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认识一棵树25:古之银杏(《古今图书集成》篇) | 西堂草木

九章 十三声
2024-09-04





注:补上周(2022年6月27日-2022年7月3日)记录,农历时间为五月二十九至六月初五。

关于《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全称《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原名《文献汇编》或称《古今图书汇编》。全书10000卷,目录40卷。清康熙年间陈梦雷等原辑,雍正年间蒋廷锡等奉敕校勘重编。

此书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部以铜活字刷印的古代类书。全书力图囊括天地间所有事物,把天地间一切事物分为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和经济6个汇编。汇编之下设32典,每个典下又分部,共6109部。每个部中又分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以及外编等9事,分别辑录各方面各层次的资料。所录多将原书整部完篇全段抄入,并注明出处。

是书其一,内容基本包容了清雍正朝以前我国古时所形成和所积累的各个门类知识。其二,全书共收版刻插图2000余幅,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器物用具、楼台亭阁等皆有图形其状;名山大川、省府县志皆有图冠其首。(摘自故宫博物院相关描述,  https://www.dpm.org.cn/ancient/hall/142216.html)

《本草纲目》《群芳谱》《广群芳谱》《古今图书集成》四者区别

按成书时间来说,《本草纲目》写作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至万历六年(1578),1596年首刻问世。《群芳谱》大概成书于明天启年间,天启为明熹宗朱由检年号,1621年至1627年。《广群芳谱》为清朝汪灏等人受命增删改编,康熙四十七年(1708)成书,得康熙赐名,乾隆时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子部谱录类”,其存世版本有武英殿原刊本、《四库全书》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排印本(认识一棵树20:古之银杏(《广群芳谱》篇) | 西堂草木,)。《古今图书集成》虽同样开始于康熙年间,四十五年(1706)缮成清本,呈帝过目,但未及刊行即遇帝崩。雍正继位后,另命蒋廷锡重新编校,雍正四年用铜活字排印,六年(1728)成书。

据此可以大概推测四书彼此之间的影响渊源,《群芳谱》著作时,有参考《本草纲目》无疑。《古今图书集成》初成在《广群芳谱》之前,但后来又经编校,最终刊行在《广群芳谱》之后。所以,终版的《古今图书集成》与《广群芳谱》之间是否有互相参考,不太确定。

但是有说法提出,后成书的《四库全书》受清文字狱影响,大量书籍被列为禁书,遭到销毁删改,因此收书不全,错漏甚多,而成书时间较早的《古今图书集成》则收录了《四库全书》不收或未曾收录的典籍,还包括康熙晚年所出的律令、方志等。(下文整理《古今图书集成》中“银杏”相关篇章时,尝试以蓝色标注出《广群芳谱》未收录部分文字。)

一个小联动:《四库全书》编纂之始,要从全国征集图书。为了表彰进书者,朝廷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励办法,比如凡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


《古今图书集成》“银杏”相关篇章

版本选用:中华古籍资源库,雍正版内府铜活字本,“银杏部”位于本书“博物汇编草木典第二百八十六卷”,在此影印版中,银杏部目录在第3707册第53页,正文自同册第70页始。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查看。

另:以下自“银杏部汇考”至“《元史·舆服志》:笏,制以牙,上圆下方。或以银杏木为之。”为《古今图书集成》原文,括号内灰色字段为读时感惑。

银杏部汇考

释名

银杏《日用》                      白果《日用》

鸭脚子《纲目》


银杏图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银杏图


郭橐驼《种树书》    

  种银杏

银杏树有雌雄。雄者有三棱,雌者有二棱。合二者种之,或在池边,能结子而茂。盖临池照影,亦生也。


(此《种树书》,不同于诗词用典时提及的“种树书”。彼“种树书”为“农书”统称,并不具体指称。此书有明确指代,为明代俞宗本托名郭橐驼所作,“郭橐驼”取自唐代柳宗元文章《种树郭橐驼传》,至于“俞宗本”是否为本名,亦不可知。具体考据可参考《话说<种树书>》, https://www.sohu.com/a/124519628_500712)


彭乘《墨客挥犀》     

  银杏

银杏,叶如鸭脚。独窠者不实,偶生及丛生者乃实。


王世懋《果疏》    

  银杏

银杏树,有大合抱而不实。人言树有雌雄,闻亦有法,治之则生。树长大,秋冬叶纯黄,閒枫林中,相错如绣。移植圃中冈上,即不实,可也。


(王世懋,明朝人,为王世贞之弟,王世贞即前文为李时珍《本草纲目》作序,助其得以出版之人。此段在《广群芳谱》中亦有摘录,作者一致,出处为《学圃馀疏》。)


