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孩子读这三本书,幸福一辈子!

爱读经 2021-02-02



全世界只有一个道,这个道,不只道家在讲,儒家也讲,诸子百家也讲。这个道,就是《易经》的道,叫做易道,几千年来,绵延不绝。


东方的智慧其实就是一本《易经》,但如果想完全看得懂《易经》,并非易事。因此就有两个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老子,他们都在讲《易经》的道理。


孔子有教无类,他是替大多数中等智慧的人来解释《易经》。


而老子专门替高等智慧的人讲《易经》。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让他们背过这三本书:《易经》、《道德经》和《论语》,对他们终生都有用。


《易经》、《论语》和《道德经》,就是我们一以贯之的中华大道,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核心的智慧。让孩子从小就背诵、学习、实践其中的道理,将来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人,一辈子受用。


1


读《易经》,就是给孩子一种思维方式


易经非常深奥难懂,但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背四千多字的易经呢?


其实,他们也不知道背的那些是什么意思,但这并没关系,小时候背过了,你一生可以回味,并不断的去用它。让孩子从小背《易经》,再从实际活动上去练习思维方式,这个将来一辈子受用。


《易经》有十大思维方法:


阴阳思维;

变化思维;

五行思维;

八卦思维;

六十四卦思维;

看象思维;

发散思维;

定向思维;

全息思维;

守贞思维。


只要孩子掌握三种以上的思维方法,就可以安身立命;掌握七种,就可以小成人生;掌握十种,就可以无敌于天下,成就圣贤万古不朽的事业。


当我们遇到任何困难或人生的命题、挑战,均可以用此十大思维方法,逐个套入进行思考,人生将会因此不再迷茫。


比如读经这个命题,进入阴阳,就要思考:读经有好的一面,也必然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如何做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不好的一面,是怎样出现的?


读经的内容,也必然有阴阳:什么样的经典是阳的,读之会让孩子受益终生;而什么样的经典(其实不能说是经)则不宜多读,读太多就可能束缚孩子的心性,抑制其生命的发展。而读经的原则、方法,仍然有阴阳的层面。


在读经的过程中,也要掌握变化的思维。发现问题,立即修正,而不是固步自封,不敢面对遇到的问题。十大思维方法,面对任何问题,只要灵活地应用,就必然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定卓尔不凡的格局!



2


读《道德经》,教会孩子大气做人


《道德经》第38章:“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



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这一切,说的就是要大气做人。


这对于现代的孩子来说,特别是人际关系愈来愈复杂的时代,老子的大气思想,无非对孩子在为人处世中颇有指导借鉴意义。而要做到大气,首先得从以下三点做起:


谦 下


江海在老子眼里是一切大小河流的汇合之处,而它之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从而水往低处流,最终汇流成江。而一个人是否能在社会中相处得更得人心,就在于他是否能如江海这般甘于居下。


所以,大气谦下,是成功的至要因素之一!


不 争


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是指出为人处世要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他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甘愿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


而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宁愿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从而别人也不会对自己有任何怨尤了。


求 全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曾说:“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也就是说为人处世也要学会经受委屈以及冤枉,如此才能保全自己,从能将事理进行伸直、纠正。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学会以德报怨。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难免的,其实只要学会委曲求全,隐忍自我,方能化干戈为玉帛、消除嫌怨。清朝礼部尚书张英与吴家的六尺巷美谈,则很好地诠释了互相礼让而将矛盾化解这一点:


张家因与邻居吴家因墙地之争互不相让,便飞书于朝中做高官的儿子张英以让儿子出面解决,而张英只回了这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家人阅罢,深感羞愧,便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六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也一时传为美谈。


大气做人,若孩子懂得了甘为居下,谦虚不争,委曲求全,则心胸也就自然开阔了。


3


读《论语》开蒙影响孩子一生


著名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传统典籍。



她见到《论语》里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矣。“一个人懂得了道就好像死了也没什么遗憾了,这真是给我很大的冲击,究竟什么是道呢?”


