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月新增18篇!内地高校5月份Nature & Science发文亮眼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软科排名 Author 张文
本月18所内地高校作为通讯作者单位在Nature & Science发文
2020年5月,Nature和Science(后文简写为N&S)两期刊总计刊出原创论文(类型为Article的论文)117篇,其中Nature刊出57篇,Science刊出60篇。中国内地高校作为通讯作者单位(含共同通讯作者单位)共发表N&S原创论文18篇,占比为15%,其中Nature论文9篇,Science论文9篇(以论文刊出时间为准)。
这18篇论文来自18所高校,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南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辽宁大学、南京大学、南通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西大学、湘潭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其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均发文4篇,南方科技大学发文3篇,南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均发文2篇,其他高校的发文数均为1篇。
北师大团队揭示中国新冠疫情防控成果,山东农业大学登上Science封面
北京师范大学田怀玉,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瑞馥,英国牛津大学Oliver G. Pybus,Christopher Dye及普林斯顿大学Bryan T. Grenfell作为共同通讯作者的文章“An investigation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measures during the first 50 days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in China”于5月8日在Science刊出。在本文中,研究团队利用了病例报告、人员流动和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相关数据,分析了中国的防控措施对于新冠病毒传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的封城措施使疫情传播到其他城市的速度延迟了2.91天,从而为其他城市应对疫情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与较晚开始控制的城市相比,在新冠肺炎暴发之前已实施一级响应措施的城市在疫情暴发第一周报告的实验室确诊病例减少了33.3%。武汉封城和全国性的一级公共卫生响应,使疫情爆发50天内的病例数减少了96%(超过70万人)。
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在中国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中的作用(Tian et al., 2020, Science)
5月22日,山东农业大学孔令让团队的文章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of Fhb7 from fungus underlies Fusarium head blight resistance in wheat”登上了Science封面,这是本年度山东农业大学首次作为通讯作者单位在Science发表文章,也是我国小麦研究领域首篇Science文章。
5月22号Science封面介绍了孔令让团队在小麦赤霉病领域的相关成果(Science官网)
小麦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癌症”,是全球范围内造成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本篇论文中,孔令让团队首次从小麦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中克隆了小麦抗赤霉病基因Fhb7,并揭示了其抗病遗传及分子机制。研究表明,Fhb7最早可能来源于禾本科内生真菌Epichloë 属,并经过横向基因转移至长穗偃麦草中。携带Fhb7基因的小麦不仅对赤霉病具有抗性,还对另一重大病害—茎基腐病表现出了明显抗性。这一研究为解决小麦赤霉病世界性难题找到了“金钥匙”。据山东农业大学官网消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对这一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这是一个禾谷类作物种质改良和创新的难得基因,将有力提升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水平,为产业提质增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长穗偃麦草基因组进化及 Fhb7 的克隆(Wang et al., 2020, Science)
5月29日,中国海洋大学张钰教授团队的文章“Strengthening of the Kuroshio current by intensifying tropical cyclones”在Science刊出。这是中国海洋大学今年作为通讯作者单位发表的首篇N&S文章,也是内地高校今年在海洋科学领域的首篇N&S文章,体现了该校在海洋科学领域的鲜明特色和强劲实力。该校的海洋科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学科,在软科2019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也高居全国首位。
据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学部重点实验室官网,在本篇文章中张钰团队首次揭示了台风通过影响海洋涡旋使黑潮加速,从而加剧气候变暖并最终进一步促进台风增强的正反馈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提高我国中长期气候和台风强度预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热带气旋强度的时间序列和气旋涡流与反气旋涡流的能差(zhang et al., 2020, Science)
张钰教授2002年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学专业,200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获得物理海洋学博士学位。2013年加入中国海洋大学以后,张钰教授一直致力于海洋大尺度环流及中尺度涡旋动力学方向的研究。2017年,张钰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张钰教授 (图源:中国海洋大学官网)
上科大、南科大比肩传统强校
从年度总发文数来看,截至2020年5月31日,中国内地高校的总发文数达到了76篇。内地共有37所高校作为通讯作者单位在N&S发表至少一篇文章。
南方科技大学新增了2篇Nature 文章,1篇Science文章,本年度总发文数达到了4篇,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两所老牌名校并列排在全国第7位。上海科技大学今年的N&S的发文数更是达到了8篇。这两所非双一流高校在顶尖论文上的产出,具备了与传统顶尖名校一较高下的实力。
作为国际上最为知名的两大综合性学术期刊,Nature和Science旨在发表原创性强、观点新颖、影响广泛,并且对整个科学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突破性发现。自十九世纪创刊以来,两大期刊已经发表了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引力透镜效应、DNA双螺旋结构、南极臭氧空洞等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研成果。由于竞争激烈,所有投稿至这两大期刊的原创文章中仅有不足8%被接收和发表。因此N&S发表的论文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科领域内的最高水平,而N&S发文数也是比较国家和机构科研产出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关心Nature & Science?你可能还想看↓↓↓
国内哪些高校N&S发文数最多? 发表论文的教授和团队都是谁,有何背景? 论文的含金量如何,有哪些新的发现? 地方高校在论文数量也有逆袭清北复交现象? 哪些学科领域是论文发表的主要战场,有什么规律? 关注软科(ID:zuihaodaxue),回复“N&S”,看2020年1~5月每月各高校Nature & Science发文数统计。
天天点“在看”,母校排名Top 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