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意外的邮件,读经少女收到牛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今天,对我们一家来说,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凌晨2:07(英国时间2017年1月25日),女儿欧阳潇逸的邮箱收到了UCAS(英国大学本科学位申请的官方平台——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发来的牛津大学入学条件录取通知书。
这个录取通知对于国内高中或者国际中学的学霸们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没有完整的国内初高中课程学习经历的潇逸来说,却另有一翻不同的意义:
首先,潇逸选择的专业是中国学生很少涉足的Classics(古典文化),对语言、文化、哲学方面要求极高。
其次,潇逸没有国内初高中学历,直接入读英国高中2年,申请牛津大学一次成功。
更重要的是,潇逸的英语、文化、哲学思想基础均来自于4年的全日读经经历,也是凭借读经的历炼,让潇逸顺利融入英国高中学习,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说心里话,我们对潇逸申请牛津并没有给予太多厚望,也没帮她做过任何安排和设想,因为她在文礼书院就是我们认为的最佳去处。潇逸说“我就是想体验一下牛津的面试,能有和世界一流学者当面沟通的机会,可以增长我的视野和见识,即使不成功,也可以借此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自己。”于是,潇逸2016年9月28日入读文礼书院后,除了书院的解经课程以外,还抽空一步一步地独立完成她向牛津大学的申请流程。
因为潇逸申请的Classics是对古希腊文和拉丁文学习有要求的,而潇逸此前没有专业修习这两种语言的成绩,所以要参加牛津大学独特的一场语言考试,Classics Language Aptitude Test(古典语言潜力测试,简称CLAT)。这是一个很奇特的考试,由牛津大学教授自己发明一种独特语言,当然是没人用过,也没人知道的语言啦,而且每一次考试都是新编的语言,你根本无从知晓下一次考试会面对什么样的语言符号。这种语言有复杂变格变位,侧重于考察学生对于新语言的敏感度和接受力。潇逸说“我之前的英文读经经历给了我很大帮助,因为英文读经就是不求甚解地诵读原文,从中自己悟出语法规律,这样看到新的语言,没有语法知识也可以驾轻就熟啦。”
潇逸与书院学子一起做蛋糕
潇逸报名后,拿着牛津大学CLAT模拟测试卷,和书院的几位学子一起探讨,牛津大学给这种新编语言起名为Dobla(叨卟啦),于是叨卟啦在书院风靡起来,成了学子们的语言游戏。书院学子不仅有深厚的中文、英文语言基础,还有梵文功底,作起叨卟啦飞快,还在学习之余把叨卟啦当成秘密暗号。梵文比较好的范家鸣同学热心地比照叨卟啦试卷,给没有梵文基础的潇逸出了一套梵文试卷,没学过梵文的潇逸居然能梵文译英文、英文译梵文,而且全对!这些学子们的语言能力真是不可思议啊。
潇逸与书院学子欣赏季谦先生书法
11月2号下午三点,潇逸回北京到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参加牛津大学全球统考,潇逸所在考区的几百名考生中,只有她一个人考CLAT,不到一个小时,她就在众考生羡慕和惊艳的目光中,交卷离场。11月22号,潇逸接到了牛津大学面试邀请。拿到牛津面试资格的是很不容易的,几乎比剑桥面试几率的一半还少,用牛津大学本科招生官Samina的话讲:“如果你能拿到牛津大学的面试机会,记得给自己一个大大的赞,因为不管结果如何这样已经是人生中很大的一个成就了。”
潇逸住在牛津大学 New College参加面试
12月6号到9号,潇逸前往英国牛津大学面试,吃住由拥有660多年历史的New College提供,宿舍是比较新的建筑,也有两百多岁啦,很古朴,很有历史感。四天的时间经历了五场面试,潇逸说“每一场面试都像一堂指导课一样,面试的教授们让我想起了苏格拉底,通过一步一步的发问,指引你推导出一个让你自己都觉得惊讶和欣喜的结论。”
