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认识一棵树22:古之银杏(《本草纲目》篇) | 西堂草木

九章 十三声
2024-09-04
《本草纲目》“银杏”相关篇章

版本选用:中华古籍资源库,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张鼎思刻本影印本,点击文末“阅读原本”,可跳转在线阅读。

另:以下自“果部”至“《普济方》”为《本草纲目》原文,两端各缩进1个字符的灰色字段为读时感惑。

《本草纲目·果部山果类附图·银杏》
(图中树木,分枝方式、叶形、叶脉和“果实”的排列方式,和现今所银杏差别有点大

果部第三十卷 果之二   山果类三十四种

《本草纲目》中,果部共列出一百二十七种,分为五果、山果、夷果、味果、蓏果、水果六类。银杏被划至山果之中,与樱桃、胡桃并列。

银杏  《日用》

此处“《日用》”是元代吴瑞撰写的《日用本草》,有日本龙谷大学传回国内的明嘉靖四年刊本行于世。李时珍在此处如此标记,即是在他看来,银杏为吴瑞首次在本草书中单独立条的食物,当时记载条目名称当为“白果”。

(释名)白果,《日用鸭脚子。(时珍曰)原生江南,叶似鸭掌,因名鸭脚。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梅尧臣诗,“鸭脚类绿李,其名因叶高”,欧阳修诗,“绛囊初入贡,银杏贵中州”,是矣。

(集解)(时珍曰)银杏生江南,以宣城者为胜。树高二三丈。叶薄纵理,俨如鸭掌形,有刻缺,面绿背淡。二月开花成簇,青白色,二更开花,随即卸落,人罕见之。一枝结子百十,状如楝子,经霜乃熟烂。去肉取核为果,其核两头尖,三棱为雄,二棱为雌。其仁嫩时绿色,久则黄。须雌雄同种,其树相望,乃结实;或雌树临水亦可;或凿一孔,内雄木一块,泥之,亦结。阴阳相感之妙如此。其树耐久,肌理白腻。术家取刻符印,云能召使也。《文选·吴都赋》注:平仲果,其实如银。未知即此果否。

此处的“状如楝子”到《广群芳谱》就被改为了“状如小杏”。另外,后来者援引《文选·吴都赋》注释之言,称“平仲”为银杏别名。但《本草纲目》这里并未完全确定,只说不知是不是。不知他们又从哪处找了依据。

核仁(气味)甘苦平涩,无毒。(时珍曰)熟食小苦微甘,性温,有小毒,多食令人胪胀。(瑞曰)多食壅气动风,小儿食多,昏霍发惊引疳。同鳗鲡鱼食,患软风。(主治)生食引疳解酒,熟食益人。李廷飞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嚼浆,涂鼻面手足,去皶皰、䵟𪒟、皴皱,及疥癣、疳䘌、阴虱。时珍。

“甘苦平涩”“性温”为中医四性五味之说,性分寒热温凉(平),味有酸苦甘辛咸。

“瑞曰”当指《日用本草》作者吴瑞。李廷飞”为后文所提《三元延寿书》作者。

胪胀,即腹胀。《广韵》:“腹前曰胪。”
疳,《正字通》:“小儿食甘物,多生疳病。疳有五,心肝肺脾肾也。”
皶(zhā),古同“齇”,鼻上的红斑。《玉篇·鼻部》:“齇,鼻上皰。
皰(pào),《说文》:“面生气也。”徐注:面疮也。《博雅》:“病也。”《正字通》:“凡手足臂肘暴起如水泡者谓之皰。”《淮南子·说林训》:“溃小皰而发痤疽。”
䵟(gǎn),《玉篇》:“黑也。”《广韵》:“与皯同。面黑。”《集韵》:“面黑气。”
𪒟(zèng),《集韵·隥韵》:“𪒟,皯𪒟,面黑气。”《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下·面》:“䵟𪒟是风邪客于皮肤,痰饮渍于腑脏,即雀卵斑,女人名粉滓斑。”
䘌(nì),《集韵》:“并尼質切,音匿。小虫。”《博雅》:“䘌,䘅虻也。”《类篇》:“一曰虫食病。”

