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着永不言弃的奥运精神,杨威还是让孩子们坚持练体操。结果,大儿子杨阳洋在他的专业指导下,终于成功……喜欢上了高尔夫。
如果备战奥运是他们家的KPI,难道要让他们老两口去报名参赛?还有很多人表示,自己或身边人,家里也有“同款娃”。
他在一次访谈中说,中学毕业后去参军,他被分配到了卫生所。
不过很快,新兵连的一个排长就把他找过去,安排他写通讯报道。起了个头,死活写不下去,半夜两三点还在那吭吭哧哧憋字。认为父母优秀的,孩子必然也错不了,甚至理应继承父母衣钵。历史上那么多大文豪,他们子孙后代的名字,我们知道几个?娱乐圈中那么多“星二代”,知名度比得上父辈的,又有多少?因为总有人告诉他:你应该会写作,否则就是数典忘祖。
03李月亮 ☽
我之前看过一档真人秀节目。来了一个三口之家。妈妈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爸爸是俄亥俄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双料硕士。但他们13岁的儿子,却和学霸不沾边。期末考试模拟考,数学只考了29分,全班倒数第一。还有一个妈妈,自己是武大硕士,老公是复旦博士。孩子两门功课38分。妈妈眼前一黑:“还没有我穿的鞋子码数高。”一对定居中国的俄罗斯夫妇。爸爸在新华社工作,会中日韩英俄五种语言。妈妈以最高成绩毕业于英语翻译专业。儿子……英语考了28分。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一家人的崩溃。有些学霸父母甚至患上了“高学历羞耻症”。一个清华毕业的爸爸,天天辅导孩子学习。孩子拼音却只考了10分。当班主任问这位清华爸爸是什么学历时,他只敢说自己读到了小学。清华可能万万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成了不好意思说出口的学历。不得不感慨,生孩子,就像开盲盒。很多时候,不是父母优秀,孩子就一定会优秀。甚至,孩子的发展轨迹,会与父母完全背道而驰。
04李月亮 ☽
统计学上有个“均值回归”理论。简单说就是,高个子父母的下一代,身高不会无限高下去。矮个子父母的下一代,身高也不会无限低下去。总体上看,下一代的身高会向平均值靠拢。智商也是一样,最终都会回归平均值。有个博主做过一个小调查:有多少人感觉自己能超越父母?结果是,在1028名参与者中:有32%的网友认为自己完全超越了,18%的认为部分超越,50%的觉得完全没超越。其实我们这一代人,是吃到了时代红利的。很多人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实现了从“农二代”到扎根城市的阶层跨越。所以感觉“超越了父母”的人,比例会比较高。但从祖祖辈辈长期平均情况看,大部分人其实都是跟父母差不多的。所以啊,家长朋友们。不必为你没有超越你的父母而愧疚。也不必为孩子不如你而闹心。因为超越这事本身就很难。我们要降低对娃的期望值。如果情况就是那么个情况了,就要坦然接受事实。这里给大家举个北大教授丁延庆的例子。丁教授从小就被誉为“神童”。6岁熟背新华字典,本科考上了北大,后来又进入美国超牛的哥伦比亚大学读了博士。现在是北大的博士生导师。他妻子也是北大校友,和他组成了一个妥妥的高知家庭。但他们的女儿,成绩差到什么程度呢?用丁教授的话说:“跟倒数第二名有很大的差距。”丁教授是教育学的博士,但是依然要跟女儿的学习做艰难的抗争。女儿学习很吃力,放学就会被领到他的办公室写作业。在北大教育学院三楼的办公室。人们经常一上三楼,就听见丁教授爷俩大呼小叫,又哭又嚎的。丁教授无奈感慨:“这就是天道,没办法,你不接受能怎么样?她就这样。”当被问到“你可以接受孩子平庸吗?”丁延庆的回答,我觉得所有父母都应该听听:不管你多么优秀,你的孩子大概率都是一个普通人。你的孩子大概率是一个普通人。普通,是我们大多数人最终的样子。没什么可遗憾,也没什么可羞耻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可能我们的焦虑就会好很多。
05李月亮 ☽
人都希望孩子优秀,这是天性。但是很多事情,不是你希望怎样就能怎样的。尤其是养娃,那真是很看造化。可能你满怀期待,但娃就是不符合你的期待。成绩就是不好。身体就是不行。脾气就是暴躁。背诗就是背不过。
算数就是算不明白。那怎么办?我给大家三点建议。这三点我跟身边的一些家长说过,他们都表示很有用。第一,心平气和地接受,不要怪罪孩子。因为是你把娃生成这样的。人家也想聪明伶俐、多才多艺。人家也不乐意愚笨,不乐意体弱多病,不乐意动不动就发脾气。你把人家生成了这样。人就没怪你就不错了,你有啥资格怪人家?鲁迅的孙子也想妙笔生花。父母没给他那个基因,他有啥办法。杨威的孩子也愿意体壮如牛。但是父母就是给了他病恹恹的体质,他有啥办法。所以当你看着孩子,感觉不如意,甚至很生气。你必须意识到“这是我生的,如果有错,也是我的错”。——当然,目的不是让你自责,而是让你消气。先消了气,才能好好解决问题。否则你扑过去哇哇哇一顿骂,只会让孩子痛苦愤懑。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孩子憋出抑郁症。第二,不但不能骂,还要安慰孩子。道理很简单——孩子也希望自己优秀。太差了自己也难受。时间长了就会自卑,失去信心,不想努力,越来越差。父母坚决不能让孩子掉到这个坑里。咱们是成年人,应该比孩子更有承受力,更懂得如何引领孩子变好。心理专家李玫瑾的女儿,也是个“学渣”。
满分120的数学试卷,只考15分。
李玫瑾教来教去,发现女儿确实教不会。人家也没急。一边还安慰孩子“不吃读书这碗饭,也有别的饭可以吃”。一边仔细观察女儿,看她对什么事情感兴趣。各种尝试之后,发现女儿绘画和音乐还行。就让女儿专攻音乐,上了一所艺术学院。现在,她女儿已经做了一名音乐老师。也挺好。第三,光安慰肯定不够,还要帮助孩子。一方面,是要“哪里不行补哪里”。发现孩子哪里不行,不能太急躁,恨不得一巴掌扇过去,就把孩子打好了。那咋可能。养孩子是个细致活。要温和地、有技巧地、顺着孩子的接受能力,慢慢去帮助他改变、提高。另一方面,要像李玫瑾那样,仔细观察孩子,帮他琢磨好人生的出路。世界上没有一无是处的孩子。一个孩子,就算学习不行,健康不好,没有才艺……他/她也一定有自己的专属天赋和潜能。只不过不太常规和明显。这样的孩子,就比较考验父母的眼光和心态。需要我们放低期待,更仔细地观察孩子,更耐心地引领孩子。帮助他/她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清华大学教授刘瑜说过一句话,我很喜欢。
“正确的教育观是什么?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养成苍天大树。而是要把一棵小草培养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发现和尊重孩子的特质,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引领孩子成为他想成为、能成为的最美好的样子。这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点亮【赞】+【在看】,愿我们的孩子,都有美好的未来。
本文作者:李月亮。高人气作家,新女性主义者,扎实写字的手艺人。以理性和智慧陪万千读者成长。新书《活得清醒》当当网热卖中。微信公众号:李月亮。
往期好文 点击蓝字即可跳转
你的「赞」+「在看」,月亮都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