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PACC×龙美术馆】 让手艺的温度浸润生活



创于无形:非遗文创系列工作坊

邀请公众手作实践,

将当代语境融入非遗文化,

见证两者相撞而迸发的活力;

一起探索四种玩味无穷的传统工艺,

从无形的匠心精神中,

创造出有形的日常物品!


REVIEW

往期回顾



第一期

都市人的便携山水

转印工作坊



课程教授:唐雯霏


学员在课上积极动手体验试色


2017年6月25日下午 ,在龙艺术宫开展了转印课程。在这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探讨当代手工艺与匠心传承的系列工作坊的第一期里,我们介绍了“转印”这个新兴的印刷工艺概念,它源自于印刷史上的鼻祖工艺——雕版印刷。


老师耐心的上手指导帮助学员调整


这次转印图案的灵感来自于龙美术馆(西岸馆)新展“展望:境象”中艺术家的代表作“假山石”系列。我们希望公众在观展之余,体验工艺的魅力——把无形的记忆转化成实实在在、具有温度的物品,保存、使用、重温。


学员们的印刷成品合照留念



第二期

对唐卡的低调致敬

首饰编织课程



课程教授:金丹


认真地看老师的示范与指导


2017年7月1日下午,同样在龙艺术宫开展了首饰编织课程。在“创于无形:非遗文创系列工作坊”的第二期,我们以“永乐大帝的世界——御制唐卡暨永宣特展”中的《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的配色与纹样为灵感,带领学员体验编织创作中的精细与随性。


在课上大家开始自己的创作


长达三个半小时的创作过程,是龙美术馆举办过的耗时最长的工作坊之一。而熟悉编织的人都知道,这只是再基础不过的投入。在经纬的交织中造就强烈的视觉体验,具象的唐卡图案被转化为抽象而明快的几何纹样,综合材料结合多种纤维组成的肌理极富质感。在持续的创作中每个人都寻找到自己独特的色彩语言和纹样表现形式,这正是这项工艺的魅力所在。


对于细活,仔细与耐心是必不可少的


纹样,虽基于重复的动作,

但需要抽象的构思;

如果加入果断的大胆发挥,

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员们的饰品成果展示



第三期

写经修行

经文摹写工作坊




课程教授:王静砚


先由老师执笔给大家示范写字


2017年7月15日下午 ,在龙艺术宫开展了经文摹写课程。手抄佛经最初是为了传承经典、钻研经典而为之;同时也借此提升个人的自我修行,亦能将功德回向亲友以及一切众生,得到身心安定自在。


从简单的开始试起


在抄经的过程中,你必有所得,

即使不能参透经文中的佛法,

也能获得一份内心的平静。


学员们照着样子临摹体会手感


让自己的心沉下来,思绪会更加清明。

也许你心中一直未解开的谜题,

此刻心中已依稀浮现出答案。


最后大家展示自己写好的毛笔字



第四期

一只单纯不做作的杯具

志野茶碗工作坊



课程教授:何一波


在看了样板之后大家纷纷跃跃欲试起来


2017年7月29日下午,开展了茶碗陶艺制作课程。手作这门技艺在今天慢慢被人淡忘。当科技不断发展进步,我们的世界被无限的扁平化。从工业革命开始,手工生产逐渐被机械生产打败,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量产的“设计品”。


当然不缺少老师的耐心指导


但是,人们需要更多的选择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放弃科技的干扰,用原始而温暖的日式手工技法,用自己调配的泥土,追随着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和陶匠长次郎的脚步,慢慢捏出一只有别于工业生产的手作茶碗。


大家对手中逐渐成型的杯子有了信心


给生活中多一种手的温暖选择,

让你拥有一只独一无二的茶碗。


展示制作完成并等待烧制的杯子



结语


转印、首饰编织、

经文摹写、茶碗制作,

不需要太多言语,不需要太多技巧,

简单朴实的手作是最原始的智慧。

告别冰冷的机器,

用实实在在的触感在诉说着,

世界上存在着的自由,

逃离现代机械的束缚,

在动手中舒展,在宁静中放松。

一个简单的手作

便可带来独特的体会,

传统工艺的魅力可见一斑,

手在动,心安定。



责任编辑:逄继青

图文排版:张紫云



敬请关注公共艺术创意生活微信公众号,了解PACC最新资讯!




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

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下属的一个以学科知识服务社会,推进社会进步和探索创新教育机制的项目执行机构。围绕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文化资源,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培养人才,主要服务于现代公共艺术方向、都市手工艺方向和城市会展业方向,致力于推动社会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