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光明日报 | 田列朋:语言能力是创新的基础要素

田列朋 语言政策研究
2024-09-08

     




好奇心之于创新、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

好奇心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也是一种本能情绪。心理学研究认为,好奇心包括知觉性好奇心和认知性好奇心。知觉性好奇心是一种促使个体通过感官刺激寻找新异信息的驱动力,认知性好奇心是一种获得知识与信息的需求和渴望。某种程度而言,人类创造的璀璨文明无一不是“好奇心”发挥作用的结果。

“好奇心”之于科学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正在以“双减”为手段,积极推动素质教育改革,朝着培养具有“好奇心”的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努力。包括语文在内的基础学科不断探索如何将应试教育转变为核心素养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增大实践应用的比重,促使学生走出“课本”,阅读“社会”,关注“发展”。实践应用教学活动提供大量动手动脑机会,给青少年营造感官刺激氛围,帮助他们满足知觉性好奇心的同时,唤醒认知性好奇心,在阅读和自主探索中顺利实现学习知识的目的。  

学校课堂通过营造实践应用活动氛围,顺应了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特质,但依旧等同于“输血”;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学科教育,学生能够自己“造血”,具备能力将好奇心保持到底,独立解决问题,成长为创新型人才。换句话说,好奇心是本能,在教育中可以被因势利用;让学生保持好奇心并取得成果,则是学科教育在能力培养上应格外注意的问题。

这正是当前语文学科致力于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目的。强大的语言能力帮助学生将好奇心保持到底,是通往新知的路径。对客观存在产生疑问,是好奇心的肇始。思考力、联想力、想象力和表达力最终决定了个体在探索的路上能走多远。对复杂现象的分析整合能力、对过程的逻辑推导能力、对结论的精准描述能力等,这些思维能力基本是通过语言能力来获得的。个体需要借助语言载体学习各学科知识,训练出大脑的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化符号,大脑思维结果最终要通过语言符号表达成概念、判断、结论、措施等,个体才算真正掌握真理,输出知识,认知世界,解决问题。知识的产出是真正将“未知”解读出有形“已知”,是对个体肇始好奇心的激励和良性反馈,是给好奇心的最大“满足”和“呵护”。知识作为创新成果的符号体现,可与人分享,接受论辩,积累沉淀,给个体和社会“孵化”更多的好奇心建立新的起点。因此,语言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要素,是帮助人们保持好奇心、完成探索任务的有力工具。

语文教育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手段,一方面注重增加语言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格外注重跨学科语言能力训练,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语言工具。跨学科多主题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找准兴趣,充分发挥好奇心引领作用,在跨学科语言学习中潜移默化地训练思维,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高中语文教育为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组组长王宁认为,“语文培养思维是最根本的,是实施其他学科教育的基础,它覆盖一切教育内容,也与任何学科结成联盟”。  

在语文课堂利用跨学科方式学习语言,是切实将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训练的目标放在了首位,为学生在好奇心引领下开展积极探索提供帮助,为创新型人才基本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作者:田列朋,系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




本文来源:《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23日 05版


往期精彩

时隔16年,Science再次发布“全世界最前沿的125个科学问题” !

最新 | 教育部: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名单

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发布!

陈章太 | 谈谈我的社会语言学治学之路

李宇明 唐培兰 | 国际语言传播机构发展历史与趋势





好文!必须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政策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