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了9年微信,才知道微信背后藏着一个如此神秘的人

我是李月亮 李月亮 2020-02-03

如果此刻孤单
不妨抬头看看月亮



文丨李月亮 

   


用了微信这么久

我们来八一八微信他爸吧。



几天,微信平静又骄傲地宣布,他们每个月的活跃账号已经高达11.5亿了。
要知道中国总共也不过14亿人口啊。
就是说,这几乎是一款国民必备软件了。
当然,这件事就算微信不说,咱也都知道——自己每天刷多长时间微信,自己心里都有数。
而发布数据当天,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难得地露了一面。
这个身家百亿的男人,穿着件几百块钱的灰色卫衣,拍了个简单的小视频,面无表情地表示:

很抱歉,我不会去参加发布会了。我是故意不去的,太浪费时间了。


 
这很张小龙。
这个谜一样的男人,一贯低调、克制,基本不参加会议,也不接受采访。
微信太成功,张小龙又太低调。
所以他几乎成了“神秘”代言人。每说一句话,或者每次简短露面,都会在业内引起很大骚动。
在众人眼里,50岁的他已经不是榜样,而是“神”。
当然,这位注定被载入史册的大神,还是不经意间留下了许多故事,月亮最近一直在看,觉得很有意思。
讲给你听。
 

0 1

那一夜,微信诞生

 

世上本没有微信,直到10年前一个秋天的深夜。
那时张小龙还是QQ邮箱的负责人。他无意间看到了一款国外的软件,觉得非常厉害,很可能威胁到QQ的江湖地位。
他想了一两个小时,就冲动地给老板马化腾写了封邮件,建议腾讯也做这样的软件。
张小龙说得很犀利:“我们不做,别人也会做。你是要自己革自己的命,还是等别人来革你的命?”
马化腾正好还没睡,立刻回复:“马上就做!”
于是……就有了微信。
这个故事,后来被称为“马化腾和张小龙的那一夜”。
这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一夜,它改变了国人的生活方式。
张小龙后来说:“我时不时会觉得有点后怕,如果那天我没有发这封邮件,而是跑去打桌球了,可能就没有微信了。”
——世界其实就是这样。很多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东西,其实充满了偶然性。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可能只在某一个人的一念之间。
马化腾随后给了张小龙一个亿,让他找人组队。
张小龙很快拉了10人小组,昼夜奋战。
70天后,2011年1月21日,第一版微信发布。
一鸣惊人……吗?
NO。效果并不好。
好几个月也就几千人在用。
张小龙有种掉进冰窟窿的感觉。艰难,窒息。
他后来回忆:

同事们老跟我说,“我们做这么多都没意义,因为我们做的所有事情手机QQ都可以做,并且手机QQ有更强的渠道,我们没有任何优势……我们做微信没有前途……”

但大神之所以是大神,就是因为他总有办法,他不会放弃。
张小龙耐住性子,一版一版地改进,一点一点地提升。
终于,微信开始爆发。一年后,用户突破1亿。
那天,马化腾罕见地在凌晨四点激动发文:


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又过了半年,微信用户增长到2亿。
再4个月,3亿。
马化腾获得了丰厚回报。
微信推出9年后,据说市值已经接近1万亿。
相比当年给张小龙的一个亿,翻了一万倍。真正的一本万利。
而张小龙当然也没有被亏待。5年前他的年薪就已经高达3亿,现在身家更是超过了100亿。

