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USAS学院】大师讲坛第二场 回顾上| 遇见:百年滨江相遇当代设计 设计师专场

SUSAS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2022-03-23

【SUSAS学院】大师讲坛的第二场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相遇。11月17日下午,“遇见:百年滨江相遇当代设计”设计师专场以“快闪导览”作为开场,活动请到了参与杨浦滨江10段共30个点位的40多位设计师和志愿者们现场讲解设计背后的理念,在长达5.5公里的岸线与观众们不期而遇。



下半场的活动延续了主题分享与圆桌讨论模式,来自多家设计机构的主创们在东方渔人码头的“渔货廊架”先后发言,分享设计心得,这里也是城市空间艺术季公共艺术作品《自由方块-方块花园》的所在地。这是【SUSAS学院】首次尝试在半室外空间举办,当天热烈的气氛吸引了大量来往行人驻足。


当天的大师讲坛请到了章明、刘宇扬、刘毓劼、单文慧、杨晓青做主题分享,由高目建筑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张佳晶担任主持。考虑到主题的丰富性,本次回顾将分上下两篇推送,相信大家在读完之后能更好地理解百年滨江相遇当代设计而诞生的公共空间对于这座城市的意义。




【SUSAS学院】大师讲坛第二场

遇见:百年滨江相遇当代设计 

设计师专场回顾 - 上篇



  主题分享回顾  



《向水而生》

章明


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总建筑师同济大学教授、建筑系副主任、博导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章明教授希望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大家对杨浦滨江有更深入、更细节地了解。

 

在参与杨浦滨江的建设时,章明教授团队提出的概念是“城市的未来,取决于现在我们看待过去的态度”。


“上海2035”中提出上海要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突出中央活动区的全球城市核心功能。黄浦江两岸滨水空间作为中央活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把封闭的生产岸线转变成为开放共享的生活岸线,这将对上海的城市空间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整个5.5公里的贯通概念设计从2016年就开始了,当时他们提出了一个核心理念——以工业传承为核打造生活化、生态性、智慧型的5.5公里连续不间断的工业博览带,这是当时的杨浦滨江的总体定位。四年过去了,可以看到所有的场景都是按照这样的理念贯彻与实施。


上海在大力提倡三道贯通,他们则坚持杨浦应当给自己加码,以工业遗存博览带为核心,漫步道、跑步道和骑行道的三道贯通活力带为基础,后工业原生景观带为特色,打造有杨浦滨江的公共空间的景观。在讲述这些内容的同时,章明教授展示了第一次进入杨浦滨江时的照片,也是在现场的考察中提出对包括防汛墙、闸门之类的场地记忆做保留。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锚固于场地”的更新模式。在设计过程中强调场所精神,强调既有环境的物质留存,要做有时间厚度的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景观。这个时间厚度从哪里来?正是从认识现有场所的价值中来。人当然是场所的主题,但更重要的是场所的诗意呈现,支撑这种理解的核心是有限介入与低冲击开发。因为滨江资源已经很好,如何对待它才是关键。



接着,章明教授以水管灯和水管栏杆为例讲述了光在杨浦滨江流淌的;以栈桥为例讲述了两家高桩码头的连接;以雨水湿地为例讲述了科技对绿化的影响;最后讲述了备受关注的网红建筑“绿之丘”诞生的故事,通过巧妙削减体量,设计团队将一座原本要拆除的工业建筑保留了下来,并且通过天桥和双螺旋楼梯达成了戏剧化的空间效果。



章明教授以“向史而新”作为总结,也代表了他的设计观和价值观,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景观基础设施》

刘宇扬


刘宇扬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刘宇扬建筑师代表由致正建筑工作室、刘宇扬建筑事务所、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共同组成的设计联盟团队,也是杨浦滨江西段的设计师团队做主题分享。他以两个学术的词“城市设计”和“景观基础设施”作为开场。

 

他认为城市设计就是在统一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设计联盟团队反映了不同的建筑师的风格,但是互相之间不断对话、不断协调,同时也呼应总体规划方案,是一个真正意义上通过合作与顶层设计的方式展开的系列项目。



第二个词是主题分享的标题“景观基础设施”,这个词中包含了多重含义,首先强调以生态作为新的范畴,让景观建筑学、土木工程学科、城市规划学科在此整合。其次强调以基础设施作为景观,通过经济上和环境上的可持续多用途基础设施,逆转城市蔓延的同时重塑自然资源。

 

在团队来到遍布工业遗存的场地中时,他们问自己“What to keep”,首先是保住场地都市丛林般的“野性(Keep It Wild)”,其次是保住场地在地性和生态性中的“生鲜”(Keep It Raw),第三是保住“自然”(Keep It Natural),最后是保住“慢活”(Keep It Slow)。整个前期策划定位上分为“水岸三段”、“城市四轴”和“杨树浦六厂(场地)”。一方面通过工业厂房尽可能地留下痕迹,另一方面利用景观的手法重新呈现这些厂区曾经严密的围墙。



