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火葬场是我家,我全家都在火葬场,我很快乐!”

布周十面派 泰国网 2019-04-23


葬场,通常只会被告别生命的负能量充满。


遗体进,骨灰出,棺材横,牌位竖。


至少,在亚洲区域,大多传统都说它不吉利,灵异电影取材也会特写专用,毕竟大多民族都认为这是充满晦气的场所。


在泰国,情况相似,除了殡葬工作人员及逝者家属,其余群体均统一保持“大吉大利”的回避态度。


无关路人敬而远之,路段居民有意搬离。


可自然,反常总是有的。比如接下来要说到的这名老者,他并非殡仪馆职员,家中也没遭遇悲惨连续的生离死别。


但他把火葬场当家了,“来者”皆是客,他还会和他的“家人”一同在火葬场生活,把参加葬礼当成了习惯,并且每次都感到自在而快乐。


这名老者的反常举动很快吸引了泰媒及英文报刊的注意。


据本报记者观察,这位“以墓为家”的大叔第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是在一场重要的葬礼上。


去年10月28日凌晨,泰国第5富豪、英超劲旅莱斯特城老板、泰国王权免税集团董事长维猜意外坠机逝世。



随后,维猜亲友家属为其举行葬礼,各界军官、警官、合作伙伴都一同出席了葬礼,现场黑衣花圈蜡烛覆盖,苦泪悲伤与哀悼奏乐背景交织,气氛严肃而压抑。



而葬礼期间,一名身穿蓝色背心的老人总会主动拥抱每一位伤心过度的人,同时尽力开导,试图分散哭泣者的注意力。


起初,葬礼会场各安保小组都认为老人只是刚好经过,又或精神异常,触景生情,情绪激动,因此才会在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葬礼中过分主动而热情。


但随着多家泰媒的跟进,人们渐渐发现,老人在葬礼中的“温暖拥抱”已经持续十多年,老人还称:“火葬场和葬礼在哪,我就在哪,那是我的家。”



采访中,老人向我们说起了自己的“火葬场”故事:


“我不是这里的工作者,我所做的一切,都是自愿的。因为我明白,失去家人至亲的痛究竟有多深。”


“我叫奔玛(泰语意思为‘福气到来’),今年76岁,我每天都会去到泰国各大火葬场及葬礼中,帮助逝者家属,例如在工作人员同意下,帮忙搬运棺木及火化用品、看管遗物……但更多时候,我会用自己的亲身经验,引导情绪失控者走出伤痛,尽快缓过一口气——已经躺下的他们,真的不愿意看到我们这样。”


“在我刚步入中年时,我心爱的妻子就意外离开了我。她很健康,很美丽,我们收入还算丰厚,生活很幸福。但还是因为意外,她走了,永远不会再陪伴我了。”


“从陪伴者身份相遇,再到成为爱人离去,虽然都是晃眼而过的瞬间,但生而为人,用情至深的点滴回忆,总是让我哭得浑身颤抖,泪如雨下。”奔玛表示。



“失去亲人陪伴的我,最大的感触是无助,一种看不到未来自己将何去何从的无助,悲伤情绪上升时,我还会多次当街昏死。长达23年,日复一日,萎靡不振。”


“直到,我遇到了我的‘新家人’,是它们,让我重新有了崭新生命,是它们,点燃了我珍惜当下的炙热灵魂。我之后带着可爱的动物家人们,在火葬场的悲伤中,不断创造快乐,送给每一位伤心的人。”



老人奔玛平静地向我们介绍他的“家庭新成员”:


一只在菜市场翅膀断裂奄奄一息的鸭子;



一只暴风雨中的闯入客厅的鸟儿;



一只被流浪狗追杀的邋遢狗子;



一只被抛弃在花鸟市场水沟的肥娃。



就这样,5名成员组成了温馨的“家庭”,动物们融化了奔玛的孤独,静悄悄地陪伴着他,挺过了原本他认为“熬不过的日子”。


“在最悲伤的时期,我救了他们,这件简单的小事把我终日沉迷于悲伤的注意力转移了,也让我明白,原来走出不能改变的阴霾困境,还有更多力所能及的事在等待着我,我的未来其实一直都在,还有很长很美好的生活在等待着我。”奔玛说道。



同等的遭遇下,加上“转移注意法”的启发,奔玛每当看到过度悲伤的人在流泪哭泣,总是忍不住上前拥抱——聆听他们的难忘回忆,与悲伤者一同面对着那一幕幕难以挥手的不舍。


奔玛还会把自己的4名“动物家人”带到火葬场门口,同样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帮助多名过度悲伤人士恢复理智。



“动物家人们我会放在摩托车的篮子里,不会让他们乱跑乱叫影响秩序,也不会直接带着它们打扰哀悼秩序。我只会和我的动物家人们站在门口,分散着悲伤气氛的影响,吸引逝者家属主动上前与他们互动,但愿能带走他们心中的哀伤,希望他们重新积极面对生活。”奔玛说道。



“我最爱的妻子离世了,回到过去是我的期盼,但我做不到。我只能做到把握当前的美好,并且与我的动物家人们一起,把这份美好尽可能传递给世界上每一位心碎的人们,我希望世界上所有的悲伤都来找我,因为我都能轻易战胜!只求所有身处绝望的人,都可以奔向新生活!”



