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C非遗拓展】与竹相伴,居无俗情
文化部/教育部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非遗处的大力支持下,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竹艺研修班)”的学员们走入竹编产品的诞生地,更深入的了解竹编生产的每一个步骤,从选材到制作,多元化的制作工艺也为学员们展现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式和学习的可能,相信这次考察会给竹艺非遗班的学员们带来更有广度的认知和更有深度的思考,激发出精彩的灵感,做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设计。
第一站 杭州萧山
7月16日,竹艺研修班考察杭州萧山竹+生活馆和竹产业流水线,湘湖艺术创意产业园。我们尝试将非遗竹艺手工艺和竹产业有效对接!学习了将原竹材料通过工业化技术,解决防蛀防霉防裂等问题,在竹工艺和材料创新上开始尝试。
在参观薛中先生的工作室时,学员们惊讶地发现,工作室的地板都是竹子制作的,而竹子本是曲面的,且本不可弯曲、黏合,但是在这些地板上,它们却完好、平整地黏合在一起,且没有缝隙,宛如木地板般,却带着竹子独特的清香。
他们通过一种原竹无裂缝展开技术,将竹筒通过技术工艺无裂缝展开,通过物理的方法赋予竹材防腐、防蛀、防火等特殊性能等一种工艺。
学员们学习了将原竹材料通过工业化的技术进行加工,在原竹上如何解决防蛀防霉防裂等问题。听到这里,学员们不禁感叹,工业化生产运用的技术科技性之高,是将材料本身的价值发挥到了最大值。在竹工艺和材料创新上开始尝试,而竹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目的便是,将手工制作竹艺与工业化对接,帮助手工制作和机器化碰撞,从而产生传统与现代交流的火花。
第二站 德清莫干山
7月17日,大家参观了兴怡泰工艺品有限公司。墙边靠着一筒筒竹片,学员们笑称像古人看的竹简卷,草地上晒着浸泡过水的竹片,一片小小的竹片经过浸泡、打磨、晒干等处理,再加以机器雕刻后染色,打蜡光滑后再安装扇面,组装包装。小小的一把扇子经过了流水线的机器和人工制作,有着含蓄娟秀的中国美,工匠师傅和学员们交流着制作扇子的工艺,大家看着扇子,想到是一把把小竹片衍生而成,对自己的作品也有了更多的想法。
第三站 湖州安吉
7月18号上午非遗班到了绿竹园工艺品厂参观,由厂里的王波经理带领学员参观了工厂里的每一道加工竹筒工序,此次参观的工艺厂是专门针对竹筒型的各类产品的包装设计,每一道工序都是由人工与机器结合起来生产。据王经理介绍,目前厂内还在尝试竹筒口螺纹口的试验。学员们在工艺厂里收获颇深,并且看到各类型的竹工艺品都为之后的创作带来了灵感与启发。在绿竹园工艺厂里,学员们都在选取之后几天创作的材料,并且学习参观了许多安吉地区的工艺。
第四站 湖州安吉
下午,非遗竹艺班学员考察了郭建平经理的郭建平竹编手工作坊,与上午参观的竹筒工艺厂不同的是关于竹编工艺。参观学习了竹编的破蔑、抽丝、编织等工序,在此处学员们看到了各类生活用品的竹编衍生品,与当地手艺人的交流中,学员们了解到当地竹编工艺也具有其独特创作,并且能够相互结合开发更好的竹编工艺品,同时也选取了竹编材料,为之后创作做准备。
行有所思,思有所得
此次考察之行,学员们收获颇丰。他们纷纷表示参观了不同的工艺厂的学习,对不同地区的竹工艺与自己本地的相比较与结合,手工艺能够相互借鉴,对今后的创作有非常大的帮助,对传承有着重大意义,未来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非遗技艺,用具有中国气质的竹子作为主要元素,结合各地传统手工,以不同角度思考并表现,创造出适合现代生活的家居用品,将传统手工艺带到日常生活中,向世人传递出自然之美。
责任编辑:逄继青
文字提供:梁鑫鑫
张晓萍
文字编辑:刘梦月
图文排版:张夏梦
摄 影:张 潇
张夏梦
敬请关注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微信公众号,了解PACC最新资讯
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
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下属的一个以学科知识服务社会,推进社会进步和探索创新教育机制的项目执行机构。围绕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文化资源,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培养人才,主要服务于现代公共艺术方向、都市手工艺方向和城市会展业方向,致力于推动社会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