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当前,创新经济突围2020 | 华兴观点
与新冠病毒对抗的战“疫”还在胶着继续,面对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的2020年,已经步入“新常态”的创新经济企业将面对怎样的新挑战?挑战中蕴含哪些机遇,创业者短期、中期、长期应如何应对?机构投资人又应在当前形势下采取怎样的策略?
在过去的春节假期里,华兴资本顾问团队在密切关注疫情发展的同时,与多位创业者、战斗在防控疫情一线的企业家以及投资人进行了深度交流,以下是我们的思考。疫情当前,华兴愿与各位创业者及投资人一道,坚守同行。
此次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短期有限,不会改变中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
信息分发机制的去中心化使得公众心理产生较多波动,市场已开始部署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为不必要的负面情绪拉起防线;
身处抗击本次疫情的对决前线,医疗产业推动疫情防治功不可没,医药、治疗、疫苗等领域在前沿技术的加持下对抗病毒,智慧医疗、IVD等医疗细分赛道的需求亦浮出水面,预期将迅速增长和成熟。
短期:“现金为王”为第一优先级,做好现金流规划,梳理融资策略,准备足够资金以保证度过疫情;
中期:变中求稳,密切关注疫情走向,寻找新的业务增长动能,提早制定疫情后的恢复方案,保证全年业绩;
长期:在动荡中瞄准长期增长机会,均衡业务与产品组合,线上线下联动保持资源的合纵连横。
关注被投企业投后管理,关怀高压和焦虑下的创始人群体,帮助企业盘点问题,争取更大的竞争优势;
把握新兴投资机会,辨别热点真伪,挖掘结构性的产业并购等交易机会;
注重企业长期价值,与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洗牌后有潜力成为行业新头部的创新经济企业,携手共同应对挑战,实现双赢。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多变,我们观察和梳理疫情对社会的挑战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
以史为鉴,2003年的SARS 疫情曾对经济造成短期扰动,尤其是对交通运输、酒店和饮食业短期负面影响较大,但投资、进出口、物价等受影响轻微,在疫情结束后经济较快反弹。
针对本次疫情,华兴证券(香港)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疫情可能会暂时抑制基建投资、商业信心和消费意愿,一季度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刺激措施有望在不久后推出,若疫情防控进展顺利,3月内市场可能触底反弹的概率较大。
我们认为本次疫情不是对SARS的简单历史重复。与 2003 年相比,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更注重创新、内需、消费与服务业,线上业态有可能部分缓解线下零售与服务业困境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创新经济和网络经济占有比重更大的指数或更受支持。总体来说,疫情不会改变长期经济展望以及中期来看中国经济的上行趋势。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社会公众的心理问题渐已显现。当下信息分发机制的去中心化,使得各类真假难辨的疫情信息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大量传播,众多的输出口径和碎片化的消息拼接,加大了公众辨别真实疫情信息的难度。
所幸我们看到心理危机干预已经被纳入疫情防控体系,各项机制已经开始部署。多个官方平台和权威科普平台相继开设辟谣专栏,专业心理咨询平台也为疫区开设援助热线。
1. 检测技术、药物及疫苗研发成推动疫情防治的关键细分领域
相比17年前,我们拥有了更加先进的包括测序在内的检测手段,使得我们可以相对迅速的确定病原及其全基因组序列。这些信息使得病原检测试剂盒的快速开发成功和获批上市成为可能,并在临床诊断和疑似患者排查中发挥关键的作用。
治疗手段方面,由于新冠病毒尚无特效药,当下主要治疗手段仍为对症支持生命的治疗。因此在控制疫情的同时,理解病毒感染机理,尽快找到有效的治疗药物,是一场争分夺秒的赛跑。
传统药物研发过程漫长,从已上市的药物分子中筛选出对病毒有抑制效果的药物可以省去大部分毒副作用等安全性试验与药剂合成、开发、投入生产的时间,从而大大缩短找到有效药物并开始投入使用的时间。例如2月5日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指出可试用α-干扰素雾化吸入及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而指南中将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这种治疗艾滋病的药物用于新用新型冠状病毒,正是基于科学界和产业界的不断努力和付出。
最新进展上,据公开报道,吉利德(Gilead)公司研发的Remdesivir在诸多药物分子模拟筛选中展露头角,曾在SARS和MERS上表现出良好的抗病毒活性,该药在美国首例确诊病例中使患者病情得到迅速缓解,随着该案例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Remdesivir被认为在治疗2019-nCoV具备良好潜力,相关临床试验已在国内迅速开展。
此外,中医药对于提升机体免疫、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等方面具有独到优势,相关治疗处方同样被写入诊疗方案中,用以辅助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在参与疫情防控亦取得不可忽视的成效。钟南山院士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中药也在做一些基础的临床实验,希望中药能够在预防或者早期病人起作用。对于中药,我们不指望它有很强的抗病毒作用,但是对轻症病人在改善症状方面有帮助。”
