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技也浪漫~】让莫高窟穿越时空,邂逅科技

2015-09-29 微软研究院 微软研究院AI头条

微信公众号:微软研究院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

——余秋雨《莫高窟》


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部有一片断崖,前临宕泉河,面向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这片断崖中就隐藏着让无数中外考古学家和爱好者梦绕的莫高窟。它华美而矜持,它富有而远藏。然而关于莫高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也牵绕在人们的心头。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范围内稀有的文化艺术瑰宝,这些艺术珍宝的存在衍生出了一门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据统计,壁画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历代能工巧匠的杰作构成了莫高窟的瑰丽,一千年的累积也给莫高窟带来了深浅不一的伤痕。


这一处位于中国西北部的瑰宝长久以来面临严峻的保护问题。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给莫高窟带来了声望和荣光,也带来了纷至沓来的游客。一个方面是自然灾害问题,如风沙等;另一方面则是人为的破坏。


针对敦煌莫高窟的研究与保护已经成为世界级议题。文化遗产不能再生,也不能永生,这是敦煌莫高窟面临的问题,也是全世界所有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用不断进步的现代科技来保护和传承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而在这片旷世之地,一批文物保护工作者付出了他们一生。樊锦诗,一位上海长大的杭州人,1963年从北大毕业,在最美好的年纪来到敦煌,一呆就是半个世纪,被称为“敦煌的女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除了莫高窟美丽的壁画以及夜色中的敦煌罕见的、辽阔的美,真正感动樊锦诗的是时任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先生:“我去实习时,常先生已经在那里坚守了20多年。他可是在20世纪40年代放弃大城市里的教授职位,带着全家到敦煌莫高窟。他出过国,见过世面,却愿意在敦煌燃烧大半辈子的生命。”这样一代代的榜样精神也在不断延续,接替樊锦诗的现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二十多年来的日日夜夜,从不间断地为敦煌的研究保护呕心沥血。




这样十几年如一日的精神只有无私奉献的敦煌人能做到。敦煌人一直致力于保护、研究、弘扬莫高窟乃至敦煌的文物和文化,把自己的人生和热血奉献给这片黄沙中的明珠,就算风沙和岁月侵袭了面庞,也无怨无悔。



数字化传承旷世瑰宝


对于如何结合文物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樊锦诗卓有远见。她不同意简单地只保护洞窟,不展示文物的做法,“保护文物终究是为什么,还是为了展示,要不就失去了保护的意义。可那些脆弱的壁画,有些已经一千多年,多病而脆弱,褪化是不可阻挡的”。“数字敦煌、全球分享“是敦煌研究院一直以来努力的目标。这其中,“数字化”便是关键的突破点。


通过数字化技术,使得敦煌石窟的景象更为方便的展现在公众眼前,让远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亲临现场,进入窟洞,充分感受敦煌石窟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宗教文化。文化与技术的结合,使得敦煌石窟能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分享,有利于参观者更好的领略其中的文化价值,摆脱以往“到此一游”的游览状态,在理解其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文化内涵得以保护和传承。因此,“数字化”可以说是在敦煌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上的关键节点。




微软亚洲研究院和敦煌研究院在“数字化”领域的合作可谓由来已久,早在2011年,微软亚洲研究院便将为敦煌莫高窟度身定制的十亿级像素数字相机系统“飞天号”捐赠给了敦煌研究院。“飞天号”的到来,大幅度提高了洞窟内佛龛拍摄的效率,满足了对立体佛龛内塑像等文物颜色、几何细节等高精度数字采集的要求。借助这样的先进数字化拍摄系统,过去无法拍摄的高分辨率佛龛成为可能,使得洞窟的数字档案实现了绘塑完整的统一空间。





给文化插上科技翅膀的飞天梦想


在捐赠相机之后的4年里,“飞天号”相机已经帮助敦煌研究院完成了对于莫高窟17号、45号等16个洞窟的佛龛和中心柱的图像采集工作。据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吴健介绍,在图像采集方面,“飞天号”主要具备三大优势,一是画幅大、精度高;二是具备焦点堆栈技术;三是填补了以往相机洞窟内佛龛图像采集的空白。“飞天号” 的到来,使得莫高窟的图像采集能在2米左右的景深上保持高精度,完全符合莫高窟数字化的要求和规范,是“数字敦煌”战略中的关键技术。




尽管如此,莫高窟壁画和佛龛的采集工作困难重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未来还有很远的路要走。2015年9月17日,微软亚洲研究院和敦煌研究院在敦煌举办 “文化遗产智能保护与传承研讨会”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多位资深研究员从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网络图像、视觉计算、人机交互、创新工程等多个领域向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展示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希望在图像采集的基础上,还可以在数字化呈现、知识库问答、人机交互等更多方向为敦煌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持。




在研讨会上,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说:“敦煌研究院给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一个与历史、文化深入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这也是让我们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贡献微薄力量的机会。计算机领域的研究人员也应当多多接触文化,感受文化的深远和来自古人的智慧,从而启发科研和技术的创新。当科技遇到文化,两者的碰撞将让科技的发展走向更高的水平。”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表示:“微软亚洲研究院对敦煌研究院提供的支持,不仅是‘技术支持’,同时也是‘精神支持’。回溯过去,微软亚洲研究院和敦煌研究院的合作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展望未来,希望双方能继续深化合作,在数字化保护、数字化传承上共同努力,将科技和文化的合作像敦煌石窟一样延续下去。”


微软亚洲研究院学术合作中国区经理马歆女士表示,与敦煌研究院竭诚合作,促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对微软亚洲研究院意义非凡。在过往合作的基础上,我们将继续把微软的最新科研成果带到敦煌,让科研携手文化保护,让全世界的人们、特别是中小学生,可以通过科技,近距离感受数字敦煌的独特魅力。


文化和科技就像太极的阴阳两面,二者相生相成。对于文化来说,融合现代科学技术能让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弥新,不断焕发新生的光芒。对于科技企业来说,贴近文化有利于科技理念的创新和发展,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在未来,微软会继续寻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继续携手共进的机会,以求为人类留下更真实的过去并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微软小冰住进微软研究院微信啦!快去和她聊聊天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