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伤寒论条辨浅释——太阳之为病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一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医圣张仲景把疾病分为六个阶段: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在不同的阶段疾病有着不同的症状,仲圣把它们各自的症状作为判断依据,提供了治疗的方剂,也提出了治疗法则----汗法和下法的先后顺序。

脉浮、头项不舒服、怕冷这几个症状是太阳证阶段的主要症状。太阳证又分为中风和伤寒,分别有更为详细的症状。伤寒论的条辨分析原本应该这么简单,大道至简,伤寒论的条辨内容也是言简刚中!但越是简单的道理越不容易被相信,所以即使是经方的传承,也分了不同的流派!更别提后世温病派、补土派、滋阴派的衍生!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从注释开始,我就一直在强调中医学习顺序的问题。所有理论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在实践中把疾病治愈,而不是不断地寻找病因,更不是夸夸其谈地解释各种中医理论。学医的人只有通过在实践中治愈疾病的基础上去验证理论,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对中医理论的认知程度。然而在当今的时代,我们看见的却是无论民间中医还是医院的大夫,大多是给陌生人治病,自己的亲人生病却会选择西医治疗;中医大夫得了胆结石,最终选择了手术切除胆囊,这应该是对中医最大的嘲讽吧!

 
  借此注释《伤寒论》条辨的机会,我想跟大家分享学习中医的方法和顺序,更想传达一些信息:每个人的学习都是从零基础开始,然后进行理论知识的不断积累。然而中医派系林立,理论繁多,在积累的过程大多都会有歧路亡羊的困惑。没有能力辨别谁对谁错,感觉所有的辨证都似是而非!治疗疾病需要把学习的理论化繁为简,抽茧剥丝,找到辨证关键之所在,直接解决问题。

去年疫情开始的时候,我曾经发过几篇文章,也因此结识了一些中医爱好者,能看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多数人针灸和中药的理论学了几年,但在生活中遇到了问题却解决不了。这让我有了重新注释《伤寒论》的想法,在注释的过程中《伤寒论》中的方剂都会提供具体的医案和中药方剂具体的剂量,希望能对经方爱好者有所帮助!

   
在第一条辨注释中,我会把前言中提到的经方先辈的注释节选一段出来,让有缘看到文章的朋友们做对比,思考学习伤寒论到底需要怎样的方式!先辈对同一条辨的不同理解会有重点的摘选。后续的注释会一直秉承大道至简、化繁为简的原则,用白话文注释。也希望这种化繁为简的方式能够让更多的人打开另一种学习中医的思路!

 刘渡舟

刘渡舟注: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为六经之首,主表而统营卫,为一身之外藩。故外邪伤人,太阳首当其冲,正邪交争于体表,而出现表病的脉证本条之所以为太阳病的总纲,正是因它指出了表病脉证的共性“脉浮”为表病主脉,放在诸证之前,可见其对诊断表证所具有的重要性。邪犯体表,营卫气血必抗邪于表而充盈于外,脉为气血之先,故脉外应而浮。李濒湖说:“浮脉为阳表病居”,因此,“有一分浮脉就有一分表证”。

临诊不论何病,也不论病程之长短,凡见浮脉,即当首先考虑表证之存在“头项强痛”为太阳病主证。头为诸阳之会,是三阳经之通位。但诸阳经依其循行部位之不同,又各有所主。而头项部则为太阳经脉所过,故项为太阳之专位。太阳经脉受邪,气血涩滞,经脉拘急,于是就出现头项疼痛,活动不能自如的“项强”证候。

恶寒,是表证的重要表现。在“恶寒”之前用一个“而”字,有“而且一定”之意,以示强调“恶寒”对辨证的重要性。邪伤太阳之气,卫气失掉正常的卫外功能,所以病人感到怕冷。表证恶寒,是因太阳之气受伤,临床多见背恶寒较甚,且以下午恶寒较重为特点。因邪客于表卫阳先伤,午后而阴寒得逞,所以会有这一现象。

