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焦建利 | 数字时代课堂:特征与趋势

焦建利 新课程评论 2020-09-01

课堂,是自班级授课制以来,始终占据学校教育中心位置的一个场所。课堂变革始终是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重点和难点。教育变革的核心在学校,学校改革的核心在课堂。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开展的课堂研究长盛不衰,涌现出了大量的成果,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研究证据,对教育学理论的发展和各级各类学校课堂教学实践产生了或正在产生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康德之后的200多年,尽管世界各地学校教育实验和改革波澜壮阔,课堂教学却始终未发生根本变革,甚至可以说,课堂几乎变成了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最难触及的堡垒。“有趣的是,越是远离学校教学的教育改革,就越可能成为国家的政策,但也就越不大可能对学校情境中的教与学产生根本影响。”


在过去的100年间,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并不断地被引入学校、进入课堂,变成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尤其是在最近几十年,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纷纷积极引进新技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人们对教育科技在课堂教学中的影响更是充满期待。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究竟有什么不同?数字时代课堂教学,尤其是好的课堂教学会呈现出哪些特征?展望未来,数字时代课堂教学会呈现出哪些鲜明的走向和趋势?这就是本文试图尝试回答的问题。



一、课堂:师生在多元时空中的共同创造


其实,课堂、课程、教学是三个高度相关,本质上却又不相同的概念。区别课堂、课程和教学是必要且重要的事情。单纯从学理上来讲,也许我们可以把教学看作是一个过程,一系列旨在学生身上引致、引发和产生特定学习结果的事件或活动。而课程是由经验或引发这些经验的活动所构成的。更加通俗和易于为公众所理解的课程,则可以说是校所教授的,或意图安排被学习的。因此,对课程更简单的理解是要学习什么。


在课堂、课程和教学这三个概念中,相对而言,课堂其实是一个略显非学术的概念。在提及课堂的时候,人们脑海里大体上会出现几个不同的东西:


第一,课程和教学发生的地方。也就是说,把课堂看作是一种物理空间,也就是教室,英文classroom的最本源意义与最常见理解就是教室。


第二,在教室中课程被组织和实施。在这个意义上看,课堂就是课堂教学,也就是在教室中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在东京大学柴田义松教授看来,“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是由‘三重场’构成:最内层的场是课堂——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教材、教具)三要素组成的教学实践场;其外层是接受来自教学团队(同辈、前辈、管理职员)影响的学校职场;再外层是家庭、社区、社会。上述三层各自拥有固有的特征与功能,而且彼此交互影响”。不过,从更狭义的立场来看,人们所说的课堂,似乎更像是柴田义松教授三重场中的最内层。


钟启泉在《课堂转型》中说,“课堂不是墓地,不是牧师面对一片寂静无声的墓碑做祷告的世界。课堂也不是懂的人向不懂的人告知现成的‘知识’的世界,而是相互倾听、共同求索未知问题的探究的世界。” “课堂绝不是单向传递的场所,它是一种沟通的组织,是师生之间借助交互作用,相互传递、彼此交流,从而获得创见、变革自我的一种沟通。


在本文中,课堂概念采取了更大众的理解,即,课堂就是课堂教学,也就是在技术丰富的学习空间(包括作为物理空间的教室和作为在线学习空间的课程管理系统)中,由学习者和教授者组织和实施的共同的教学互动和共同学习。


这里的学习空间,既不仅仅是那个被称之为教室的物理空间,还包括作为在线学习空间的课程管理系统。为此,课堂教学,既不是一个年长的人对着一群学生在那里唱独角戏,更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预备所。事实上,数字时代的课堂,从本质上来看,是师生在多元时空中的共同创造。


课堂,作为一个学生知识建构的场域,作为学校中多重社会关系的舞台,在数字时代发生了诸多变化。今天,数字时代的课堂教学已经由规定时间和固定地点的课程实施与教学组织,发展演变到了课前和课中,校内和校外,线上和线下的融通、混合和统整。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和认识,数字时代的课堂,从本质上来看,是师生在多元时空中的共同创造。课堂应当是一个“探究的共同体”,“唯有探究的课堂,才称得上是充满智慧能量的、高格调的课堂”。自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就世界范围而言,把课堂教学过程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独白式”讲授,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对话式”探究,既是人类教育史上学校革新与发展的重要主张,也是今天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焦点、重心和难点。


二、好课堂的五个关键特征


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是好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是信息时代的好课堂?究竟应该怎样理解数字时代的课堂?数字时代的课堂和传统学校教育情景中的课堂又有哪些不同?