为了更好地让动物家人在葬礼中传递微笑,初中毕业的老人奔玛还自学起了多门心理学,每天夜里都会忙得很晚。
应用心理学知识后,奔玛准备了多款“遥控游戏手柄”,同时立着牌子写上:“该手柄能控制任何动物,只要是你看见的动物,都能轻易遥控。”


这一奇思妙想,吸引了多名参加葬礼的逝者家属,尽管众人都明白“遥控手柄”其实只是趣味玩笑,但也不禁被奔玛的乐观感染,紧皱数日的泪脸上终于重新挂上了微笑。


采访中,两名参加葬礼的曼谷女市民向记者表示:“感谢奔玛的温暖举动,家里奶奶离世之后,自己在葬礼多次激动哭泣,缺氧休克,其实身体并没有太大问题,就是心理创伤实在难以短期愈合。谢谢奔玛老人的善举,让我很快走了出来。我会永远记得:把握当下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别!”


每天清晨,老人奔玛都会驾驶摩托车去往各大火葬场,无论刮风下雨,炎炎烈日。

或许,在那些啜泣扭曲的脸庞身后,会有一个默默无闻的老人,带着形影不离的4位“家人”,替你一片片拾起,那因悲痛过度而散落一地的希望。


其实,面对死亡,撇去宗教构架,对于所有人,死亡是完全未知的。
正因为是未知的,所以让人无法预测,如同深海恐惧,宽广而没有边界可寻。


当人告别世界,双眼漆黑后的一片,等待他的,是血盆大口的鲨鱼,还是琉璃为地的极乐空间?无法得知。
我们只能凭着信心盼望,外加宗教反复推断的有力证据,去坚定,去接受,这一本本世间活人总结的《死亡教育》。
接着,我们开始坦然,去相信所有逝去的不舍,也不过是“迟一点,天上见”的耐心等待。


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
你连此生都照顾不了,还管什么来世!
《吾国吾民》里指出:人生的目的不在于死后生命,也不在于佛之涅槃,存在于了知天命以享受朴素生活关系。
然而,死亡远离前的坦荡永远无法抵挡,真正肉体灰飞烟灭的焦虑与逃避。


面对死亡,西方老布什的葬礼上,笑中带泪,耶稣基督的广泛扎根,众人严肃而乐观宣告死亡并非生命终结,愿主同在,灵魂不朽。


死亡来临,泰国人也同样会面对遗体真情流露:
依泰国佛教仪式,死者遗体会有众僧安排念经,他们心中的功德积累,就是轮回信仰中的转世喜悦。
但在葬礼上,泰国民间同样会充斥着不舍与不甘。这种对生命流逝的抗争,体现在了葬礼心愿的延续上——就送这一程了!
泰国佛统府一户人家为90岁老人办丧事,葬礼上表演起了泰拳,老人生前是职业泰拳手,家属认为泰拳表演的延续,就如同老人永远在世。

同样的,泰国健美大妈意外去世,同伴们在她葬礼上跳起了健身操。

总之,无论各国民俗文化如何演变,死亡来临,谁都是新手。
各国都在用自己的文化方式尊重生命,体会生命,珍惜生命。
当我们愿意对死亡进行理性的讨论,从中理解和感悟死亡,也就不会那么地恐惧死亡。
感谢新闻中的老人奔玛,让我们看到生命的意义。
感谢他用被死亡冻伤的双手,为葬礼注入温暖——
当活着的我们,带着逝者的微笑继续挥拳奋战汗流浃背时,天上的他们,就在欣慰含泪凝望。

是的,因我们的延续,他们从未离开。



监制:王新宇

:布周十面派

编辑:布周十面派

来源:泰国网

免责声明:新闻图片综合自泰媒:(ขอบคุณภาพจาก:  )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部删除


往期

回顾





泰国网www.taiguo.com,为泰国新泰日报传媒集团旗下新媒体,在泰国拥有庞大会员数,以多元化实用资讯推送服务两国用户,浏览量覆盖全面,旨在持续打造地域性中文综合门户信息网站。泰国网建站以来,以促进中泰文化交流,扩大两国经济贸易,关注泰国华人民生,服务泰华社会为宗旨,赢得了泰华各界的极佳口碑。客服电话:02-693-8559;市场部微信:taiguowang2015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泰国资讯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