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年书舍第6期 |《语言规划讲义》读书会成功举办
《语言规划讲义》读书会
Reading Club
2023年6月2日晚上7点,浙江师范大学光年书舍第六期读书会如期线上举行。读书会围绕《语言规划讲义》展开研读和讨论。本次活动由浙江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联合主办,由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沈梦菲主持。
本书作者浙江大学刘海涛教授,出版方代表商务印书馆副总编余桂林先生、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副主任朱俊玄先生受邀出席。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郭龙生研究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李瑞林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卢德平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王辉教授、浙江大学张慧玉教授、合肥工业大学王亚蓝副研究员分享了阅读心得,百余名师生在线参与本次读书交流会。
01
读书会伊始,主持人沈梦菲简要介绍了《语言规划讲义》的主要内容。作者刘海涛教授在大学开设了十多年的语言规划课程,本书是在课程讲述记录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书稿。《语言规划讲义》共包含八讲内容,紧紧围绕“语言规划”展开,同时讨论了其与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之间的联系。导读结束后,读书会正式开始。
首先,商务印书馆余桂林副总编发表致辞。他向王辉教授组织这次读书会、各位专家拨冗出席读书会表达感谢,相信今晚专家们的讨论与交流一定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他特别感谢了本书作者刘海涛教授,能够将这本独特的作品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相信本书的出版对语言规划学科的建设具有推动作用。
接下来,本书作者刘海涛教授向读者介绍了《语言规划讲义》的由来与特点。根据刘老师的介绍,30多年前他就对语言规划产生了兴趣,关注于人如何有意识地干预语言的演进和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自此,刘老师开始持续关注并积累从古至今的国内外文献与案例。后来刘老师调入大学工作并开始开设语言规划课程,他开始以学科的视角来思考语言规划的学科归属与发展等问题,特别是语言规划在语言学领域中如何定位。语言学的本质在于发现语言规律,同样语言规划研究也需要探究语言发展的规律,从而人们才能顺势而为,助推语言发展。刘老师进一步强调,要从大量的语言规划案例中总结出发展规律,理论分析框架必不可少。因此书中有三讲内容全面地介绍了现有的主要理论框架,这是本书区别于其他语言规划书籍的特点之一。本书的另一个特点在于,本书源于课堂的讲述记录,因此语言较为口语化,内容极具可读性,这对了解课堂语言风格也具有参考意义。
接下来,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副主任朱俊玄先生介绍了商务印书馆在语言规划领域的出版情况。刘海涛教授对于这些书的出版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由刘老师主编的《应用语言学译丛》中,与语言规划相关的著作包括李圣托的《语言政策导论:理论与方法》、卡普兰和巴尔道夫的《语言规划——从实践到理论》、库珀的《语言规划与社会变迁》等。此外,商务印书馆还出版了《语言规划经典译丛》,主要有斯波斯基的《语言政策》和《语言管理》,以及苏·莱特的《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从民族主义到全球化》。据朱老师介绍,商务印书馆近两年还精心策划出版了不少语言规划方面的丛书,例如由方小兵教授主编的《国际语言政策研究前沿(第一辑)》,以及《世界语言政策文献丛书》。该丛书包括由刘洪东主编的《法国的语言政策与法规》、由赵蓉晖主编的《世界各国宪法中的语言条款汇编》等等。
02
在嘉宾分享环节,老师们畅谈了阅读心得与感受。
郭龙生研究员谈了阅读体会。第一,较强的文本可读性。本书将口语与书面语巧妙结合,既给人一种当面交谈的亲切感,又能让人体会到作者深刻的学术智慧。第二,较高的学术与政治站位。书中作者反复强调人、语言、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深刻揭示了语言规划的本质所在。第三,较广的学术与阅读视野。刘教授不仅阅读面广、视野开阔,他所研究的学术问题也具有十分开阔的历史跨度。第四,较全的语言规划史与论。刘教授对国际上语言规划研究的史实、理论成果等都烂熟于心,他在书中如数家珍。第五,较大的学术影响和感召。书中所提供的丰富的知识营养与作者娓娓道来的个人话语风格,相信一定能够让更多人喜欢上语言规划研究。
李瑞林教授将本书的特点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本书内容极具思想启迪性和现实建设性。书中阐述了语言规划的学科定位、底端架构、理论成果以及中外实践问题,勾勒出了语言规划的理论形态与现实样貌,具有很强的立体感、系统性和集成性。第二,本书汇集了非常丰富详实的文献资料,将古今中外语言规划的事实和学术研究成果统筹兼顾,呈现出一个百科全书式、博物馆式的立体图景。这有助于读者对语言规划这一议题产生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第三,本书是刘老师35年来不断探索与思考的产物,而这源于他对语言和语言研究的独特兴趣。因此兴趣是学术研究之母,有了兴趣我们才能够产生好奇,从而不断探索难题,最终形成独到见解。刘老师这种无为而为、自然而成的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总的来说,本书逻辑结构严谨,行文自然流畅,是一本具有科普性的学术著作。本书对于培养语言规划意识,提升我国语言规划的整体能力,都具有十分积极、重要的作用。