在抗击冠状病毒的可选方案上,疫苗从未缺席。新冠疫苗研发目前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目前主流的传统研发途径,然而研发所需要的时间远比疫情扑灭更长。
2. IVD、智慧医疗多个细分领域迎来强劲推动力
医药、治疗、疫苗等领域在前沿技术的加持下争分夺秒对抗病毒,但诊断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依然存在如检测能力受限、假阴性偏高等种种挑战。疫情中医院、医生、患者以及广大健康人群产生出的新需求给IVD、智慧医疗等众多医疗细分领域带来了深远影响。
IVD(体外诊断):
首先,疫情触发了对核酸检测相关设备和试剂购置的旺盛需求,刺激检测仪器销售的蓬勃增长。新的检测设备在疫情中突显了独特的价值:如全自动样本处理设备,可以将检测所必须的样本核酸提取时间和人工操作显著缩短,大大提升了实验室的样本处理能力;基因测序仪作为微生物领域的全新检测工具,也在实践中显示了在检测敏感性、样本通量以及病毒变异监控等方面的优势,会在未来病原检测领域拥有一席之地。我们预计在疫情结束后市场对此类检测设备的需求依然会保持一定热度,特别是各个地区的医院、临检中心和疾控等,会有明确提升病原核酸检测能力的诉求,用以加强对未来突发病原感染事件的预警和应对的能力。
其次,疫情也唤醒了对病原新型检测技术的需求,会催生出一系列提供此类检测产品与服务的企业。普通qPCR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虽然已经广泛使用,但是本身存在着操作步骤繁琐、对检测场地/操作要求高以及报告耗时长等缺陷,在面对飞速增长的疑似患者、无症状感染者等的排查检测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发展新型病原检测技术迫在眉睫。如果能利用相对低的成本,实现Point-of-Care的检测产品,将在开发上得到更多政策和资金资源的倾斜。
再次,疫情暴露的另一个弱点是合格核酸检测实验场所的缺乏。为了加速病毒核酸检测、提高确诊能力,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小组,对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检验机构开放了核酸检测。这对第三方检测的发展是一个利好的消息。以此为契机,第三方检测机构可以开展更多的特检项目,更好的为临床和病人提供服务。
智慧医疗(医疗AI,移动医疗平台,医疗信息化产品等):
首先是提供线上问诊以及处方服务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在这个特殊时间段里,他们承接了非常重的线上问诊业务。除了帮助有感染症状的患者进行鉴别和分诊,帮助找出疑似病毒感染病例之外,平台也为受疫情影响而无法接受线下医疗服务的普通疾病病人提供了线上诊疗的机会。这些线上平台,总体上大大提高了医生的诊疗效率,部分缓解了疫情中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这一阶段线上业务的增长,帮助平台快速引入了大量新用户,并在最短时间内即培养了用户使用线上平台的习惯和粘性。我们预计,即使在疫情过后医院恢复正常医疗秩序后,依然大量患者会持续使用甚至形成偏好。其中的原因,除了患者对院内可能接触到感染性病原仍有顾虑之外,另一个就是线上就诊所带来的就医体验的改善。
其次是线下医院,在5G技术支持下,包括火神山医院在内的诸多疫情一线医院得以快速调动全国医疗专家的资源,远程会诊不仅能够进步提升患者救治的成功率及效率,还能进一步缓解武汉地区医护人员短缺。
此外,生产智能居家检测产品的企业。疫情期间大家开始对自己的健康体征状况(体温、心率、血压、呼吸以及血氧饱和度等)产生更多监控方面的需求,特别是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因此能实现居家检测的智能以及可穿戴设备,将有机会进入更多的家庭。
再次,是提供院内智能疾病管理系统的企业。本次疫情中新冠肺炎的重症率高(10-20%),病程复杂而且病情恶化突然、凶险,再加上医疗资源的紧张,使得对患者的智能管理(患者分层、风险预警等等)成为非常急迫的需求。如有产品可以根据已有临床信息,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做智能分析,在早期即对病情可能恶化的患者做出预警,那不但可以在新冠肺炎患者中提升诊疗质量,而且有希望用于其他类型重症疾病的智能管理。
最后,是开发AI辅助诊断产品的公司。AI影像辅助诊断领域的多家公司,都针对这次疫情做了辅助诊断产品的升级,除了对各类原因导致的肺炎CT影像进行快速检测外,也对新冠肺炎的识别进行了专门的强化,提高了新冠肺炎早期影像筛查的检出率,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病人并加强防控。此次疫情,是AI影像辅助诊断产品实力又一次的展示,也为产品的注册获批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疫情将直接提升政府卫生系统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无论是疫情发现、快速上报及响应,还是基于数据分析的疫情进展、危害评估,抑或是流行病学调查及传播路径追踪,政府疾控体系对于更智能、高效的信息化系统的刚需快速显现。
此次疫情成为近年来最大规模的全民公共卫生实战教育,大众对公共卫生事件、疾病防护理念有望迎来巨大转变。本次疫情将极大推动大众对的疾病防治、个人健康、甚至长期健康管理的理念转变,中长期疾病筛查等领域可能迎来更多机会。
疫情高压对医疗保障物资的流通分配等环节的效率提出了极高要求,九州通接管武汉红十字会后物资分配效率快速提升也侧面印证了专业化分工、智能化的精细服务将成为大势。
包括消毒机器人、送药机器人等的投入使用,不仅降低了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也进一步保障了服务于隔离人群的基层工作者们。
与此同时,2C端的药品流通也迎来了新机会,口罩及部分药品成为引流爆款,线下物流及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成为医药电商及线下药房承接住大众迫切的防疫需求的至关重要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