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遗回访】上海大学青海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揭牌成立!

PACC 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 2022-06-09


2015年11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计划(果洛培训班)在上海大学拉开帷幕,为来自青海省果洛地区的47名藏族学员开设为期一个月的培训课程。2016年6月,文化部非遗研培计划“2016青海果洛学员回访活动”中,上海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青海民族大学共同参与,来到果洛州探访研培学员们。


扎西德勒!传承与创新同行!


在2016年7月15日青海果洛培训班回访座谈会上,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等领导,以及专家、回访院校代表、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领导、果洛州领导、代表学员和媒体代表出席了会议。




上海大学由美术学院副教授、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运营总监章莉莉作为代表发言,发表了“扎西德勒!传承与创新同行!”的发言,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围绕“传承”汇报了2015年果洛培训班教学情况;第二部分是围绕“创新”谈了这次果洛班回访的体会,在如何完善课程设置上提出加强针对性的具体措施,以及加强社会力量介入的具体方式,包括将设计师资源、艺术家资源、展览展示资源的对接;第三部分初探了果洛工作站的工作方式,以活态流变的当代精神来继承和发展非遗,将果洛的非遗手工艺之美向更大的平台。


藏塑艺人久热和黑陶艺人尼保,作为上海大学果洛培训班学员代表发言,汇报了参加培训班之后,各自在非遗手工艺发展道路上的探索与感想。尼保真挚地说:“通过学习新产品的开发,我敢于创新、敢于尝试,创造出新的黑陶,确实让自己看到了新的转变很感谢去年各位老师给我们的帮助,让我们开拓了眼界,增强了创新意识。”




在座谈会环节中,参加果洛培训的四校领导进行了总结汇报发言,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教授提出两个体会和三个思考。体会一,非遗培训回访活动可以成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探索尝试,改变以往只在校院内培养不管培养对象的社会效应的单向性的培养方式。回访成了非遗培养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在回访中除了了解学员的工作创作环境外,还要考察学员学习前和学习后的变化情况,以印证教学成效,以对今后培训教学改进和思考。体会二,非遗传𠄘人群培训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比单纯传技授艺更重要。非遗传承人是当地文化精英,尊重他们也是尊重当地文化,他们的创造得到社会尊重和认同也是构建地方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回访过程中看到学员们坚定,自信的目光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对今后工作站的工作站定位思考,一是将工作站建成把果洛文化走出去、引进来的“航空站”;二是工作站将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研究实验室;三是工作站将是当代艺术教学的社会大课堂。


共建“活态、活性与活力”的上海大学驻青海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




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宣布“上海大学驻青海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正式启动!由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厅长高玉峰、果洛州州委书记武玉嶂、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进行了激动人心的揭牌仪式!



活态流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传承特征,我们要用“活态、活性与活力”的理念与宗旨去建设工作站,即“以活态的传承方式研究非遗课题,以活性的思维模式发展非遗队伍,以活力的运作机制来建设非遗社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将尽一切努力致力于果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活态、活性、活力”而发展,形成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文化传承创新生态圈。



回访只是一个开始,上海大学这一以上海城市命名的大学与青海果洛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一个在祖国的东边一个在祖国的西边,虽然地理距离遥远,但文化交融让我们无法分开。我们的交流在研培、回访和工作站的基础上将会更加紧密,合作的空间和想象力会极其宽广。最后,祝福学员、祝福果洛,传承与创新同行!扎西德勒!


 

敬请关注公共艺术创意生活微信公众号,了解PACC最新资讯!





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


PACC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下属的一个以学科知识服务社会,推进社会进步和探索创新教育机制的项目执行机构。围绕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文化资源,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培养人才,主要服务于现代公共艺术方向、都市手工艺方向和城市会展业方向,致力于推动社会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