关于好课堂,叶澜先生曾指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她把这些基本的要求概括为:有意义、有效率、生成性、常态性、有待完善


在叶澜看来,所谓有意义的课,就是对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可锻炼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


所谓有效率的课,一是指受益面的大小,即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二是指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所谓有生成的课,就是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


所谓常态下的课,是指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


而所谓有缺憾的课,就是说,课堂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


关于好课堂,还有很多老师给出了自己的标准。如,李镇西老师曾说,所谓“好课堂”,就是“有趣”加“有效”。有趣,就是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心情愉悦,如沐春风,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下课后盼着第二天再听这位老师的课。有效,就是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且学生们有成果——无论知识层面、能力层面、情感层面还是思想层面,都有收获。有趣,是手段;有效,是目的。


的确,我们没有办法给好课堂一个绝对的、能被所有人接受的标准。而这就好比我们没有办法给美一个唯一的标准一样。但尽管如此,好的课堂,总是有一些自己的特征。对于什么样的课堂是好课堂这个问题,我想,好课堂至少具有如下一些特征——有趣的、互动和参与式的、有效的、高效的、生成性的。


1.有趣的。在过去,我并不认为有趣有多么重要。而今天,想想看,如果无趣,孩子自然会昏昏欲睡,真正的学习就无法发生。过去,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而今天,几乎所有的药都有了一层甜甜的糖衣。今天,对教师来说,把课堂变成欢乐的课堂,变成有趣的课堂,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2.互动与参与式的。高品质的课堂,无人置身度外,所有人都参与其中。学生袖手旁观的课堂,注定不会是好的课堂。只有学生参与思想的对话,只有师生和生生之间展开互动和相互学习,这样的课堂,才会是高品质的课堂。


3.有效的。所谓有效,在我看来,就是课堂教学达成预期目标,实现了预定的目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取得了理应取得的效果。今天,在数字时代,课堂发生了诸多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必须要关照教育教学的目标。


一节课,无论使用了多少高科技手段,不管使用了怎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也不管课堂活动有多么丰富,只有达成和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才可能是好的课堂。在过去40年间,美国教育领域大谈21世纪技能,21世纪教育学,21世纪课程、教学和教学法,归根结底,都是在讨论教育教学的目标。现在,在中国热议的核心素养,归根结底,也是在讨论教育教学的目标。


4.高效的。所谓高效的课堂,是指课堂的投入产出比比较高。也就是说,在低投入(包含资金、人力或时间成本等)的情形下,取得高产出的成果。具体地说,在单位时间内,更多更好地达成和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是高效的课堂。在同一人力和时间投入中,受益面更多更大更好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


5.生成性的。我们不能用预设的课堂教授活生生富有创造性的学生。作为教师,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观。当教师把学生视为教育和教学的消费者的时候,就会形成消费式的课堂。在课堂中,学生不仅仅是教育的消费者,更是知识的生产者,这才是生成性的课堂。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必须把课堂视为师生在多元时空中的共同创造了。



三、数字时代课堂教学的五种趋势


技术赋能教育,是全球学校教育的重要趋势和走向。在数字时代,课堂教学正在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征。虽然这些特征确实也是之前非数字时代课堂教学的不断累积和总结,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其中有许多特征更多得益于数字技术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以学习者为中心

01


以学习者为中心,并非数字时代人们对课堂教学的独特追求。事实上,以学习者为中心是长期以来,全球无数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是建立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基础之上的。要理解、领会、掌握和践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推动课堂教学的变革,尤其是推动技术知识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变革,必须深入学习和领会“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


美国学者玛丽埃伦·韦默(Maryellen Weimer)在其著作《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给教学实践带来的五项关键变化》(Learner-Centered Teaching:Five key changes to practice)中,将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概括为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即权力的平衡、内容的功能、教师的角色、学习的责任、评价的目的。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介入、应用,使传统学校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因材施教变成可能,个别化学习、差异化教学、个性化教学变得可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技术的应用,给“以学习者为中心”赋予了新的意义,且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


技术丰富的学习环境

02


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技术无处不在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和教育科技,被充满热情的人们介绍和引进到学校,进入我们的教室里,越来越多的学校变成了数字校园、智慧学校,大多数的学习环境都变成了技术丰富的学习环境。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们用光学投影和幻灯机,几乎淘汰了粉笔和黑板;接着,人们又用数字投影仪,替代光学投影和幻灯机;之后,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其更为强大的功能,尤其是在互动方面的强大功能,几乎替代了数字投影仪和幕布。再之后,新一拨触控一体机、纳米黑板、LED拼接屏开始占据主流……