徐光启《农政全书》    


  银杏考


银杏一名白果,一名鸭脚子。银杏以白得名,鸭脚取其叶之似。其木多历岁年,其大或至连抱,可作栋梁。《便民图纂》曰:春初种于肥地,候长成小树,来春和土移栽,以生子树,枝接之,则实茂。

《农桑通诀》曰:春分前后移栽,先掘深坑,水搅成稀泥,然后下栽子。掘取时连土封,用草要或麻绳缠束,则不致碎破。土封其子,至秋而熟。初收时,小儿不宜食,食则昏霍,惟炮煮作粿食为美。以浣油甚良,颗如绿李,积而腐之,惟取其核,即银杏也。

采摘熟时,以竹篾箍树本,击篾,则银杏自落。


《本草纲目》    


  银杏释名


李时珍曰:原生江南,叶似鸭掌,因名鸭脚。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梅尧臣诗:鸭脚类绿李,其名因叶高。欧阳修诗:绛囊初入贡,银杏贵中州。是矣。

集解


李时珍曰:银杏生江南,以宣城者为胜。树高二三丈,叶薄纵理,俨如鸭掌形,有刻缺,面绿背淡。二月开花成簇,青白色。三更开花,随即卸落,人罕见之。一枝结子百十状,如楝子,经霜乃熟烂。去肉取核为果,其核两头尖,三棱为雄,二棱为雌。其仁嫩时绿色,久则黄。须雌雄同种,其树相望,乃结实。或雌树临水,亦可。或凿一孔,内雄木一块,泥之,亦结,阴阳相感之妙如此。其树耐久,肌理白腻,术家取刻符印,云能召使也。文选《吴都赋》注:平仲果,其实如银,未知即此果否。

核仁气味


甘苦平涩无毒。

李时珍曰:熟食小苦微甘。性温,有小毒,多食令人胪胀。

吴瑞曰:多食壅气动风,小儿食多,昏霍、发惊、引疳。同鳗鲡鱼食,患软风。

核仁主治


李廷飞曰:生食,引疳、解酒,熟食益人。

李时珍曰: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嚼浆,涂鼻面手足,去皶皰、䵟𪒟、皴皱,及疥癣、疳䘌、阴虱。

发明


李时珍曰:银杏,宋初始著名,而修《本草》者不收。近时方药亦时用之。其气薄,味厚,性涩,而收色白,属金。故能入肺经,益肺气,定喘嗽,缩小便。生捣,能浣油腻,则其去秽浊之功,可类推矣。其花夜开,人不得见。盖阴毒之物,故又能杀虫消毒。然食多则收敛太过,令人气壅,胪胀,昏顿。故《物类相感志》言:银杏能醉人。而《三元延寿书》言:白果食满千个者,死。又云:昔有饥者,同以白果代饭,食饱,次日皆死也。

附方


寒嗽痰喘,白果七个,煨熟,以熟艾作七丸,每果入艾一丸,纸包,再煨香,去艾吃。《秘韫方》

哮喘痰嗽鸭掌散,用银杏五个,麻黄二钱半,甘草(炙)二钱,水一钟半,煎八分,卧时服。又,金陵一铺治哮喘,白果定喘汤,服之无不效者。其人以此起家,其方用白果二十一个,炒黄,麻黄三钱,苏子二钱,款冬花、法制、半夏、桑白皮、蜜炙各二钱,杏仁(去皮尖)、黄芩(微炒)各一钱半,甘草一钱,水三钟,煎二钟,随时分作二服,不用姜。并摄生方

欬嗽失声,白果仁四两,白茯苓、桑白皮二两,乌豆半升,沙蜜半斤,煮熟日干为末,以乳汁半碗拌湿,九蒸九晒,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神效。余居士方