 胡希恕注: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凡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这一系列的症候反应,它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就是一般的证,无论什么病,像我们平常见的感冒、流感、伤寒、瘟疹等等,只要看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具备这些特征就叫太阳病。

   大塚敬节注:《伤寒论》所指的太阳病的一种什么样的病证呢,该条首先明确了太阳病的大纲。这里列举的脉浮、头痛、项强、恶寒等症状,是感冒、流感及其他急性热病在发病初期所看到的,当出现这些症状时,我们称为有表征。所谓表证,即在身体表面显现的症状。在《伤寒论》,作为一般原则,存在表证时使用泻下剂为禁忌。

   郭生白注: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本条是太阳病提纲,亦即太阳病理界说,因而它是太阳病理阶段的一般性质,即共同性质。因为脉浮、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表明为伤寒在表病位的阳性病理反应,是太阳病理阶段中各具体证候的共同的证脉特征。也是共同的病理特征,即表病的阳性过程。太阳病理阶段中各具体证候,无论其脉浮缓,或浮紧,或浮数,但脉必浮,脉不浮不是太阳病。

发热恶寒是体表组织的抗御反应,所以发热恶寒为表证。若发热不恶寒则不是表证,当然也不是太阳证。脉浮为血管浅出、血流充盈;发热恶寒为功能亢进、代谢增高的表现,所以为阳性病理反应。头项强痛是伤寒太阳病的证状特征,总因脉浮而体表充血以适应体表功能亢进与代谢增高之抗病的需要,气血外趋亦同时上趋,头部充血而头疼。所以,脉浮、发热恶寒、头项强疼为太阳病必然的脉证。脉不浮的不是太阳病;不发热的不是太阳病;发热而不恶寒的,或头不疼项不强但脉浮发热的不是太阳病。 
                                                                        
             
(上述经方家都属近代经方大师,注释基本以白话文为主,大塚敬节注释的翻译者也是当代人士)
 