卢德平教授认为《语言规划讲义》不仅是语言学的,也是教育学的著作。首先,在书中刘教授提出了很多创意性的观点与思想,其中一个重要思想是语言的人类驱动问题。该问题实际上是语言规划的一个起点,也就是说语言规划是为语言的使用建立秩序而产生的一个学科。本书还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语言规划领域中的国际重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让我们快速进入到国际学术共同体中,进入到语言规划研究的学术谱系中。第二在教育方面,本书特殊的语言风格能够让读者产生一种代入感,假想自己正和刘教授进行面对面的对话。这种代入感具有很大的教育功能,能够帮助读者进入一种学习角色、一种研究角色。读者仿佛自己身处刘老师的课堂,仿佛抵达了刘教授的思维世界,并且最终到达一个更大的全球学术群体。一本书同时具有学术性与教育性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语言规划讲义》成功做到了。
王亚蓝副研究员介绍了该书三个方面的特点,并且带领我们仔细阅读了书中的文字。首先,本书体现了刘老师十分认真的文献考证精神。例如经过刘老师广泛的文献考证,发现“语言规划”术语早在1944年就已出现,并非首次出现于1959年,因此刘老师将该术语的出现时间往前推了15年。这一寻根溯源的精神与能力值得所有文科研究者学习。第二,本书极具中国特色。刘老师经过文献考证发现“语言规划”实际上并非是舶来品。早在90多年前,瞿秋白就提出了与“语言规划是人类有意识的驱动行为”类似的观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可能很早就在语言规划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第三,本书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例如在本书第31页,刘老师在探讨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语言规划实践时,提出了“是不是需要在我们的大学开设所有语种的课程”这一问题。短短一个问句就能够引发我们的深思。
最后,张慧玉教授将自己的阅读感受总结为三句话。第一句“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著作”。这本书与语言规划领域的其他著作都不太一样,书中很多内容可能会颠覆读者对语言规划的认识。读者会惊喜地发现语言规划原来可以像一门科学一样去探索其中的规律。第二句话是“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故事书”。书中埋藏着许多故事,包括有关语言规划的故事,刘老师与语言规划领域的许多大拿交流的故事。并且本书语言浅显易懂、幽默风趣。阅读过程就好像刘老师坐在我们面前侃侃而谈,这种愉悦感让人手不释卷。第三句话是“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启蒙教材”。许多参与本书整理工作的学生都开始将兴趣转向语言政策与规划,说明他们通过阅读这本书感受到了这门学科的乐趣。
各位专家学者的分享与报告激发了参会老师与同学的思考。在交流互动环节,观众们纷纷提出各个方面的问题。例如,是否需要管理机器自动生成的语言?为何将concordance翻译为“考得”?如何处理语言障碍者与非障碍者之间需求的冲突?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二外和计算机之间应该如何选择?数字人文与计算语言学有何区别?关于汉语如何纳入其他国家国民教育体系有何建议?刘教授对这些问题一一做了细致回答与说明。
03
最后,光年书舍的发起人王辉教授对本次读书会进行总结。首先,他提出本次活动的目的在于希望通过各位专家学者的分享,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这本书,真正体会到这本书的价值。王老师将这本书的特点总结为“一体三性”,即讲义体、学术性、科普性和趣味性。本书在保持刘老师独特的讲课风格的同时,也保证了学术性基础,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学术著作。在内容方面,王教授阐述了三个方面的心得体会:第一,语言规划领域目前依然没有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因此语言规划的科学性经常会受到质疑。但其实语言规划值得去好好地研究,尤其是进行理论上的探讨。第二,语言规划具有跨学科的特质,这有利于提供多样的视角,但也可能带来学科边界模糊的问题。因此我们更应该紧紧围绕语言,从语言内部去发现问题与规律。第三,语言规划研究与实践必须以问题为驱动,要避免两种倾向:第一种是认为语言规划没有理论基础,第二种是纯粹为了追求理论的构建而开展研究。最后王老师还介绍了读书的三种境界,即见作者、见自己、见天地,刘老师的这本书无疑能够同时满足这三种境界。
最后参会的老师同学一起捧起《语言规划讲义》进行合影留念,本期读书交流会圆满结束。通过这次读书会,大家不仅对这本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也被激发起了更高的阅读热情。(沈梦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