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印度“留美”热:印裔高材生和他们的硅谷梦

视角学苑 2022-12-2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国际教育视界 Author 国际教育视界


本文授权转载自:国际教育视界(ID: FindingWIE)


在今年赴美的国际学生中,出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印度籍学生首次超过中国学生,成为留美的新生力量。


据官方统计,今年1—7月,美国向印度籍学生发放了77,796份F1学生签证,高于同期向中国籍学生发放的46,145份签证数量。


在数据的背后,也许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是,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印度中产家庭不惜一切也要送孩子出国深造?为什么在硅谷,三分之一的工程师是印度人?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印度裔CEO和高管?


01

赴美人数首次超中国,

印度年轻人为什么热衷留学?



在过去几年,中国一直是赴美留学的生源大国,但今年获得美国学生签证的印度留学生人数首次超过中国。


按美国官方的签证统计数据来看,仅5 - 8月期间,美国政府就向印度发放了82,000份学生签证。而早在去年,赴美的印度留学生同比就增长了430%,涨幅惊人。印度,已然成为美国的第二大生源国。


实际上,在过去20年,赴美的印度留学生人数实现了飞跃式增长。据美国数据中心Open Doors统计,2000 - 2001学年,在美的印度学生总数还仅为54,664人,而到了2019 - 2020学年,这一人数已经达到167,582人。




这些在美的印度留学生为美国经济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据悉,2019年,在国际学生为美国经济贡献的387亿美元中,印度学生就贡献了76亿美元。


其实,不仅在美国,在英国的印度留学生近年来也有了大幅增长。据英国政府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印度学生共收到了117,965份学生签证,高于中国学生同期的115,056份学生签证,这表明今年英国的国际学生中,印度学生的占比也超过了中国学生。


无独有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印度留学生人数近年来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以加拿大为例,在2016 - 2018年间,赴加拿大留学的印度学生就从76,075增加到了172,625,涨幅高达127%。


越来越多的印度中产家庭开始加入留学大军。从留学目的国的选择来看,排在前五的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德国。


为什么留学会在印度成为一股热潮?


一个原因是印度当地能够提供的高等教育资源和机会有限。


据ICEF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在2018 - 2019学年,仅有35%的印度高等教育机构开设了本科学位,博士学位更少,仅有2.5%。



所以,如果印度的年轻人想要接受高等教育,考上本地高等学府的几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以印度理工学院为例,这所印度顶级学府,在印度人心中的地位与哈佛在很多美国人心中的地位一样,但这所高校每年的录取率却只有2%,比哈佛还低。


但如果把印度理工学院和世界顶尖名校放在一起比较,在教学质量等各方面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的。这也是为什么留学成了印度家庭改变命运的一个选择。


从专业来看,与科技有关的专业对印度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据了解,在2019 - 2020学年,78%的印度留学生选择了STEM专业。


事实上,这是因为在印度学生的心中,从小就有一个“硅谷梦”。从谷歌的CEO Sundar Pichai,微软的CEO Satya Nadella,Adobe总裁Shantanu Narayen,到IBM总裁Arvind Krishna……这些在美国科技界奋斗的印裔前辈,在这群印度年轻人的心中树立了榜样,也让他们找到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02

从印度穷孩子到谷歌掌舵人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印度穷孩子通过留学改变人生的励志故事。


1972年,在印度的第四大城市金奈,故事的主人公“劈柴”哥 —— 桑达尔·皮查伊出生了。


他的父亲是一名电气工程师,而母亲是一名速记员。从他有记忆开始,一家人就住在一间狭小的公寓里。桑达尔和弟弟因为没有单独的房间,只好在客厅打地铺,生活过的既艰难又拮据。


但在桑达尔很小的时候,他就表现出了惊人的记忆力和对数字敏感的天赋。在他12岁时,家里装上了一部老式的拨盘电话。小桑达尔发现,他对每个拨过的号码都过目不忘。而那也是他第一次对新技术产生兴趣。


在后来接受采访时,他曾谈起这部老式电话对他的影响,“邻居每天都排队到我家打电话,和他们的家人、朋友取得联系,那时,我就对科技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有了深刻的认识。”


凭着天赋和努力,在高中毕业后,桑达尔顺利考入印度当地的知名学府 —— 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开始了本科阶段的学习。虽然他一开始读的是冶金专业,但出于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在学习本专业之余,他也积累了不少与计算机工程有关的知识,还在读书期间自己编写出了一款软件 —— 线上象棋游戏。