“孔子又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还可以理解,但是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又是为什么呢?”


那时她正是上小学的年纪,家里人认为童年时期记忆力最好,应该多读些有久远价值的典籍,不必浪费时间去学校学习“大狗叫小狗跳”,于是请了曾在京沪任教的姨母给叶嘉莹和弟弟讲读古书。


开蒙读的正是《论语》,姨母的讲解要言不烦,并不重视文字方面的注释,叶嘉莹尚不能全然领会,只管努力背诵。


“背下来就很奇怪了,在我的一生里,每当我碰到事情需要做决断的时候,脑子里就常常无形中跳出一些‘论语’来,就会受它的影响。”


至今,她仍然将《论语》归为对她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无论谈到教学还是自己的人生体悟,她都喜欢引用其中语句来阐发。


“比如后来我刚教书时,家里状况窘困,得穿带补丁的衣服上课,但我不以为耻,因为孔子说,‘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来也与。’或者有人偶然态度不好,我又想到孔子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不管别人怎么对你,你总是按照正直的态度去对待就对了。”


再比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对自己要苛求,对他人要薄责。


又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都是说对自己要求要严格,这是我自小受到的教育。这是一种‘弱德’,我提倡‘弱德之美’,而现在很多人可能是以强为美,我要夺取,我要争取,我要打倒别人,我要不择手段地取得一切,我们小时候的教育和观念不是这样的。


弱德是一种德,不等于软弱,你要持守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不是向别人争取什么,无论怎么艰难困苦,都努力尽我的力量和责任。我的一生不是很顺利的,但我努力持守,我不是一个弱者。”


孔子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七十三岁就死了,他没有说八十以后怎么样,孔子虽然没有说过八十以后如何,但叶嘉莹自幼诵读《论语》,深感其中有一句话似乎可以终身行之者,那就是: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小编小时候家境一般,父母是地道的农民,没有叶嘉莹先生那样的家庭,也没有叶嘉莹先生那样的姨母教我《论语》。上学了,应付考试,对《论语》也只零星记住几句,完全不懂背的是什么。直到某一天。


一日,和朋友聊天,谈到孝顺父母的事情。他说:


“现在很多人,认为把钱给父母,让他们不愁吃穿,就是孝顺。这种方式跟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根本就算不上孝顺。”


“你的这个比喻好形象!道理真是这个道理呢!”


“这可不是我说的,是《论语》中孔子说的!”


《论语》里居然还有这段话?回家后,我把书架上的一本《论语》拿下来,开始详细的翻看。在《论语》第二篇中找到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只用了24个字,就形象地把现象描述清楚且表达了观点,做了论证!关键是孔子出生于公元前 551 年,距今已经两千五百多年!看到这里,我惊叹不已,于是决定好好看一看《论语》。


我花了整整一周,把《论语》二十篇看完了。看古文,看注解,我完全没有觉得枯燥,反而觉得如沐楚风。以前很多道理,在内心似是而非,让孔子一讲,简单明了,豁然开朗。


过了几天,我觉得不过瘾,又把论语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其中很多语句让我印象深刻。比如《论语》开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以前只是背下来这些话,知道这些字词的含义,但从来不和实际生活联系。


但现在不一样了。看最后一句话:别人不了解我、不认同我、误解了我,如果能不生气,就称得上是君子了多,好的劝诫。


生活中每个人,经常会因为别人的误解而生气。能做到不生气么?


※ 本文系京博国学原创,转载请注明


相关阅读:

1、为什么让孩子学国学,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2、11岁女孩央视演讲《易经》,从小学习国学的孩子到底有多赚!

3、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丨鲍鹏山:一本《论语》抵得了十万大军!

4、原来这才是最好的启蒙方式,这些年我们错过了什么?

5、央视纪录片《家风》,太有教育意义了!建议父母能陪孩子一起看完




    倡导教育之本质,让读经变化人生    


⊙联系我们:念兹(微信号:18510913521)

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关注爱读经微信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