,融入时事热点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举办主题讲座、社会实践、文化沙龙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平台。
学院已形成一支思政团队,打造了一批示范课程和课堂,积累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宝贵经验。1名教师在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在自治区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三等奖,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精品思政项目1项,并且获批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党委高校工委、自治区团委“全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名师工作室”。
四、学习动力为内驱
实践赋能为外驱
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外驱力在他们的学业和个人发展中都扮演着关键角色。学院始终思考如何发挥本科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大学生的潜能,积极关注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驱力,同时适当地运用外驱力来激励学生。通过合理结合内驱力(学习动力)和外驱力(实践赋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业成绩。
针对学生学习动力问题,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多种方法对学院445位在校生展开了专项调查,详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自我提高和附属内驱力。
在这一过程中,学院充分利用了本学院社会调查方法的优势,以直观形象的调查结构,详细呈现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学习外部动机和学校环境,为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同时也积极探索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并通过教学改革,形成学生个人兴趣领域,强化学生的创新内驱力。
除了学习动力这一学生主体的内驱力,学院还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在鼓励学生追求卓越学术成果的同时,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某种外部刺激及驱动。学院通过课程实践、专业实习实训、科研项目、实践周等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
2016年以来,民族学、社会学、社会工作三个专业大二的学生暑假全员进行集中实习,民族学、社会学专业学生参与田野调查21天,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去广东、上海、北京、成都等地的社会工作机构实习45天,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大多来源于暑期集中实习内容。
2023年学院聚焦学生需求,从以下几个维度多元提升学生能力与素质,尽可能拓宽学生视野。
2024年,随着AI对我们学习生活的影响,学院集中于该主题,与企业合作,在内蒙古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基地举办了“AI+”创新创业—实战训练营。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院不仅重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的结合,还特别强调了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馈。通过学生反馈、学习成果展示和教学过程监控,学院能够全面了解教学效果,并据此进行持续的教学改进。为此,学院开发了实习实践管理信息系统,有效提升了实习管理的效率和规范化水平,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使用体验,而且实现了实习资料从电子化到信息化的提升与转化。
学院还积极打造了一系列品牌活动,如“在希望的田野上”系列,这些活动包括田野调研经验分享、田野调查主题歌曲创作、田野摄影比赛等,旨在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学术交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术兴趣。
学院的实践教育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鼓励学生追求卓越,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广泛实践,学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道德情操的新时代好青年。
五、朋辈教育共成长
互帮互助暖校园
朋辈教育模式在学院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和深入实施。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兴趣小组和导师制度等多种形式的朋辈教育机制,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些小组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共同讨论学习问题、互相帮助解决难题的平台,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和学术讲座,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活动中学会如何与人协作、沟通和分享知识。
同时,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增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六、科研教学共生长
科教融合谱新篇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秉持“党建引领、科教融合”,全力以赴探索将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这三个方面实现融合发展的崭新路径。
学院在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之间建立起了教学、科研互为支撑的机制,将科学研究的前沿创新成果有机融入教学之中,以科研反哺教学,同时又以高质量的教学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通过组织丰富多样、形式各异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全方位、多层次地提升其综合素养和科研素养。以关键问题和重大项目作为牵引,将“创新单元”充分融入“教学单元”,以“项目/问题”作为有效载体,开展能够唤起好奇、唤起主动学习与创新创造热情、贯通培养全过程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持续强化学生的创新内驱力。
学院组织开展的“土尔根河”系列学术活动,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197期,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们通过对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分享,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扇知识的新窗口,激发了学生们对于学术研究的浓厚兴趣和深入探索的热情。
此外,学院组织开展了“菜鸟训练营”,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实践指导,助力学生提升研究方法,为他们未来的学术道路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三元融合聚焦点
服务社会为导向
学院致力于将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术进步的同时,能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重发展。通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学院创立了基于“学生需求+社会需求+专业发展”三维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阶段性成果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奖。
如下图所示,该模式中学生需求、社会需求与专业发展组成了三角形结构。在图中,学生需求的满足有利于社会需求的满足,当两者汇聚之后会促进专业的发展,而专业的发展也会进一步反哺学生需求,提高学生的素质与综合能力。该成果通过整合理论和实践,提供一种新的培养模式,旨在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工作者,既关注社会工作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又紧密联系社会和专业的实际需求,有助于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富有创新和实践导向的培养方法。
八、汇聚力量抓创新
“四维一体”提质量
学院基于充分调研,结合本科生培养理念,构建了“研思博雅,躬行求索”四维一体的人才质量提升体系,据此实施了人才质量提升计划。该计划结合调研中发现的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本科生的基本特点、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老师同学们提出的具体需求和建议,有针对性地设计而成。“研思博雅,躬行求索”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计划旨在提高本科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对学习知识的获得感,丰富本科生学习生活,提升学生应对风险、更好适应社会的能力。
1.研思堂
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点。通过开展以“研思堂”为题的系列讲座,举办不同类别的学术研究分享、学术讲座、学术技能培训等活动,满足学生对学术知识的需求,激发学生好奇心。通过“研思堂”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学术研究能力,掌握基本的学术技能,激励学生了解“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使学生学习更具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2.博雅苑
“博雅苑”培养重点在于全面提升本科生的能力素质,激励本科生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道路,对个人前景有更理性、更全面的规划。通过博雅苑中各类经验分享会,向学生展示同辈或前辈经验,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设定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进而提高学生内驱力,使学生更有目标地进行学习,提高制定个人目标的能力,系统地发展优势和才能。
3.躬行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民族学、社会学、社会工作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无论是田野调查还是社工实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都要深入实践,勤加思考,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思考现实问题。通过开展与“研思堂”相辅相成的“躬行园”系列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更多更好的与实践相融合,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在实践中实现成长。
4.求索阁
“求索阁”与“博雅苑”相搭配,通过求索阁中以学生自我探索与成长的相关活动,激发学生对自我认知与成长的兴趣,帮助学生摆脱对自我发展路线的狭隘理解。除此之外,求索阁通过同辈会谈、导师咨询等方式培养学生平衡好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在遇到问题时愿意表达出来,愿意积极主动地向外寻求资源和帮助,利用学校资源,提升学生的智能感。
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体现了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坚定承诺。通过一系列创新的教育措施和深入的教学改革,学院正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以实现其教育目标。
推荐阅读01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来了!这些你都知道吗?02关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五)
03关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四)
来源 :教务处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编辑 :张昕 赵亚静
责编 :杨磊
校审 :田雨禾 高嫚聆
审核 :刘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