在接下来的主题分享中,刘宇扬建筑师逐一介绍三家设计机构的作品。首先是刘宇扬建筑事务所的“共生构架”。辅机厂的北面道路切掉了建筑一半的结构,设计师把留下的另一半当成一个景观构筑物处理,于是起名共生构架。它的结构和生态水池构成了陆和水的关系,也代表了建筑跟景观共生,城市跟历史共生,很好地反映出整个项目的总体目标——杨浦滨江的共生。


接下来是致正建筑工作室设计的皂梦工厂。建筑师张斌将设计将水池之间的原始场地垫高到7米标高,作为登高眺望的观江平台。同时对建筑采取了楼层减量,加盖屋顶等改造措施,以满足新功能的使用要求。建筑下部通过钢管通道将不同的水池串联互通,形成一系列的明暗转换,高低错落,内外翻转的空间。地下空间的紧凑感与登高望江的开阔感形成强烈的对比。由此创造出地上与地下两条不同的浏览体验路径。功能主题与肥皂结合,通过参与互动的方式,回望历史与品牌,学习制皂工艺,将这组工业遗产转化为集新生活方式与浸入体验为核心的主题博物馆。

“边园”由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的柳亦春老师设计。这片场地原本是为运送生产煤气的原料而设的煤炭卸载码头。沿着长长的混凝土墙体,草籽落入覆盖着煤块和尘土的缝隙,长成参天大树,与墙体合而为一。边园以这坚实的墙体作为基座继续建造,将跨越防汛墙和码头缝隙、穿越荒野的树的坡道连桥、一个腾空的长廊、一处可以闲坐的亭,都附着在墙上。墙内落地的檐廊对着有荒废感的花园,墙外挑空的高廊看江,失去卸煤功能的空旷码头被打磨成光滑的旱冰场。

 

地面,墙体与介入的结构物一同形成新的整体,超越了单纯的景观,褪去了上海在工业时代的一处能量供给源的身份,仍然试着以一个微小的局部去描述今天的上海。也因新的整体与公共活动的产生,让黄浦江从工业运输航道回归了上海人的日常生活。




《空间编织,时光相遇》

刘毓劼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都境院副院长


刘毓劼副院长介绍说,毛麻仓库是整个杨浦滨江段的起点。设计团队大约在2016年6月接手建筑的改造,毛麻仓库是整个杨浦滨江贯通中的重要节点。在第一次踏勘项目基地的时候,其实有点失望,因为和杨浦发电厂这样的大体量工业建筑相比,毛麻仓库显得又小又衰败。但正是这个面宽只有54米的仓库见证了完整的上海工业发展,从最早由德商创办,经历了民族工业时期,一直到解放后辉煌的国营时期。而且这座厂有自己的工业精神,能够代表上海的工业精神。设计团队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走访上海城建档案馆,找到了毛麻仓库最早的设计图纸,发现是在1919年的11月份做的设计,到今天正好是一百年。可以说设计师们对这座建筑的历史做了细致的挖掘。



也正是因为毛麻仓库的百年历史,使得杨浦区政府非常重视这个改造,特别请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做了论证。设计团队希望把仓库沿江的一侧打开,既连通东西两岸,又连接从杨树浦路到杨浦滨江的线路,沿江立面打开的做法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论,最后在专家的支持下,形成了现有的设计的格局。改造以后的外立面变成了整个毛麻仓库的亮点,人和人的关系被拉得更近,建筑也变得能让人能够走进来,能坐下来欣赏江景。



为了配合这次改造,设计团队在20年代的毛麻仓库和70年代的厂房之间重新架设了一个钢楼梯和平台。由于这个设计,两幢建筑能够更好地联系到一起。仓库屋顶上的木质平台是最后一笔,在那里能观赏到对岸浦东的景象。“上海城市发展了很多年,如果说浦东的发展是一种高度上的体现,那么杨浦滨江是一种历史深度上的体现。”

 

“这是城市多维度的相互遇见”,刘毓劼副院长总结说,“我们也想通过像毛麻仓库这样看似‘不起眼’的工业厂房的改造,把上海的维度、历史研究得更加透彻。”



分享内容与配图根据分享嘉宾演讲材料整理



主办 

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


承办

那行文化


主展信息

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相遇


总策展人:北川富朗

规划建筑版块策展人:阮昕

空间艺术版块策展人:川添善行

总建筑师:章明

平面主视觉设计:韩家英

布展团队:风语筑

展览范围:包括主展馆以及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滨水公共空间

主展馆地址:上海市杨树浦路468号(包括船坞和毛麻仓库)

主展馆开放时间:2019年9月29日~12月17日;周二至周日:10:00~17:00;周一闭馆维护

主办单位: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

票价:免费(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官方微信预约取票、活动行平台预约取票、现场取票)


联系我们


    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

邮箱:susas2019@126.com

网址:http://www.susas.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