一组难认的字

(发明)(时珍曰)银杏,宋初始著名,而修本草者不收。近时方药亦时用之。其气薄味浓,性涩而收,色白属金。故能入肺经,益肺气,定喘嗽,缩小便。生捣能浣油腻,则其去痰浊之功,可类推矣。其花夜开,人不得见,盖阴毒之物,故又能杀虫消毒。然食多则收令太过,令人气壅胪胀昏顿。故《物类相感志》言:银杏能醉人。而《三元延寿书》言:白果食满千个者死。又云:昔有饥者,同以白果代饭食饱,次日皆死也。

“生捣能浣油腻,则其去痰浊之功,可类推矣。”“其花夜开,人不得见,盖阴毒之物,故又能杀虫消毒。”这两处逻辑,有点牵强了。

(附方)
新十七。寒嗽痰喘。白果七个,煨熟,以熟艾作七丸,每果入艾一丸,纸包再煨香,去艾吃。《秘韫》方。哮喘痰嗽。鸭掌散,用银杏五个,麻黄二钱半,甘草(炙)二钱。水一钟半,煎八分,卧时服。又金陵一铺治哮喘,白果定喘汤,服之无不效者,其人以此起家,其方用白果二十一个,炒黄,麻黄三钱,苏子二钱,款冬花、法制半夏、桑白皮(蜜炙)各二钱,杏仁去皮尖,黄芩微炒,各一钱半,甘草一钱,水三钟,煎二种,随时分作二服,不用姜。并摄生方咳嗽失声。白果仁四两,白茯苓、桑白皮二两,乌豆半升,沙蜜半斤,煮熟日干为末,以乳汁半碗拌湿,九蒸九晒,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神效。余居士方。小便频数。白果十四枚,七生七煨,食之,取效,止。小便白浊。生白果仁十枚,擂水饮,日一服,取效,止。赤白带下。下元虚惫,白果、莲肉、江米各五钱,胡椒一钱半。为末。用乌骨鸡一只,去肠盛药,瓦器煮烂,空心食之。《集简方》。肠风下血。银杏煨熟,出火气,食之,米饮下。肠风脏毒。银杏四十九枚,去壳生研,入百药煎末,和丸弹子大。每服二三丸,空心细嚼,米饮送下。戴原礼《证治要诀》。牙齿虫䘌。生银杏,每食后嚼一二个,良。《永类钤方》。手足皴裂。生白果嚼烂,夜夜涂之。鼻面酒皶。银杏、酒酻糟,同嚼烂,夜涂旦洗。《医林集要》。头面癣疮。生白果仁切断,频擦取效。邵氏经验方。下部疳疮。生白果杵,涂之。赵原阳。阴虱作痒。阴毛际肉中生虫如虱,或红或白,痒不可忍者。白果仁,嚼细,频擦之,取效。刘长春方。狗咬成疮。白果仁,嚼细涂之。乳痈溃烂。银杏半斤,以四两研酒服之,以四两研敷之。《救急易方》。水疔暗疔。水疔色黄,麻木不痛;暗疔疮凸色红,使人昏狂。并先刺四畔,后用银杏去壳捣𨠭之。《普济方》。

擂水饮,此处之“擂”,读作léi,有“研磨,钵(研东西的钵)打敲、击打”之意。湖南名菜“擂椒皮蛋”的“擂”也是这个意思。
疔(dīng),中医病证名。一种毒疮。生于头面及四肢末端,形小根深,状如钉,故名。
𨠭(yǎn),覆盖。

