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年分类总目次


2022年分类总目次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从整体上把握伟大建党精神

章忠民,孟恩恩(1·1)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制度基础、制约因素与实现机制

欧  健(1·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早期实践——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传播与接受为例

肖瑞宁(1·27)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

中国共产党权力监督思想的内涵、成就与创新

阳 平,蔡志强 (2·1)

马克思与蒲鲁东思想关系的历史性解读

陈 铮 (2·13)

“规范” 的力量——对朱迪斯·巴特勒性别操演理论的一种探索

戴雪红,吴家丞 (2·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问题”的科学理解和求解

关  锋 (3·1)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蕴及其意义

王增智 (3·13)

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内在逻辑

董树彬,丁卓越 (3·21)

 《资本论》的辩证时间观及其现实意义

刘少明(3·29)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整体性阐释

唐爱军(4·1)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个体现实性超越”论析

杨建义(4·11)

“读经典,悟原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与《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方法论启示

冯景源(6·1)

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的三重维度

刘荣军,简文亚(6·14)

马克思的“犹太人问题”——20世纪西方传记学者的马克思形象评析

贾向云(6·29)


【生态文明研究】

知识、智慧、生态智慧与禅的智慧

卢  风(1·37)

从温和启蒙到激进启蒙——阿伦·盖尔对生态文明出路的哲学考辨及其理论得失

陈  云(1·47)

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基于公有制的实现理路解析

蔡华杰(1·58)

碳中和背景下的全球气候治理: 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路径

肖兰兰(2·33) 

保守新自由主义对美国气候政策的影响

刘 慧 (2·4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成就与经验

陶火生(3·59)

新中国植树造林的艰难探索和精神动力

陈永森,林  雪(3·66)

《寂静的春天》与现代环境运动的兴起——蕾切尔·卡森的著作出版60周年纪念

郑慧子(4·20)

“跨大西洋气候行动”:拜登执政以来美欧气候政治发展析论

赵 斌,谢淑敏(4·30)

近十年来发达国家自然灾害治理新趋向及鉴戒

李雪梅(4·43)

“环境库兹列茨曲线”检验与地方政府目标识别——基于绿色发展指标的实证研究

李建瑞,杜  莉(4·5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走向世界的叙事方式的哲学思考

曹孟勤 (5·105) 

生物安全:野生动物行政管理制度完善之维

施志源,邹晨鑫 (5·114) 

生态文明视域下都市圈旅游业协同发展研究——以福州都市圈为例

陈白璧,柯涌晖,李宝银 (5·12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研究:一种分析框架

郇庆治(6·67)

习近平关于植树造林重要论述的理论溯源、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

罗贤宇(6·77)

现代城市系统治水机制的理论与实践——以福州内河整治为例

黎元生,胡  熠(6·87)


经济学研究

“双碳”愿景下的绿色金融实践与体系建设

孙秋枫,年综潜(1·71)

技术创新视角下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张学升(1·80)


政治经济学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优势研究

尹希文,邵彦敏(6·3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改革进路研究

黄亦炫,赵全厚(6·45)

收入分配伦理底线的原则与测度指标

阳  芳,杨小钵(6·55)


法学研究

论可预见规则适用范围的限缩——基于当事人意思的分析

李付雷(1·91)

优化生育理念下女性生育自主权行使研究

高雪娟(1·105)

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委托代理行使机制研究

林旭霞,纪圣驹 (2·138) 

“放管服” 改革中的行政许可: 功能定位与制度衔接

王奇才 (2·147) 

受助者的作为义务及侵权责任——以“江歌案”为视角

杨立新,李怡雯 (3·44)

金融借款合同中的配偶担保责任

郑少华,张龄升 (5·129) 

立法法理学视野下政策法律化的证成

肖  恒 (5·141)

大数据使用情境下个人信息的侵权救济

杨垠红(6·144)

监察工作人员准司法属性与刑法适用

谢芳,刘艳红(6·156)


新媒体研究

乡村乌托邦的媒介化展演——B站“野居”青年新乡村生活的短视频实践

曾一果,罗  敏(1·119)

虚拟空间生产和数字地域可供性:从电子游戏到元宇

周  逵 (2·84)

一起 “开黑”:游戏社交中的关系破冰、 情感仪式与媒介转移

董晨宇,丁依然,王乐宾 (2·96)

感觉结构与传播唯物主义:雷蒙德·威廉斯的传播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黄典林,李杭洋 (2·108) 

基于算法推动的文化传播“破圈”机制研究——以B站“法国音乐剧”的传播为例

何  苑,张洪忠,苏世兰(3·113)

作为“催化剂”的社交媒体——灾难事件中心理距离对焦虑感知的预测作用

吴  晔,黎樟浩,塔  娜(3·127)