小便频数,白果十四枚,七生七煨,食之,取效止。

小便白浊,生白果仁十枚,擂水饮,日一服,取效止。

赤白带下,下元虚惫,白果、莲肉、江米各五钱,胡椒一钱半,为末。用乌骨鸡一只,去肠盛药,瓦器煮烂,空心食之。《集简方》

肠风下血,银杏煨熟,出火气,食之,米饮下。

肠风脏毒,银杏四十九枚,去壳生研,入百药,煎末和丸,弹子大。每服二三丸,空心细嚼,米饮送下。戴原礼《證治要诀》

牙齿虫䘌,生银杏,每食后嚼一二个,良。《永类钤方》

手足皴裂,生白果,嚼烂,夜夜涂之。

鼻面酒皶,银杏、酒酵糟,同嚼烂,夜涂旦洗。《医林集要》

头面癣疮,生白果仁,切断,频擦取效。《邵氏经验方》

下部疳疮,生白果,杵,涂之。赵原阳方

阴虱作痒,阴毛际肉中生虫如虱,或红或白,痒不可忍者。白果仁嚼细,频擦之,取效。刘长春方

狗咬成疮,白果仁嚼细,涂之。

乳痈溃烂,银杏半斤,以四两研酒服之,以四两研傅之。救急易方

水疔暗疔,水疔色黄,麻木不痛,暗疔疮凸色红,使人昏狂。并先刺四畔,后用银杏去壳浸油中,年久者,捣盦之。普济方

(此处虽《广群芳谱》未全文摘录,有取其旨要。)

银杏部艺文

《永叔遗李太傅家新生鸭脚子》    宋 梅尧臣

北人见鸭脚,南人见胡桃。识内不识外,疑若橡栗韬。鸭脚类绿李,其名因叶高。吾乡宣城郡,每以此为劳。种树三十年,结子防山猱。剥核手无肤,特置宫省曹。今喜生都下,荐酒压葡萄。初闻帝苑夸,又复主第褒。累累谁采缀,玉碗上金鳌。金鳌文章宗,分赠我已叨。岂无异乡感,感此微物遭。一世走尘土,鬓颠得霜毛。


《鸭脚子》    前人

魏帝迷远图,于吴求斗鸭。乃为吴人料,重玩志已惬。江南有嘉树,修耸入天插。叶如栏边迹,子剥杏中甲。持之奉汉宫,百果不相压。非甘复非酸,淡苦众所狎。千里竞赍贡,何异贵争啑。


《依韵酬永叔谢予银杏》    前人

去年我何有,鸭脚远赠人。人将比鹅毛,贵多不贵珍。虽少未为贵,亦以知我贫。至交不变旧,佳果幸及新。穷坑我易满,分饷犹奉亲。计料失广大,琐屑且沈沦。何用报珠玉,千里来殷勤。


《鸭脚子》     前人

高林似吴鸭,满树蹼铺铺。结子繁黄李,炮仁莹翠珠。神农本草阙,夏禹贡书无。遂压葡萄贵,秋来遍上都。


《和圣俞李侯家鸭脚子》    欧阳修

鸭脚生江南,名实未相浮。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致远有馀力,好奇自贤侯。因令江上根,结实夷门陬。始摘才三四,金奁献凝旒。公卿不及识,天子百金酬。岁久子渐多,累累枝上稠。主人名好客,赠我比珠投。博望昔所徙,葡萄安石榴。想其初来时,厥价与此侔。今已遍中国,篱根及墙头。物性久虽在,人情逐时流。谁当记其始,后世知来由。是亦史官法,岂徒续君讴。


《梅圣俞寄银杏》    前人

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予问得之谁,诗老远且贫。霜野摘林实,京师寄时新。封包虽甚微,采掇皆躬亲。物贱以人贵,人贤弃而沦。开缄重嗟惜,诗以报殷勤。