《秘韫》,可能为《乾坤生意秘韫》,明代朱权编,于海芳校。本书主要载录风、寒、湿、痹等三十三类病症二百一十个经验方,及十一个针灸方和十一个膏药方。
《集简方》,即《濒湖集简方》,李时珍著。集简方,即民间所传简便效验之方,药味少、易得而又效佳,李时珍将这简便廉验之方集结成书。
《证治要诀》,又称《证治要诀类方》,明代戴元(原?)礼撰写,约刊于1443年。
《永类钤方》,元代著作。初由李仲南集成,后经好友孙允贤补订。原名《锡类钤方》,后改名《永类钤方》,于元至顺二年(1331)刊行于世,“钤”字本意是盖章、盖印。“钤方”,指已经刊印成籍的医药处方。
《医林集要》,又称《医林类证集要》,王玺撰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刊于正德十年(1515年)。
《救急易方》,明代赵季敷辑著。
《普济方》,明代朱橚(周定王)、滕硕、刘醇等编,刊于1406年。系明初编修的一部大型医学方书,载方达61739首。

关于《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为明代李时珍(1518-1593)著作,写作时间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至万历六年(1578),著成时李时珍已经61岁。

#释名

本草,是中药的统称,也用来指记载中药的书籍。以草代药,当来自《说文解字》中,“药,治病草也”。纲目为事物之大纲与细目。“纲” 的原意指渔网上提网的总绳,“目” 是渔网上的网眼,抓住了总绳,就能控制好网眼。后来古人把纲目的概念用到书籍撰写上,形成了 “纲目体”,是中国志书编纂的一种方式。具体结构是先设总纲,或称大类,各纲之下再设细目,目以纲举,以纲统目,目下再设子目。所谓“本草纲目”,字面意思即是以纲目体例撰写的药物书籍。

#简介

《本草纲目》共52卷,约190万字,撷取历代40多种本草古籍,援引书目达360余家,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

全书分序例、百病主治药、各论三部分。序例(卷一二)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卷一“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另又附列引用医书277种,经史百家书籍440种,共计717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卷三四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卷五至五十二为各论,收药1892种,附图1109种。

各论部分“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类从,目随纲举。”整体以部为“纲”,以类为“目”,计分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各部按“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排列。部之下为60类,各类中常将许多同科属生物排列在一起。各药“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即一药名下列多个项目(即“事”)。其中“释名”列举别名,解释命名意义;“集解”,介绍药物出产、形态、采收等;“辨疑”(或“正误”),类集诸家之说,辨析纠正药物疑误;“修治”,述炮炙方法;“气味”阐述药物性味及有毒无毒;“主治”包括功效;“发明”侧重阐述药性理论、用药要点及李氏学术见解;“附方”,以病为题,附列相关方剂。

#版本

万历六年,《本草纲目》书稿完成之后,并未能立刻刻印。万历十八年,李时珍请到当时文坛领袖王世贞作序,并有金陵出版商、刻书家胡承龙出资支持,准备刻版印刷第一版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开刻后不久,李时珍沉疴不起,于1593年去世。1596年,《本草纲目》首刻版终于在金陵问世,世称“金陵本”。据记载,药图为其长子李建中辑,次子李建元亲手绘成附图,建中与建元帮助校正,三子建方与四子建木进行重订,其孙树宗、树勋、树声等进行分次类编,树本帮助誊写协助而成。

后世《本草纲目》版本有“一祖三系”之分。一祖即金陵本,它依据最初李时珍携往太仓给王世贞看的原稿本,最能体现李时珍的原意。三系即在《本草纲目》初刊本的基础上陆续衍化出“江西本”、“钱本”和“张本”三类版本系统。江西本系统,主要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夏良心、张鼎思刻本等;钱本系统,主要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钱蔚起杭州六有堂刻本,并改绘药图,以及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吴毓昌太和堂本,乾隆间《四库全书》本即据此本抄录;张本系统,主要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张绍棠南京味古斋刻本,文字参校江西本、钱本,药图改绘后增加十余幅,并附《本草纲目拾遗》。

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本即据张本影印,晚近通行本为197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衡如校点本,1993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金陵本影印本。

END

弃捐勿复道

努力加餐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十三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