艺术意义中的三维配置:符形、符义、符用

赵毅衡,罗贝贝(4·85)

论元宇宙时代的个体生存:一个文本区隔的视角

李  玮,马  磊(4·98)

智能时代的信息控制、电子人与媒介物质性——论凯瑟琳·海勒的后人类传播观念

郑  奕,连水兴(4·111)

虚拟主体性与虚拟物质性: 论数字人形象

王  莹,梁雪媛 (5·49)

物质性与实践性: 基于界面分析的手机主屏幕管理研究

张  磊,孙 晗 (5·59) 

电子包浆: 时间性痕迹或尺度式差异

章戈浩,章倩砺 (5·72) 

平面化文化技艺、社会心智模式及其可能未来

曾国华 (5·81)

物质阐释学: 一个概念史

张  进,王红丽 (5·92) 

数字化生存的批判与建设

周露平(6·96)           

互惠视域下网络互助的持续参与动力探析

张  放,刘  昊(6·107)

加速的经验:倍速观看中的感知结构与意义生产

付森会,裴雨莉(6·119)

社交媒体时代学术信息转发与微传播力提升——以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为例

林春香,李雨霞(6·132)  


哲学研究

人工智能技术条件下对 “人的本质” 问题的再思考

王  阁 (5·27)

朱子心论辨正——以对陈来与李明辉之论辨的反思为中心

陈  林 (5·36) 


文学研究

“诗笔”叙事演进及其与赋体文学的互动——兼谈传统叙事诗发展缓滞问题

孙敏强,吴雪美 (1·132)

东晋诗僧群的五言体写作与五言诗史的建构

蔡彦峰,孙银莎(1·142)

俚语与禅趣:“远观”诗的传播与僧俗两界的话语互动

卢翠琬,李小荣(1·153)


文化研究

水舟论: 中国古代政治权力博弈下的民心传播隐喻

谢清果,王 婕 (2·119) 

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特性及其传承机制——从民俗·艺术·规约三维度立论

臧 鹏,刘吕红 (2·127) 


【传统文化研究

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创新的逻辑进程

刘学斌(4·118)

苏轼制诰的情感因素与表达维度

庆振轩,潘  浩(4·127)

由古学、博学、考据学走向经世致用实学——王世贞与明清之际学术思潮的转向

许在元,许建平(4·136)


教育新观察

儿童教育的整体性及其实现

刘铁芳(1·164)

论元宇宙与高等教育改革创新

胡乐乐(2·157)

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施佳欢,张  亮(3·137)

高校招生录取模式改革:目标、现状与展望

罗立祝(3·148)

高校理工类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设置的功利性及其匡正

刘希伟 (3·159)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重审学科本质及其演化规律

陈兴德,张 斌(4·148)

落实 “双减” 政策的内在逻辑与关键举措——对学业过度竞争的考察

刘仲仪(4·159)


网络社会研究

品牌消费、 身份建构与符号秩序——基于微商群的网络民族志考察

董扣艳 (2·53) 

移动互联时代网络评价的景观化——基于对网络评价平台 “大众点评” 的社会学考察

林傲耸(2·67) 

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产业链发展与治理

张汉鹏 (2·78)

网络平台、资本与主体境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

沈天乙,蓝  江(3·80)

平台资本主义下的数据资本权力:生成机理、基本谱系与主要特征

王卫华,杨 俊(3·89)

元宇宙、宇宙大脑与宇宙身心

黄欣荣,王瑞梅(3·102)


【乡村振兴研究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的经验传承与衔接转变

蒋国河,刘  莉(4·60)

乡村建设背景下新乡贤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研究——以闽南三村为例

苏志豪,何慧丽(4·72)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国家治理数字化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

于  跃,张  雷 (5·1)

数字化改革与共同富裕的制度协同

赵永帅 (5·10) 

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的历史使命、 目标任务和发展路径

李 鹏,张锐昕 (5·18)


社会学研究

中国社会的母育研究: 当代议题与研究展望

黄璟珲,谢均才 (5·153)


— END —


长按阅读电子期刊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56年,是福建省最早创办的高校学报之一。目前为“中文社科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等。


X

 本刊对所有来稿概不收取版面费、审稿费等任何费用,亦未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收费组稿。本刊严禁编辑私收作者任何费用或贵重礼物。如作者由于上当受骗而遭受损失,与本刊无关。

 严禁一稿多投,如由于作者原因造成一稿两刊或多刊的,作者须承担全部责任和损失,本刊保留追究作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作者网络投稿时为防止误入假冒本刊网站,建议先访问本刊官网(xuebao.fjnu.edu.cn),再登录知网采编系统进行投稿。

 本刊编辑部联系电话:0591-22867859。






- since 1956 -

欢迎转载传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