《银杏》    杨万里

深灰浅火略相遭,小苦微甘韵最高。未必鸡头如鸭脚,不妨银杏伴金桃。


《谢济之送银杏》    明 吴宽

错落朱提数百枚,洞庭秋色满盘堆。霜馀乱摘连柑子,雪里同煨有芋魁。不用盛囊书后写,料非钻核意无猜。却愁佳惠终难继,乞与山中几树栽。


银杏部选句

元 王祯《农书》:绛囊贡御,玉碗荐酒。其初名价,岂减于葡萄、安石榴哉。


宋 梅尧臣诗:百岁蟠根地,双阴净梵居。凌云枝已密,似蹼叶非疏。


张商英诗:鸭脚半熟色犹青,纱囊驰寄江陵城。城中朱门翰林宅,清风六月吹帘旌。玉纤雪腕白相照,烂银壳破玻璃明。


张舜民诗:何人栽银杏,青条数尺閒。


晁补之诗:宣城此物常充贡。


明 刘基诗:银杏子成边雁到,木樨花发野莺飞。


银杏部纪事

《卢氏杂记》:唐郑光宴饮,把酒曰:某改令,身上取果子名,云膍脐。薛保逊还令云脚杏,满座大笑。


《诗话总龟》:京师旧无鸭脚。驸马都尉李文和自南方来,移植于私第,因而著子,自后稍稍蕃多,不复以南方为贵。


《宣和画谱》:内臣乐士宣,字德臣,祥符人。画花鸟尤得生意。今御府所藏《银杏白头翁图》一。


《春渚纪闻》:元丰间,禁中有果名鸭脚子者四,大树,皆合抱。其三在翠芳亭之北,岁收实至数斛,而托地阴翳,无可临玩之所。其一在太清楼之东,得地显旷,可以就赏,而未尝著一实。裕陵尝指而加叹以谓:事有不能适人意者,如此。戒圃者善视之。而已明年,一遂花而得实数斛,裕陵大悦,命宴太清以赏之,仍分颁侍从。


《昆山县志》:龚猗,汴人,殿中侍御史,扈从高宗南渡,道经昆山贞义里,折银杏一株,插地祝曰:若此枝得活,吾于是居。其枝长茂,后成大树,繁枝樛屈,臃肿如瘿如乳者,凡七十馀颗,相传为其子孙嗣世之数。


《涌幢小品》:浦城县村中有白果一树,世传以为仙人掷树枝于上,其枝垂生。每年果熟时,不生于枝节,惟于树身,肿成大块,破之可得二三斗,多至石馀。实视凡果差小,味则同。


《京口记》:胜果寺禅堂前,银杏一株,巨甚。僧云宋植也。


《半塘小志》:银杏树在天王殿前,可泉上人房之侧。本大五抱,藤绕修条,鳞次鬣张,俨如龙甲,而体无枯瘁。当夏有秾阴,可庇十乘余,题曰:龙树。友人太仓王伯翊,读书寺中,爱其婆娑,芟除芜秽而置栏楯焉。


《泰山记》:五庙前银杏,大者围三仞,火空其中,独一面不枯,其上枝叶蔽芾,如新植。


银杏部杂录

《墨庄漫录》:禁中旧有鸭脚子四,本俗谓之银杏,大皆合抱。其三在翠芳亭之北,岁收实至数斛,而所托阴隘,无可临赏之所。其一在太清楼之东,得地显敞,可以就赏,而未尝著花也。裕陵尝临观而兴叹,以为事有不能适人意者如此。越明年,一枝遂花,而结实十馀斛,莹大可爱。裕陵大悦,命宴太清楼赏之,分赏禁从有差。迨次年,则不复花矣。中官带御器械石璘者,老于禁掖供奉,常为何正臣去非言之。正臣尝记是事,且谓:凡草木之华实,盖有常性。人主者为起一念,乃能感格穹壤,使阴阳造化之功,为之巧顺曲从,以适其一时之所欲。岂为天子者,凡一言动致穹高之鉴听若影响之速耶?由是观之,为人上者,使有宋景公之言,时发于诚心,则召应岂俟终日哉!正臣所论如此,邦基尝于正臣之子薳子楚见其手书,因复记之。


(《墨庄漫录》,南宋张邦基撰,十卷。邦基字子贤,高邮人,生活于宣和至绍兴年间。书前有自序,称其性喜藏书,常榜其寓所名为“墨庄”,因而取作书名。内容多记杂事、士大夫轶闻,或评述诗文。《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杂家类。


“何正臣去非”应当是两人名。何正臣,字君表,自幼聪颖,誉为神童。嘉佑年间,正臣返乡,仁宗曾赋诗《赐神童何正臣还乡歌》。何去非,字正通,学识渊博,长于论兵,曾参与校定《武经七书》。


所谓“宋景公之言”,用典。《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荧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景公忧之。司星子韦曰:可移于相。景公曰:相,吾之股肱。曰:可移于民。景公曰:君者待民。曰:可移于岁。景公曰:岁饥民困,吾谁为君!子韦曰:天高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荧惑宜有动。于是候之,果徙三度。)


《物类相感志》:用芦菔梗同煮银杏,不苦。


(芦菔,即萝卜。《说文解字·舟部》:服,芦菔,似芜菁,实如小尗者。清段玉裁注:今之萝卜也。


《元史·舆服志》:笏,制以牙,上圆下方。或以银杏木为之。


END

弃捐勿复道

努力加餐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十三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