第一场面试是文学面试。考官给了潇逸四段古典文原文,前两篇是古希腊文配英文翻译,第三篇是拉丁文配英文翻译,第四篇是莎士比亚时期的英文原文。四段均未注明出处。考官问潇逸说“我忘记刚刚给了你哪些材料。”潇逸回答说“一篇是《The Iliad》(伊利亚特)的开头、一篇是《The Odyssey》(奥德赛)的开头、一篇是《The Aeneid》(埃涅伊德)的开头,还有一篇英文史诗,约翰·弥尔顿所作的《失乐园》开头。”考官有些惊讶,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原文的出处,你都看过这些著作吗?”潇逸说“前三篇以前读过,第四篇只是听说,但一看开头和文风,便知道那一定是约翰·弥尔顿所作的《失乐园》啦。”考官接下来让潇逸比较这四部史诗,并让她阐述在每一首诗中神祗的角色,潇逸均对答如流,考官频频点头,潇逸又当场挖掘出原文第一个词对于全篇史诗的意义,这时考官评价说“Spot on!”(说到了点儿上。)第一场面试下来,潇逸和一同参加面试的学生们交流,大家都觉得这位教授很高冷很刁难,可是潇逸却觉得她很和善,而且频频给自己鼓励和赞赏。
潇逸与Rye St Antony哲学老师Dr. Willis
第二场面试是关于哲学。又是给了潇逸两篇同样没有标题和出处的阅读文章,一篇是潇逸早已读过的柏拉图《理想国》中著名片段“The Ring of Gyges”(裘格斯戒指);一篇是亚理斯多德《伦理学》中讲述了善作为终极目标的一段。像第一场面试一样,潇逸看到文章就准确地说出了作者和出处,面试官给了潇逸两个挑战,一个是道德行为是否只是像故事中的那样,善人和恶人拿到魔戒都会做出恶事。潇逸说不会,善人拿了魔戒可以做一些惩恶扬善的事情,因为人作善事是可以得到快乐的,因为人性有善的一面,如果做了恶事他的良心会受到谴责。第二个问题,面试官把问题弱化,说人做善事是否是基于社会和他人的限制而非自我本身的愿望。通俗地说就是为了名利而做善事。潇逸用了中国儒家思想满脑子孟子和朱子给予了否定回答。潇逸说,为善本身而行善的人会比为名利行善的人更加幸福。因为为名利行善的人,其关注点是他人评价,这是不在他掌控中的,是“求在外者”,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的;而为善本身而行善的人,他的关注点只在他自己的心念和行动,这些是“求在我者”,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所以为善本身而行善的人完全掌握者自己的幸福。本来安排半个小时的面试,结果超时十多分钟也没有被打断。
潇逸与Rye St Antony音乐老师 Mr.Gill 和 Miss Matthews
还有两场语言面试,第一场问了潇逸的古典语言潜能测试(CLAT)是如何作答的,还有一些英语语法问题。第二场有一位语言学家就《阿伽门农》戏剧中高潮部分的一些细节让潇逸进行描述,潇逸说出了古希腊戏剧中关于舞台特效的专业名词,让面试官很满意。另外一个语言学家给了潇逸一张简单的古希腊语短文,让潇逸用两周古希腊文夏令营学习的入门知识试做翻译,文章的故事潇逸已经耳熟能详,讲述的是伊阿宋和美狄亚夺取金羊毛的故事,所以潇逸很顺利地完成了翻译。
潇逸与Rye St Antony“六年级组长” Miss Croft
最后一场是在 Somerville College 进行的,考官问潇逸是什么激起潇逸对古典学的兴趣,潇逸说是柏拉图的《苏格拉底自辩》,潇逸对苏格拉底为真理而献出生命的气节深深折服,并对苏格拉底辩论时的严密逻辑很欣赏。面试官说苏格拉底也许是虚幻的人物,《自辨》中的情节也许是柏拉图构想出来的,你怎么看呢?潇逸说:虽然像《理想国》这样说理的文章可能参杂了大量柏拉图的思想,但是《自辩》的创作时间相对较早,而且其中的苏格拉底展现出强烈完整的人格,即便是小说,他的价值也丝毫不会衰减。像中国的尧舜禹,也没有足够的考古资料证明他们的存在,但是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是深远的,并且一直是中国人道德情操的向往。苏格拉底同样是西方哲学的引领者,是否被构想本身不能作为价值判断的一个标准。
潇逸与Rye St Antony 图书馆馆长