0 2

最不爱钱的张小龙,一夜暴富


 很多人不知道,这其实是张小龙二度爆红了。
20年前,他就在业内大红大紫过一次。
只是那时,大红并没有让他大赚。他很红很红,同时也很穷很穷。
还是从头说吧。
张小龙是湖南人,在华中科技大学读了本科和硕士。
1994年,他硕士毕业,被分配到一家电信机关工作。
这在当时是个令人艳羡铁饭碗,多少人挤破头都进不去。
那年秋天,24岁的张小龙提前去拜访了这个他可能“奉献一生”的工作单位。
和别人对稳定的欣喜截然不同,张小龙觉得这栋大楼“死气沉沉”“一种窒息感从头顶笼罩下来”。
他几乎是望了一眼大楼就立即放弃了这个“正式工作”,跑到广州,进了一家互联网公司。
这个决定,在当时绝大多数人眼里,都是愚蠢且荒唐的,估计正常人聊起来都会觉得他“有病”。
但事实证明,他无比正确。
——有一个真理,被验证过无数次了:
不要进那种“大家都说好,但你特别不适应”的行业,也不要嫁给那个“大家都说好,但你真的不喜欢”的人。
人的特质不同,活法就该不同。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你必须尊重自己内心那种强烈的感觉,然后自己给自己做主。
就像张小龙这样。
他是个不擅交际的人,最大的爱好就是写代码。
进了互联网公司后,白天在公司写,觉得不过瘾,晚上回家还想写。
当时没有特别好用的电子邮箱,他就决定自己开发一个。
于是他怀着一腔激情,经过无数个深夜的奋战,写出了Foxmail邮箱。
邮箱特别好用,张小龙还不收钱,所以,Foxmail很快大火,全球有200万用户使用,张小龙也迅速成了业内红人。
用户太多,他每天要花大量时间维护。
每天还有无数人催他升级版本。
张小龙忙不过来,只好辞了职,全力维护这个软件。
可这东西又不赚钱,他只好接点零活来勉强维生。
这件事很奇怪:
一个牛人,以一己之力做出了一款很牛的软件,服务几百万人,赢得业内的热烈追捧。
但他却穷困潦倒,住在小黑屋里,每天饭都不知道去哪里吃。
当时《人民日报》的记者就评价他是个“悲情人物”,担心他“会不会被饿死”。
其实张小龙完全可以在软件上加点广告,随便加一点就能让他小日子过得很好。
但他不愿意,觉得会影响用户体验。
看起来十分傻。
但嘲笑他傻的人,很快都被打了脸。
现在的小米总裁雷军,当时是金山软件的CEO。
他看到了Foxmail的商业价值,很想买下来,就让张小龙出价。
张小龙也没啥概念,随口说:15万吧。
那时一般人的年薪也就大概一万多。
雷军一口答应。但那时他实在太忙,就请了研发的同事替他去跟张小龙谈。
研发同事问了问,觉得这玩意儿他们自己就能做,于是没买。
结果。
两年后,2000年,博大互联网公司以1200万元收购了Foxmail,并请张小龙出任首席技术官。
30岁的张小龙瞬间身家千万。
到这时,人们才发现傻的不是张小龙,是自己。
据说雷军闻讯,气得对下属们破口大骂:一群SB!
不知道这是否也是张小龙此前内心的OS。
其实回看很多大人物的成功,你会发现这世上有个铁律:
赚大钱的人,都不是冲着钱去的。眼里只有钱的,都发不了大财。
所以,想赚钱的小伙伴,月亮给你提供一个思路:
你先别去想钱。先去想别人需要什么,然后努力去满足那个需要。
如果做到了,你就变成了一个有用的人。
有用,就是有价值。
有价值,钱可能就会找上门来。
人要学会绕个弯赚钱。
因为那些特别简单的直来直去就能赚到钱的方式,比如去批发点土豆卖,大家都会干,干的人多了,钱就难赚了。
而那些又简单粗暴又能赚大钱的方式,都类似于抢劫或者诈骗,第一行不通,第二风险大,第三不长久。
 

0 3

被藏起来的张小龙


当然,张小龙做Foxmail并不是为了曲线赚钱,他是真觉得这个事有意思。
1200万卖掉自己的孩子后,他在饭否写下了这句话:

“从灵魂到外表,我能数出它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典故。在我的心中,它是有灵魂的。因为它的每一段代码,都有我那一刻塑造它时的意识。我突然有了一种想反悔的冲动。”

这段话换成别人说,我会觉得是装B。但张小龙说,我愿意信。
这个沉迷代码、沉默寡言的理工男,其实有着一颗极细腻、敏感、文艺的灵魂。
微信爆红之前,他曾经在饭否(类似微博的网站)写过两千多条自言自语的留言。
因为他后来极少接受采访,惜字如金,所以这些自言自语,就成了人们走进他心里的钥匙。
简单摘录几条。
有很精彩的金句:
我智商高的时候,情商就低。情商高的时候,智商就低。两个一样高的时候,我就双高了。
互联网的最终目的,是让关系学见鬼去。
人要成功很难,比成功更难的是,知道自己的成功是偶然的。
花一样的你,刺一样的活着。
有自我剖白:
你问我们和竞争对手比有什么区别,我说我们没有他们那些臃肿艳俗的部分。
我每次都告诫自己,不许说“不错”,要说“好”。结果每次还是说“不错”。为啥赞人赞到底就那么难呢。
也有小女生式的小矫情:

我记得有两包没抽完的烟放在一个角落的,我现在就去找出来。

一条条看下来,你会觉得大开眼界:啊,原来你是这样的张小龙。
所以,你真的不要随便定义一个人。
那个看起来内向、无趣、不开窍的人,他内心的丰富、有趣、深刻、高端,可能是你无法想象的。
人和人不一样。
有人喜欢交流。有人不喜欢。
有人喜欢的交流方式是和人面对面说话。而有人喜欢用文字表达内心,或者在社交网站自言自语,甚至是对着电脑写代码。
如果你不深入了解,就轻易断言,那就浅薄了。
 

0 4

一个人的孤单

成就了一群人的狂欢

 