曹颖甫注: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此节为太阳病总纲,故但言脉浮,而不备言兼见之脉(兼见之脉,如中风脉浮而必兼缓,伤寒脉浮而必兼紧之类)。盖无论所受何等外邪,始病必在肌表,皆当见此浮脉。不惟合本篇太阳病言之,并赅《痉湿喝篇》太阳病之言也。外邪束于肌表,内部阳气被遏,则上冲头项,于是有头项强痛之证。皮毛肌腠之中,皆有未泄之汗液,从淋巴管输泄而出,医家谓之“太阳寒水”、邪犯肌表,必阻遏其外出之路,此水内停,即有恶寒之证。无论伤寒恶寒,中风亦有时恶寒,即温病之初起,亦必微恶寒也。
唐荣川注:太阳者,天之巨阳也,弥纶万物,只此阳气而已矣。然其气虽充塞于太虚,而实发于地下之水中,大地惟水最多,因其水多,是以化气极多,而能充塞万物也。西洋化学知气生于水,于是以火煎水,而取气以运轮机,是即气生于水之一验也。但西法必用火煎水,出于人功,而天气之发于水中者,则不用火煎,只以日气下交,日昼行天则光交于水,日夜行地下,则光透入水,是以水被熏蒸而化为气,腾出地上则为天阳之气,与西法之以火煎水取气无异,知此则知天阳之气发于地下水中也。人身应之而有太阳膀胱寒水之府,以司人周身之水,称为寒水,以水之本性原寒,而又名为太阳经者,以水中化气上行外达,则又为卫外之巨阳,故称太阳经焉。此气不自化,实借心火下交于水,乃蒸而为气。人之有心,如天之有日,天日下交,而大地之水皆化气上腾;心火下交。而膀胱之水亦化气上达。
太阳主人身最外一层,有经之为病,有气之为疲,主乎外则脉应之而浮,何以谓经? 《内经》云:太阳之脉,连风府,上头项,挟脊抵腰至足,循身之背,故其为病,头项强痛。何以谓气?《内经》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其病有因风而始恶寒者,有不因风而自恶寒者,虽有微甚,而总不离乎恶寒。盖人周身八万四千毛窍,太阳外卫之气也,若病太阳之经,则彼恶寒。
此言太阳之为病,总提大纲。太阳主外,则脉应之而浮,然脉何故要应之,此理须透。乃知仲景一切脉法,盖脉为血脉,西洋医名为血管,《内经》名为营血。脉管之外皆是网膜,《内经》名腠理,为卫气往来之所。故诊脉有单论脉管者,细大涩皆脉管所主是也;有单论气分者,浮沉紧皆气分所主也。脉管只在腠理膜油之中,若卫气伏内,则脉管往内而沉;卫气鼓出,则脉管往外而升紧者,脉管外之卫气有所裹束,不得舒散,故绞束而紧。此节脉浮,正见外感在皮肤,则内之卫气往外迫凑,遂将脉管鼓动而浮出于外也。辨脉能知气在脉外,血在脉中,脉之动根于心,而气之原生于下,于仲景一切脉法自然贯通。
陆渊雷注: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程应施《伤寒后条辨》云:太阳之见证,莫确于头痛恶实故首揭之,使后人一遇卒病,不问何气之交,而但兼此脉此证,便可作太阳病处治。亦必兼此脉此证,方可作太阳病处治。虽病已多日,不间其过经已未,而尚见此脉此证,仍可作太阳病处治。
柯琴《伤寒来苏集》云:仲景立六经总纲法,与《内经-热论》不同,太阳只重在表证表脉,不重在经络主病,看诸总纲各立门户,其意可知。
山田正珍《伤寒论集成》云:太阳指表而言,盖伤寒以六经言之,古来医家相传之说,不可遽易者也。夫人之常情,每信于其所习见,而疑于其所未尝习见者。故仲景氏亦不得已而袭其旧名,实则非经络之谓也,借此配表里脉证已,故论中无一及经络者。可见此书以六经立名,犹数家者流以甲乙为记号,注家不察,解以素灵经络之说,可谓不解事矣。太阳病有伤寒,有中风,此条统而论之,故惟云脉浮,而未分其紧与缓也;其所谓恶寒,亦兼恶风言之,恶风轻恶寒重,舍轻取重,所谓举大而小从者也;其惟称恶寒,而不言发热者,以太阳伤寒之初证,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之异也。后凡称太阳病者,皆指斯条之脉证而言。
汤本求真注: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伤寒论》)
【注】 吉益南涯释曰:太者,大甚也。阳气盛于表位,谓之太阳,脉浮,头项强痛,此其
候也。气盛而血不通畅,故致强痛,发表则不项强、不恶寒、发热、汗出矣。经过日时则传于
内。盖表位,气之末也,末气常不足。今气盛甚于其末者,阳气大之状也,因名之日太阳。
张璐曰:脉浮者,邪气并于肌表也。
程应旄曰:太阳经之见证以头痛、恶寒为最确,故首揭之。
成无已曰:恶寒者,啬啬然而憎恶也。虽不当风仍自然觉寒、恶风者,见风之至则恶。若
得居于密室之内、帏帐之中,则坦然自舒也。
丹波元坚曰:太阳病者,表热证是也。盖邪之初感,必先犯表,则正气不畅并而为热矣。盖邪之初感,必先犯表,则正气不畅并而为热矣。
由此等注释皆可得其一端。然一言蔽之,意谓不论何种病证,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时,得以之为太阳病,而实示太阳病之大纲也。脉浮者,为血液充盈于浅在动脉之候;头项强痛者,头部、项部比于其他体部血液充盈之度强,而为凝滞之所致;恶寒者,将欲发热而不能发热之征也。是以太阳病者,为病毒集中于上半身之体表,则治之者,用发汗解热药而自汗腺排除之。然病者之体质,各不相同,则处方亦随之而各异也。大凡人之体质,千差万别。若穷极之则为二大别,其一皮肤粗疏而弛缓,有此禀赋之人,若患太阳病则为脉浮弱、自汗等之症状,以桂枝为主药之桂枝汤治之可也;其一为皮肤致密紧张者,有此体质,若患太阳病则现脉浮紧、无汗等之征候,故以麻黄为主药之麻黄汤疗之可也。太阳病既有此二大别,故今先就桂枝汤及其所从出之诸方讲述之,次及于麻黄汤及其所属诸剂。
 
