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家手笔)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2017-07-28 何星亮 冰城微学习

  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兴旺发达,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史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其中共有五次民族大迁徙、大互动、大融合。第一次是从传说中的炎黄时代至夏商周时期。炎帝和黄帝两大部落与周边族群在互动和冲突中不断发展壮大,形成炎黄部落集团。夏朝建立后,在此基础上形成华夏族。第二次是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华夏族与北狄、西戎、东夷、南蛮、羌、百越等族群不断互动交融。由于华夏族文明水平较高,众多族群融入华夏族中。在秦汉时期,华夏族演化为汉民族。第三次是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融合,南方少数民族与南迁的中原汉族融合,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民族大融合。第四次是五代十国至辽宋金元时期。北方的契丹、女真、党项等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与当地汉族融为一体;中原的部分汉族因战乱再次南迁,壮大了南方的汉族群体。第五次是明清时期。明朝建立后,留在中原的少数民族大多改用汉姓,促进了新的融合;也有一些西北少数民族迁入汉族地区并与汉族融合。清朝建立后,打破了满汉之间的地域界线,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由此可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每一次融合之后,无论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都展现出新的面貌和新的姿态。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我国自秦朝以后,大一统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基调。比较来看,欧洲的面积与我国相当,但自古罗马帝国以后就逐步分裂为众多国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而欧洲并没有形成这样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不断整合,由多元到一体、由交往交流到交融、由松散到紧密,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在这一过程中,由中原人构建、各民族参与发展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在中原地区形成的科技文化和制度文化,成为周边各民族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今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需要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其中,民族交往是基础。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过程,也是民族关系协调的过程。通过增进交往,各民族之间能够相互理解、彼此尊重。民族交流是实质。各民族在生产、生活、宗教和艺术等方面加强交流,才能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不断缩小彼此间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差距,才能实现共同发展繁荣。民族交融是核心。它不是强制融合,更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包容多样性、增强共同性。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28日 07 版)

推荐阅读



唱响新时代的强军战歌 ——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之际


中央政治局会议透析当前经济形势——“两个变化”传递经济新信号


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以钉钉子精神攻坚克难扎实推进 确保完成全年经济工作目标任务


人民的获得感 ——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解说词(第十集)


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路径


谈谈文化的内涵与文化强国目标


人民军队从井冈山走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