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化部非遗传承人群织绣研修班开班啦!

PACC 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 2022-06-09



文化部/教育部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织绣研修班)"旨在促进非遗传承发展与技艺创新水平。6月21日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开幕。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PACC主任汪大伟教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岭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织绣工作室王秦教授、PACC执行主任金江波副教授、PACC运营总监章莉莉副教授以及20位织绣传承人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党委副书记王岭山主持,代表学院欢迎传承人的到来。




参加此次织绣研修班的20名学员在文化部的组织下,有江苏苏绣、河南汴绣、无锡精微绣、湖南湘绣、重庆蜀绣、苗族织锦、上海绒绣、上海宝山十字挑花绣等中国织绣方面的重要传承人。分别来自9个省市,浙江省、江苏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贵州省、广东省、重庆市、上海市。我们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中国工匠精神传承与复兴的潜在力量。




纤维艺术织绣工作室王秦教授作为教师代表讲话,王秦老师提到,如何发展和重构女红文化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使之适应社会的变革,如何唤起对本土文化的回归,从而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如何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审美的女红艺术,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女红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传承与发展是我们所承载的时代赋予的职责,让我们以工匠精神认真严谨整理传统文化,为后人留下历史有价值的“文化之茧”,为复兴中华文化而努力!希望能与传承人共同携手学习研究并完成传统手工艺刺绣的当代实践,共同探讨传统刺绣的当代性与传承性,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共同完善我国本土价值取向的艺术体系建设,发展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和价值观的艺术新形态。

 



学员代表苏绣传承人张蕾,希望能够成为合格的传承人中的老师、老师中的传承人。通过院校传承、民间传承这两条脉系传承。在博物馆做研究复制与创作时,发现苏绣急需抢救与开发、它的使用针法、有很多已经缺失了,而且力量单薄、缺乏设计师,所以迫切希望能够有这样的团体,构建民间传承人与现代设计师之间的桥梁。

 


苗锦艺人杨再美说到每个传承人都是来自不同的角落、在坐的传承人都源于受到祖辈的熏陶,对这手艺的执着与热爱,也为了让它们永久的传承下去,所以哪怕是生活的压力,也无法停止她们坚守的信念。期望在相互学习与交流中,接触现代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将传统的织绣手工艺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迸发出更加精彩的火花,也将传统民间手工艺走向世界。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教授对来到美术学院学习的各位传承人表示由衷的欢迎。汪院长提到希望非遗传承人研修班是保护提出活态的传承,生活方式中的一部分,对自然美的发现通过手艺流下来、将生活妆点的更有情趣。目的在于让各位传承人能够感受校园文化、将民间手艺与当代设计、生活结合、给予我们的手工艺人应有的地位与自信。各位传承人的精美刺绣,可以结合现代设计,重新回归指尖的温度。




同时,汪院长也希望这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活态传承,将手工艺传承给我们现在的学生,修身养性,使心灵得到净化。手是一颗心,心有多美,绣出来就有多美,希望大家在这为期的一个月的相互交流、生活愉快,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寻找现代设计师与你们的合作,也希望能开放心态,相互促进织绣文化。

 


在开幕式现场,传承人也都带来了各自的绣品,走线精美,绣种丰富,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学习交流机会。传承人在分享会中,欢歌笑语,传承人张婕、杨再美嘹亮的歌声唱响了整个会场,用歌声讲述着属于她们的美丽故事。





作为“文化物种”的女红织绣艺术承载了千年华夏文明。社会发展的形势下,民间生活的常态被打破,曾经独一无二的技艺也成为人们记忆的一部分,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当下义不容辞的使命,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将产品生活化,故事化,品牌化。用世界的眼光,融本土的元素,走非遗创新之路!




敬请关注公共艺术创意生活微信公众号,了解PACC最新资讯!





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

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下属的一个以学科知识服务社会,推进社会进步和探索创新教育机制的项目执行机构。围绕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文化资源,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培养人才,主要服务于现代公共艺术方向、都市手工艺方向和城市会展业方向,致力于推动社会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