结束了五场面试,对于为何去牛津学习古典学,潇逸还有自己的想法,她认为中西方古典文化,无论在为人、处事,还是思辨能力上都有很深的价值。作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应该了解自己文化的脉络和传承。在这样一个中西汇通的时代,更应该打开心扉,向其他文明学习。西方人逻辑的观念和概念的运用,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中国启发式的思维方式还有待用思辨和概念加以厘清,以达到孟子所提倡的“知言”的境界,孟子说“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潇逸的愿望就是具有“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的思辨能力,以承三圣之道,让世界更加安宁与和谐。
回想潇逸的成长经历,我们不曾想象她能有今天的志气和能力。小时候的她,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玩世不恭,最善于戳穿家长和老师的哄骗伎俩,从不为得到奖赏而屈服于权威,她想学的,谁也拦不住,她不想做的,谁也威逼利诱不了。小学时代在班级里总是发呆、溜号、不答卷子,我们当家长的被老师抓的比她还紧张,当时就想,这个小乌龟什么时候能精进一些,少让家长跟着操心着急啊。
其实潇逸一直这样我倒也没什么可担心的,顶多她不会按照我们的愿望被塑造和成长而已。但是到初中,潇逸居然也开始为班级的荣誉、学校的排名努力学习啦。按理说努力学习是件好事儿,但是她的努力学习不是因为兴趣和爱好,而是以不顾健康和快乐为代价的,为了分数和名次,为了在集体立下的军令状来学习的,这就脱离了学习的本质和教育的初衷,违背了人性,这倒让我深感不安。
2016年4月9日潇逸与季谦先生在文礼书院合影
幸运的是在潇逸陷入不深的时候,我们找到了在谦学堂,找到了可以像王教授说的那种经典教育的场所,我们开始思考何去何从。
当今教育的目标多是以“官本位”和“钱本位”为导向的,孩子念书就是为了考上好大学,选个好专业。大学毕业或者可以当公务员,吃皇粮,求仕途;或者可以凭借好专业赚到丰厚的经济回报,赚更多钱。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又何尝不是如此,人们削尖脑袋当官就是为了有权力有便利获取资源,滋生腐败;一切向钱看,让这个社会唯利是图,投机取巧,假冒伪劣横行,毒害食品触手可及。这样的社会、这样的人生有什么幸福可言呢?
我们当时最简单的想法就是让潇逸放弃名次分数的烦恼,放弃对功利的追求,真正能回归人性,快乐成长。即使她上不了大学,她找不到工作,只要她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编手工能赚口饭吃,我们都觉得值得。何况她又是去读人类最高的智慧经典呢?所以我们一家人毅然选择了回归“人本位”,让潇逸离开体制,走上读经的道路。
今天所得到的一切结果都是我们不曾奢望的,但一切都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今天的精进,今天的涵养,今天的见识,都是经典给予她的。牛津面试之后的一个月,2017年1月11号,潇逸接到了牛津大学Someville College的一封预祝信函,告诉她已经被该学院录取,但要到一月底才能收到由牛津大学通过UCAS发来的正式通知。我想,潇逸能有机缘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学习,不仅是对我们一家人的喜讯,更应该给千万个读经家庭和读经学子们以鼓舞,进入名校不是我们的目的,但是这检验了读经教育是真正的成人教育,真正的智慧教育,真正的回归人性的教育,可以让家长、让社会安心的教育。
倡导教育之本质,让读经变化人生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1838470267@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依仁(微信号:18511288418)
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关注爱读经微信平台
联系我们|15011170557(可加微信)
爱读经读书会|103382880(qq)
爱读经官网|www.idu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