但加州才是桑达尔“硅谷梦”真正开始的地方。拿着一笔丰厚的奖学金,他远赴斯坦福大学学习;毕业后,又在沃顿商学院继续攻读MBA。


在毕业后,桑达尔先后在半导体公司Applied Materials和麦肯锡公司工作。而他的职业生涯转折出现在2004年,那一年他加入了谷歌。



在那里,他推出了一款风靡世界的Chrome浏览器,并一手把安卓系统打造成了一款可以应用于智能手表、电视、汽车和支付服务等综合平台的系统,并发起了Android One项目,希望凭借这个项目为“未来50亿的互联网用户打造低成本的智能手机”。


终于,凭借自己的奋斗,桑达尔成为了这家科技巨头的CEO,还被《时代》杂志评为“科技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人”。


成名后的“劈柴”哥,除了在顶级的科技公司继续着自己的“硅谷梦”,还拿着令人羡慕的收入 —— 20亿!这也意味着他的一个小时就值20万RMB,这与当年他在刚去美国时,只买得起二手书包的窘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实,桑达尔并不是个例。微软CEO萨提拉·纳德拉走的也是赴美留学,留美工作这条路。萨提拉本科也就读于印度理工学院,在研究生阶段到了威斯康辛大学,攻读计算机硕士,之后在芝加哥大学取得MBA学位。



此外,百事可乐的前CEO卢英德,百事集团历史上首位亚裔女性CEO,也是一位印裔高管。从23岁被耶鲁大学录取,到辗转波士顿咨询集团和摩托罗拉任副总裁,再到成为世界500强的CEO,卢英德的经历对很多年轻印度女性来说,给她们指了一条改变命运的全新路径。


03

工程师和高管辈出的印度裔留学生,

凭什么?



拥有梦想并不难,难的是实现梦想。对于一代又一代的印度裔留学生来说,赴海外留学只是他们迈出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留学之后在硅谷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实现他们的“硅谷梦”。


其实,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在顶级科技公司担任CEO或高管的知名人物,还有相当一部分印度留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在硅谷成为了一名受人尊重的工程师。在美国科技界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硅谷三分之一的工程师都来自印度。


这并非虚言。在谷歌的员工餐厅里,人们甚至在说着,这里的咖喱味越来越浓了。要知道,在谷歌现任的13位高管中,有4位都是印度裔,更不用提在这里工作的印度裔工程师了。


而实际上,在一项针对美国标准普尔500强企业的调查中发现,企业的CEO以美国人居多,其次就是印度人。


也许我们会好奇,到底是什么让印度留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世界级的企业,并成为其中的关键人物呢?



对此,美国人才战略集团总裁马克·埃夫龙是这样解释的,他指出,语言优势和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让印度裔比其他亚裔更容易在管理层中脱颖而出。


首先,我们来谈谈语言优势。印度孩子在出生时除了学习本地语言外,通常还会学习英语。目前在印度当地,精通英语的就有5000万人,这也为他们之后赴海外留学攻克语言难关,做好了铺垫和准备。


另外,在印度,高校毕业生非常热衷考MBA。他们对MBA的热衷程度就像国人考研一样普遍。可以说,MBA阶段的学习让这些印度学生拥有了商业领域的理论储备,再加上敏锐的商业触觉和商业思维,以及积极与上司沟通的工作习惯,让他们在步入职场后,更懂得如何展示自己的优势。


如果观察过印度裔高管的管理,会发现他们更喜欢采用的一种管理方式是参与式管理,习惯在上下级之间建立一种纽带式的关系,然后通过一代代的人脉积累,在美国当地形成属于自己族裔的人际关系网和印度圈生态。


此外,由于印度人天生爱“抱团”的习惯,让那些在硅谷已有所成就的印度籍创业者,愿意通过引荐人脉、提供天使投资等方式,去帮助初到美国的印度创业者,为他们提供经验,创造机遇,让他们能够在当地立足和发展。


当然,在提倡“技术至上”的科技公司,仅仅依靠前辈提携后辈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的是足够强大的实力。以“劈柴”哥为例,他能够顺利当上谷歌的CEO,是因为他有能力把谷歌的业务不断发展壮大。


04

结语


比起印度“留学热潮”现象本身,留学热的主角,那群渴望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梦想的印度年轻人,更值得我们的关注。在他们中,是否会诞生下一个皮查伊?在这些印度裔青年身上,有哪些是可以借鉴和学习的?也许,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来源: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4749977

https://www.airc-education.org/news-and-blog/indian-international-students-in-the-us-trends-and-insights

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nri/migrate/why-are-more-and-more-indians-opting-for-canada-over-the-us/articleshow/84440579.cms



相关阅读:

梁文道:伟大的失败者与冷酷的成功者

从苏世民申请大学时致电哈佛录取院长看成功人士的素质

心理学家告诉你:怎么在挫折后尽快恢复?



来源:国际教育视界(ID: FindingWIE),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