张小龙好像一直是个孤独的人。
他有个弟弟,叫小虎。小时候兄弟俩一起去亲戚家玩,小虎跟堂兄弟们玩得特别欢,而小龙永远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看书。
后来长大了,他也是一个人听歌,一个人抽烟,一个人打桌球,一个人去西藏,一个人开着奥迪游走于广州的夜晚……
微信上线那年,张小龙难得地去参加了一场大学同学聚会。
班里33个人,有好几个都叫不出他名字,甚至还有个漂亮女同学根本不认识他。
当然,后来他们肯定都知道了。
只是张小龙也不再参加同学会了。
很多人纳闷,最不会社交的张小龙,怎么做出了最好的社交软件?
其实很简单:
那些内向、敏感、嘴笨还怕人的孤独患者,其实最知道人和人交往的难点、尴尬点、欢喜点在哪里。
就像一个腿脚不好的人,最能设计出平整的路,因为他特别知道哪块小石头能崴脚、哪个小坑必须填平。
孤独患者张小龙,对“孤独”这件事理解透彻,他说过一段话,很像哲学家:
存在感,就是指人离开人群,会觉得被孤立而无价值。
我们面临的问题比存在感还低一个层次,是“生存感”。
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有生存感压力,有存在感渴望,这群人就是“屌丝”。
张小龙从大学毕业起,就一直在做通讯工具,他自己说:

我相信这是一个宿命,每个不善沟通的孩子,都有帮助别人沟通的强大内在力量。

他要发明一款“让每个人都能说话”的软件。
他成功了。
说起来非常容易。
但如果你做过服务大众的产品,就会知道,让十亿人都满意有多难。
单单朋友圈的设计,他们就做了34个版本。
张小龙的下属说:
一开始,我们用英文字母A、B、C来标注版本,可26个字母用完了,还没改出一版满意的,于是只能用数字接着标。最后测试到34个版本,才算过关。
你见过凌晨4点的广州么……当时我们每天加班到这个时候就去吃桂林米粉,到项目结束我都学会做米粉了。


微信用户数突破1亿后,张小龙在“饭否”留下了8个字:多少艰苦,不可告人。
是的。成功也许偶然,但从来不会轻松。
当然,艰苦本来也是人生常态。
只是有的人历经艰苦后,能成大事,而有的人辛劳一生,终碌碌无为。
差在哪儿呢?
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判断力
张小龙的判断力极其精准,近乎超能力。
他能准确地知道,什么是“好”。
微信里面,很多我们以为天然存在的设计,其实都是他的选择题:
比如最简单的:朋友圈要不要显示所有评论?要不要留下访客记录?
这非常考验决策者对人性的把握。
张小龙选择人们在浏览朋友圈时,不显示陌生人评论,只能看好友评论,这样就既保证了熟人交流,又避免过多打扰。
同时,你看过谁的朋友圈,也不会留下访客记录,这样你就可以……你懂的。
就是因为每一个大方向和小细节都精准到位,微信才受到如此拥戴。
高手真正比常人高明的地方,就是判断精准。
人活着也是这样,那些幸福和成功的人,通常都有很好的判断力。
因为人生通常都是选择题。有了精准判断,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 选这个工作,还是另一个?

  • 和这个人结婚,还是另一个?

  • 今天去见这个客户,还是另一个?

  • 和爱人沟通的时候,说这句话,还是另一句?

如果总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你自然就会越来越厉害。
 

0 5

遇见他,是他最好的运气

 

如果说张小龙的成功有运气成分,那就是他遇到了马化腾。
很闷又很有想法的人,最容易怀才不遇,也最需要一个慧眼识珠的人。
万幸,张小龙遇到了。
2005年,马化腾为了张小龙,收购了张当时所在的公司。
从那天起,蛟龙入海。
马化腾识才,并善用。
最初,他让张小龙做QQ邮箱。
张小龙用5年时间,成功让濒临淘汰的QQ邮箱成为全国第一。
随后,马化腾又让张小龙做微信。
几年后,张小龙做到了世界第一。
张小龙的确是厉害。而马化腾也实在是慧眼。