丹波元简注:太隔之為病,服浮,頭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者,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荣卫,所以为受病之始也。《难经》曰:浮,脉在肉上行也。滑氏曰:脉在肉上行,主表也,表即皮肤荣卫丽焉。故脉见尺寸俱浮,知为病在太阳之诊也。项,颈后也。强痛者,皮肤荣卫,一有感受,经络随感而应,邪正争扰也。恶寒者,该风而言也,风寒初袭表而郁于表,故不胜复被风寒外迕而畏恶之,及其过表而人里,则不复恶,仇雠之义也。此揭太阳之总病,乃三篇之大纲。以下凡首称太阳病者,皆指此而言之也。[程)凡云太阳病,便知为皮肤受邪,病在腠理荣卫之间而未涉乎腑脏也。太阳之见证,莫确于头痛、恶寒,故首揭之,使后人一遇卒病,不问何气之交而但兼此脉此证,便可作太阳病处治,亦必兼此脉此证,方可作太阳病处治。虽病已多日,不问其过经已未,而尚见此脉此证,仍可作太阳病处治。(柯)凡言太阳病者,必据此条脉证,如脉反沉,头不痛,项不强,不恶寒,是太阳之变局矣。件景立六经总纲法,与《内经·热论》不同,太阳只重在表证表脉,不重在经络主病。看诸总纲,各立门户,其意可知。
案方云:太阳者,以太阳经所主之部属皮肤言也。皮肤为人一身之表,表之为言,外也。风、寒本天之~气,于人身为外物,故其中伤于人,必自外而内;人之中伤之,必皮肤先受起,以病方在皮肤,皮肤属太阳,故曰太阳病。盖举大纲而言始,以见周身之皮肤具病。后人不察,以经络之一线而嚣讼”,岂不太谬!此说出于《痉书》,以其论太阳之大纲,故附于此。
柯氏《凡例》云: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六字,当作六句读,言脉气来,尺寸俱浮,头与项强而痛,若脉浮两字连读,头项强痛而恶寒,作一句读,疏略无味,则字字读断,大义先明矣。
 
历代医家在注释《伤寒论》之时,都用大篇幅的文字去阐释各个症状形成的原因,其中以唐容川老师解释的最为详细,但文字却晦涩难懂,需要有很深的中医理论和实践基础,后世的医学人士把很多的精力放在研究理论方面,忽视了临床的疗效。日本的吉益东洞先生是极少数不探求医理的经方大家,但临床疗效却有着的极高的成就。中医原本也应该是疗效为根基的科学,所以此次的注解秉承务实的原则,略过研究理论的部分。
 
温馨提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用药请遵医嘱。
下图为作者微信二维码

作者往期文章链接:

伤寒论注解——总论
注解伤寒论——前言!
浅释大医精诚:大医应是融汇儒释道易医的有德之人

缅怀倪海厦老师中药篇——四逆汤和麻黄汤回阳救逆之差异

假若倪师海厦尚在人世间!
民间中医经方人士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危重症再谏言书
民间中医人士   经方抗疫   再谏言书
民间中医经方人士中医辨证施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方案



本文为原创,经作者本人授权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