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AS访谈 | 周俭:艺术季在曹杨新村既有艺术性,又给居民非常实在的切身感受
编者按:周俭,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幸福曹杨重点样本社区主策展人,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社区生活圈总规划师。他小时候就在曹杨新村长大,从2019年开始介入曹杨新村街道的规划项目,让我们来听听周俭教授关于曹杨新村的注解。
SUSAS
周俭:艺术季在曹杨新村既有艺术性,又给居民非常实在的切身感受
S:SUSAS(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Z:周俭(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幸福曹杨重点样本社区主策展人,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社区生活圈总规划师)
S:请您和我们聊聊曹杨新村的一些历史情况。
Z:曹杨新村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建立的第一个解决工人居住问题的工人新村。当时第一批住入曹杨新村的都是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
曹杨新村的规划设计理念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有很多的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专家为曹杨新村打造了一个非常好的规划空间格局。曹杨新村以“邻里单位”的结构来规划,这跟我们今天讲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其实非常相似,但是出发点并不完全一样,当时关注的重点是生活的便利性。
除了“邻里单位”的思想外,规划还结合了当地的地理条件,把中国的山水城市、因地制宜的营城理念融合进来。我们今天看到它有一条非常自然的环浜,就是规划保留下来的自然河道,它成为了曹杨新村整体空间格局中非常重要的结构性空间,依河修路,形成如今非常好的城市空间形态—“弯、窄、密”的路网空间体系。“弯”就是顺河形成的道路,沿路行走,景观一直在变化,很丰富;也正是因为“弯、窄、密”的路网结构,曹杨新村几乎没有什么交通拥堵问题。
S:对于曹杨新村的规划,您们有什么目标吗?
Z:曹杨新村有非常独到的地方,是个非常好的研究课题。我们在规划中采用了扬长避短的策略,把它优点和特色传承下来。围绕这个想法,我们提出了三个规划目标:
第一,要传承经典。保留曹杨新村由“弯、窄、密”的路网体系构建的空间格局,强化曹杨新村独特的“世外桃源”般的环境风貌。
第二,要提升品质。曹杨新村起初是上海第一批有抽水马桶和管道煤气的居住区,从居住标准方面来看,是超过当时那些里弄甚至花园洋房的居住条件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当时的曹杨新村是一个“高标准”的居住区,在历史上有自己的地位。因此,我们的目标是应对现代的需求,对居住品质进行整体提升,再现曹杨新村的价值。
第三,从“五宜”方面增添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复合性功能。挖掘潜力空间,关注全龄友好,满足今天曹杨居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S:从过去的“邻里单位”到现在的 “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否代表着理念和改造上的一种升级?
Z:从我的理解,15分钟社区生活圈里面有2个主题词:“五宜”和“六共”。这已经远远超出传统规划所讲的服务半径范畴,超出了邻里单位的思想内涵,有更宽广的含义。
它的特点在哪里?第一就是一体化。不是说绿地就是绿化,住房就是住宅,道路就是交通,而是空间一体化的概念。“五宜”中的每一个点在空间和功能上都是共同有相互交叠关系的;
第二,“六共”其实是一个机制问题,本质的是怎样营造社区。因为社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对象,做任何一件事情会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不管做成套改造还是做街道整治,不是由专家、设计师来说怎么做,而是根据社区的需求,由社区居民、政府管理者、专家一起来决定,甚至一起来实施和管理。
S:能否从城市空间艺术如何进入社区生活这个角度和我们聊聊您的想法?
Z:今年空间艺术季这个题目确实比较难,不像以前的空间艺术季是在一个相对独立场地中。这次在社区做,而且主题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要体现对社区居民生活品质的改善,环境的改善。所以说,它应该是一个既有艺术性,同时又有非常实在的,对老百姓来讲有切身体验和获得感在里面。我们的思考是,不管是雕塑艺术,还是公共艺术、环境艺术,怎么样能够跟曹杨新村的“在地性”融合,包括与居民需求、空间特色、文化风貌、景观环境的融合,在地的空间和在地的居民融合在一起,讲在地的故事。
首先是寻找有故事、有记忆的地方。比如参考当年《解放日报》报道过的一对全国劳模夫妻推着自行车在红桥上的照片和故事,在照片的原位置做了一个桥头雕塑—“红桥故事”,这就是比较突出的在地性;
第二是居民互动。我们希望公共艺术装置能够跟社区互动、跟居民互动,比如light action的装置,互动性就很好;
第三是希望赋予曹杨新的地方特点。让这些内容能够成为我们曹杨新村的新地标,百禧公园就是一个融社会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典型。
▲从沙田月台顶部廊桥眺望学校操场 摄影:朱润资
S:作为曹杨人同时也是曹杨新村的规划师,您对于这块地区有什么期待和愿景?
Z:曹杨新村其实就是我的父母单位职工的住宅区,是一个单位社区,我父母的同事、朋友,包括所有的小孩互相之间都是玩伴。当时没有围墙,整个空间非常开放,没有障碍,里面所有的路都是通的,所有的空地包括里面的小路都是我们玩耍的场所。今天的小区失去了这么一种空间条件,并不是说小孩子不愿意,或者家长们不愿意让他们的小孩到户外交流或玩耍,问题是我们失去了这么一种空间条件。
我非常希望今后的曹杨新村,一个个封闭的“园”能够打通,住在曹杨新村的居民都有一个小小的小区门禁卡,每个“园”的门禁都可以进出,可以这样一路开放、走通,恢复曹杨新村原来开放的空间网络,构成良好的慢行系统。
从社会服务来讲,我也希望曹杨新村的公共服务能够和全市同步。当年曹杨影剧院可谓是全市“一线院线”,最新上映的影片都是第一时间在曹杨影剧院上映。今后曹杨新村的公共服务设施要按照全市一流的标准去打造。
还有,曹杨新村的环浜真的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我很希望环浜能够更加开放,现在的环浜应该是说1/2已经全部开放了,但剩余的半个环希望也能够开放出来。同时环浜上面一共有9座桥,希望能作为曹杨新村的文化地标来打造,有意境,有内涵,有故事。
SUSAS专家访谈
多位规划、建筑和艺术领域的专家,将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方面解读“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从国际趋势、社会效益的角度如何看待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的意义?在推进生活圈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重点关注的工作机制、工作方法与参与主体?如何通过艺术点亮社区空间,为生活圈赋能?艺术与社区又可以进行怎样的有机结合?这些市民重点关注的问题都将在论坛上得到解答。
资料编辑: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那行文化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SUSAS
喜欢这篇,就赶紧点赞、在看、转发 三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