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真的没人种地吗?数据告诉你!
最近网上热传“未来农村无人种地”,大家都很担忧:我们未来是不是要依赖农产品进口?今天,小编查阅了相关文献,为您奉上科学解释,相信您会找到答案!
本文摘自《中国农村经济》2016(12)
原题《农业机械对劳动力替代强度和粮食产出的影响》
过去的10多年,中国城镇化率迅速上升,从2003 年的 40.5%上升到 2014 年的 54.8%,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2014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7395 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总量达到16821 万人,流出劳动力表现出“男多女少、青壮年优先、高学历、高技术”的特点。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使得农业就业人员数量迅速下降,从2003 年的36204.4 万人下降到 2014 年的22790 万人(如图1 所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尤其是优质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会增加农户退出农业的可能性,会降低农业产出的增长(陈锡文等,2011;盖庆恩等,2014)。
可现实的情况是:中国粮食总产量不但没有因为劳动力的减少而降低,反而实现了 2003~2014 年的“十二连增”(如图 1 所示)。这一看似矛盾的结论背后隐藏的原因是什么?粮食产量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点是什么?
答案便是:
农业机械有效替代了外出的农业劳动力!
(有图有真相)
当然,不是此图
是下图哦
从2004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施行以来,我国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从2004年的7000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236.5亿元,累计投入资金约1200亿元,推进了农业机械快速增长,农业机械化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黄金十年”。
农业机械总动力从2003年的60386.54万千瓦增加到2014年的108056.58万千瓦(如上图所示);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03年的33%提高到2014年的61%,2013年,小麦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3.71%,稻谷73.14%,玉米79.16%。
数据来源: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2013 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
该文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3~2014 年的农户微观面板数据,估计出了全国和不同地区(平原地区和非平原地区)小麦、稻谷、玉米三种粮食作物的 translog 生产函数,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了各粮食品种历年的机械投入产出弹性、劳动力投入产出弹性以及“机械-劳动力”技术替代弹性。
【此处省略数理模型推导过程】
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研究发现,农业机械和劳动力的投入产出弹性历年基本上都恒为正数,但机械的投入产出弹性在逐年增加,而劳动力的投入产出弹性在逐年降低。
这表明,相对于农业劳动力投入而言,农业机械投入对粮食产出的影响表现得越来越重要,即随着机械技术的进步,农业机械的运用有效地克了农业劳动力外流尤其是优质劳动力外流给粮食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农业“机械-劳动力”技术替代弹性分析表明,在小麦和稻谷生产中,机械可以对劳动力形成有效替代;但在玉米生产中,尤其是在非平原地区,“机械-劳动力”主要表现为互补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互补关系正在向替代关系转型。
综合以上结论,可以得出以下政策含义:
第一,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机械将作为重要生产力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农业机械投入可以有效替代农业劳动力并提高产量。
第二,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和其对劳动力的替代强度有其本身的发展规律,对于不同粮食品种和不同地区而言,这种农业机械水平的不同决定了机械对劳动力替代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替代强度。整体而言,粮食品种间,玉米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弱于小麦和稻谷;不同地区间,非平原地区的整体机械化水平落后于平原地区。
所以,今后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推广的重点应考虑进一步紧密结合农机农艺,优先考虑支持重点作物、重点区域和重点技术环节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和经费投并进一步完善创新农机作业补贴制度、降低农机作业费用,从而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在重点区和重点作业环节的使用与推广。
拓展延伸:
有机农业并不是回归传统小农,而是欢迎现代化集约生产的。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粗放式农业生产方式,主要是通过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资料的大量投放而获得产量保障的,资源投入多但管理不精细,这就造成了成本高,但粮食质量却不高的情况。这无疑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中所存在的巨大隐患。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所追求的新型生产方式肯定是高效和节能的,将会产出低廉优质的粮食。在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下,高端智能化农业机械将会由于其优越的节本增效能力而被需求,从而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本文为学术论文析出文章
小编愿及时传播有机农业领域前沿信息,
更好的为有机事业服务!
责编:滔小小
想看论文原文?
请加小编微信:yga565431,回复“种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