回顾过去的几十年,安装在教室前面的显示装置在走马灯似的不断更迭替换。多媒体、无线拾音麦克风、录播系统、各种摄像头,如此等等,越来越多的传统教室不再传统,变成了技术丰富的学习环境。


在技术丰富的学习环境中,需要有技术型教师(Tech-Savvy Teacher)。只有这样,这些学习环境中的技术才能得以施展,才能真正赋能学习和教学。因此,今天,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是技术型教师。


由此,技术丰富的学习环境对教学和学习的业务流程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技术丰富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和学生需要具备哪些技能?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方面,什么样的教学法才能和技术丰富的学习环境以及充斥其中的教育科技相得益彰、相映生辉?以上这些问题,成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

03


自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启开放式课件运动之后,在世界范围内,一场以开放与共享为核心特征的互联网教育运动风起云涌,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蓬勃发展。于是,我们所有人,仿佛进入了一个教育资源的大同世界。


今天,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OER)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提供了一个随时随地向其他任何人学习想要学习的几乎任何东西。在人类的教育史上,这绝对是史无前例的。


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人人为师,人人为学”的时代,我们进入了一个“天下名师皆我师”的时代。


作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作为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蓬勃发展的今天的学校教师,我们如何将遍布于全球互联网上的开放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应用于自身专业成长与专业发展之中,怎样把这些开放教育资源创造性地整合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实在是关乎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大课题。从这个意义上看,数字时代课堂教学变革的一个重要走向和趋势就是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这一点,毫无疑问。


深度学习让学习真实发生

04


虽然都是“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在中文、英文中,在一般教育情境中和计算机科学及人工智能领域中,其意义却大不相同。


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来看,深度学习是利用多层神经网络结构,从大数据中学习现实世界中各类事物能直接用于计算机计算的表示形式(如图像中的事物、音频中的声音等),被认为是智能机器可能的“大脑结构”。简单地说,深度学习就是使用多层神经网络来进行机器学习。


在一般教育情境中的“深度学习”,则是瑞典学者马顿和萨乔在1976年提出的,与“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相对应。深度学习本意是指学习认知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或事物向更高阶段发展的程度。浅层学习是一种机械式的学习方式,学习者为了完成任务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把信息作为孤立的、不相关的事实来接受和记忆。浅层学习者需要外力来驱动学习,典型的是通过评分等级、考试过关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学习的目的就是在测试或考试中避免失败。


今天,在学校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说是经历了无数的课堂,有些课堂是预设的,有些课堂是动态生成性的;有些课堂是停留于浅层次学习的,而有些则是深度学习得以发生的。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它是一个在多元时空中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面对面与在线学习结合的混合教学

05


展望未来几十年,无论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将把面对面的传统班级授课制和在线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系统变革,从而在继续发扬班级授课制大规模的优势的基础上,使得课堂朝着差异化、个性化和个别化的方向改变。


事实上,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以基于微课的颠倒教室/翻转课堂,把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这种非正式学习纳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创新实践,特别是最近一些年兴起的博物馆学习、实景学习、游学、营地教学、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混合现实的教学应用等,都可以说是在拓展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边界,打破四面墙的限制,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创造,拓展到全新的时间和空间之中。所有这些创新性教学探索,都可以说是正在凸显混合学习的优势和魅力。


展望未来,课堂教学将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但是,在技术无处不在的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和微观结构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总体来说,在技术丰富的学习环境中,在多元时空中,基于全球开放教育资源的创造性应用的深度学习,特别是在此基础上的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学习,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将会成为各级各类学校课堂变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注:本文刊发于《新课程评论》杂志2019年11月号“名家”栏目。本文摘要、关键词及参考文献等请详见纸刊。



本文作者:焦建利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评新课程,论大教育《新课程评论》设置「名家」「专题」「研究」「纵横」「弦歌」「环球」等栏目,刊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以理性、建设性助力教育发展,展示一线教育教学成果,加强学术交流对话。

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为:42-145


联络我们

投稿信箱:XKCPL01@126.com

邮购信箱:XKCPL02@126.com

联系电话:0731-89921103

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营盘东路3号新闻出版大厦2楼


请 您 关 注

一  本  朴  素  的  教  育  杂  志

责任编辑  | 杨志平

微信编辑  | 唐立群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