现在回看20年前中国的互联网领域,我们普通人可能会觉得优秀者遍地都是。
但如果切换到上帝视角,事实上,既聪明,又有眼光、有才能、有热情、有格局、有情怀,还附带点文艺和闷骚的人,很可能只有张小龙一个。
夸张点说,得张小龙者得天下。
而马化腾敏锐地抓住了他。
当年还有一个惊险的细节:
其实在张小龙做微信之前,雷军就已经在做类似的东西了,叫“米聊”,他开始得早,最初的用户也比微信多。
只是一场混战下来,他还是被张小龙打得落花流水。
所以,当年同事为了节省15万,不仅让雷军错过了Foxmail邮箱,更让他错失了一位神级干将,并且多了个无敌对手。
不知道雷军每每想起,会不会都觉得好气呀感觉不会再爱了。
当然当然,张小龙也不完美。
他有个很严重的毛病——早上起不来床。
他的大学老师说:“学生里面,数张小龙最爱睡懒觉
后来成了腾讯高管,他也还是因为起不来床而不肯去开高管例会。
30多岁的人了,还是像个熊孩子一样。
正常的领导会很讨厌这种行为吧?
但马化腾不急不气。
张小龙说起不来床,马化腾就让自己的秘书一大早叫醒他。
张小龙又说路太远,马化腾就直接派专车到张小龙家楼下等,专人专车把他接走。
马化腾这一点很值得赞赏:他接纳下属身上的缺点,不在小事上计较,只是想办法解决它。
但涉及到原则问题,他绝不客气。
张小龙做微信,最早用的域名是next.qq.com,意思是“下一个QQ”。
这个名字等于直接向QQ部门的同事宣战。
马化腾知道后,立刻请张小龙吃饭,花了一顿饭的时间,严肃认真地教张小龙“怎么做人”。而张小龙几乎一口饭都没吃,回去就老老实实改了域名。
——大事不含糊,小事不在乎。这是马化腾的高明。
张小龙显然不是那种会讨好领导的下属,但马化腾依然喜欢他,重用他。
腾讯的人说,有次年会上,马化腾和公司高层们在台上唱歌,他会很自然地把
手搭在张小龙肩上,“比对其他的高层都更亲密。”
真正做大事的领导者,需要的不是下属点头哈腰地谄媚,而是披荆斩棘地冲杀。
那些过于在意“别人尊不尊重我”的领导,难成大事。
因为他们会为了自己舒服,而愚蠢地留下只会讨好的庸才,踢掉真正为他做事的人。
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故事。
多少奸佞小人,没本事没贡献没人品,却只凭着一张巧嘴混得风生水起。
而真正不言不语吭哧吭哧干活的,反而不受待见。
不过好消息是,现在不同了。
市场经济时代,基本是大众掌权。
明星红不红,是粉丝支不支持他决定的。
马云是不是首富,是百姓逛不逛淘宝决定的。
微信厉不厉害,是大家愿不愿意用决定的。
你有真本事,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众人才会支持你,你才能走得远。
所以,天下渐渐开始属于会做事儿的人。
张小龙们的春天正在来临。恭喜每一个埋头做事的你。
 

0 6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张小龙从nobody变成了somebody加强版。但又红又有钱又被追捧的他,依然极力保持低调。
他还是几乎从不露脸。
有媒体想采访,他基本都是两句话:我不需要,我不需要华彩的生活。
他也极力不参与会议,他说:开会浪费时间,我不反对开会,只要我不在场就好。
微信火起来后,他的大学老师曾写了一篇她眼中的张小龙,发给他看。 
张小龙看完后,表示很感动,已收藏,却不同意老师发表:“你知道,我不想成为所谓的名人,也不希望成为大家口里的谈资。”
老师请他利用假期回母校参加活动,他摇头:“很难很难,请母校谅解。”
不过最后,他还是出于人情,同意了在自己办公室接受母校赠与他“杰出校友”奖牌,一边说着“得这个奖我挺惭愧的”,一边和老师合影留念。
他不是不近人情,只是不想被关注和打扰。
对亲戚也一样。
姑姑家盖房,他给几万,姑姑摔伤了,他给几万,村里修路,他也给几万。
所以亲戚们说起他,评价依然是“不爱说话的好孩子”。
在张小龙身上,我对“不爱说话”这件事有了全新认识。
以前只觉得是性格使然,现在想想,应该有三种可能。
一种是因为谦卑低调。
一种是因为不善表达。
还有一种是:不屑开口。
——因为他们智商太高,所以跟俗人说话都是浪费口舌,于是就默默关闭了对话框。
你以为他是闷葫芦,其实他潜意识想的是:爷不想跟你废话,你不配。
张小龙的寡言,应该是集合了这三种可能。
 

0 7

不止这些

 

这世上有很多成功人士,张小龙是很特别的一个。
如果我们想从成功者身上学点什么的话,我觉得学张小龙就对了。
尽管他肯定没想过,但他确实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很有用的成功之道。
比如:
  • 专注地做你热爱的事。

  • 想赚大钱,不要只看眼前。

  • 别管外界怎么看你,不重要。

  • 不必跟傻子解释你的想法,没必要。

  • 不玩权谋,把事做好,也能成功。

  • ……

还有更多,留给你思考。

- END -

作  /  者

李月亮。高人气专栏作家,新女性主义者,扎实写字的手艺人。以理性和智慧陪万千女性成长。新书《你要活成一束光》当当网热卖中。微信公众号:李月亮。新浪微博:李月亮。

- 月亮往期好文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