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创造:觉醒的编程之“美”
提到“女程序员”这几个字,大家通常会露出会意的微笑,有无奈,有心酸,有故作坚强……因为很多人甚至包括很多女性在内都普遍认为,女性不适合做程序员。但果真如此吗?非也!事实上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证明女性不适合编程这项工作。
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员就是女性——Ada Lovelace,200年前的她不仅预言了通用计算机的可能,还编写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程序。而70年前,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诞生,完成编译和部署工作的就是由6位女程序员组成的团队。
不过多年来形成的思维定势,让大家不看好女性从事编程工作。微软亚洲研究院学术合作总监潘天佑博士表示,据他及一些同行的观察,“高校里计算机专业女生的比例平均只有15-20%,到了研究生阶段则更少。各种编程类比赛似乎也都默认是为男生量身定制,大多数女生也会认为这种比赛与自己并无太多关联,可能都不会主动参与。”
为此,“2016微软编程之美挑战赛”开始有所改变。如潘天佑博士所介绍,在本届大赛的前期预热和宣传中,他们着意让大赛不再充满男性钢铁世界的味道。例如在所有场景中尽量增加女性词汇,用女生赛车选手作为宣传Video主角,为大赛增设Ada奖,以及增设了创意赛环节,旨在鼓励更多女生参与的同时,也鼓励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参与。最终在决赛阶段,女生所占比例超过了20%。
一次意外而美丽的邂逅
山东大学大三在读的学生殷锟就因此意外邂逅了微软编程之美大赛。殷锟攻读的专业是工业设计,与编程几乎毫不相关,但当她看到“2016微软编程之美挑战赛”海报上增设的创意赛环节,鼓励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创造性才能,用全新的方式探索、呈现编程之美,她便毅然报名参加了。
在创意赛环节,殷锟以个人的名义通过网络提交参赛作品,经评选脱颖而出进入最终的15强。之后她与编程赛决出的15强三人编程小组自由组队参加决赛,而大家之前根本就是陌生人。在历经26小时的编程马拉松后,殷锟所在的“哆啦A梦”队圆满完成了智能电子相框赛题,获得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最终夺取团队冠军。同时,殷锟也获得了Ada奖。
第一次参加此类编程大赛就获得大奖,殷锟表示,“所有一切都非常意外,意外地参赛,意外地组队,最终还意外地获奖了,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太美了!”回忆起大赛的情况,殷锟至今都觉得一切都在意料之外,再仔细想来却又在情理之中。
在大赛的颁奖晚宴上,微软中国云计算与企业事业部首席产品经理李京梅女士为殷锟佩戴了Ada徽章。“我去领奖的时候,整个表情都是错愕的,不过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激励,我虽然不是计算机专业出身,但这个大赛让我相信今后我的设计可以与代码有更多的交集。”
殷锟原本对编程了解甚少,只在大三上学期选修了开源硬件与编程这门课,也曾短暂憧憬通过编程实现自己的创意,不过之后就没有了下文,“因为总感觉要想实现自己的创意,自己的计算机水平还差得远。”但这次参赛,与编程赛选手的默契配合,让殷锟深刻体会到和队友一起战斗的美好感受:“编程之‘美’恰恰美在此处,它可以让自己的想法真正落地,非常酷!虽然我不懂技术,但可以跟技术人员配合,用编程解决真实世界里的真实问题,让这个世界上很多不美丽的事物变得更加完美。”对此殷锟颇为感慨。
殷锟所在的“哆啦A梦”队总决赛赛题是智能电子相框,选择该题目的参赛各队其实在功能实现或编程技巧方面差距并不大,因此,最终成绩更多地取决于创意,而殷锟在其团队中正是起到了设计之魂的作用。当然,别具一格的创新想法一定要与踏实的编程技术功底默契配合才能将创意变为现实,从而改变世界。
编程之美,自信如我
与殷锟不同,闭蓉是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的女程序员,她在北京邮电大学读硕士一年级,是本届编程之美挑战赛亚军团队的队长。坐在你面前时,只有一句话可以形容她,那就是“温婉恬静而自信”,与传说中不拘小节、面容憔悴的程序员形象相去甚远。
已经与计算机相伴5年,参加过多个编程、计算机大赛并获奖的闭蓉认为,女生编程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虽然她之前也曾因一个排序算法而想破脑袋却不得其解,对自己有过怀疑。但在向大牛请教后发现,原来每个程序员都有过同样的经历,而不是因为她是女生就格外的困难。
“女生不仅能够扎实地学好编程基础,而且沟通和表达能力强,做事细心,这都有助于编程工作。”闭蓉提到,大赛过程中遇到的有些Bug,都是她比较细心地第一个发现。而潘天佑博士也表示,“我们发现比赛过程中,团队里发号施令的通常是女生。他们较强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使其成为团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对于微软编程之美挑战赛,闭蓉并不陌生。自2012年起,这个大赛已经举办了四年,每年都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盛会,可以说能够入围就已证明了自己的实力,闭蓉的参赛初衷就是想看看自己能否取得更好的成绩,挑战自己。
闭蓉同组的另外两位与其参赛前就熟识的男同学都一致推举她当队长,他们俩一方面很认可闭蓉的编程水平,另一方面也相信她在团队协作中的综合能力。然而,队长的称号在团队里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担当。在决赛第一天,编程团队就需要去自主匹配一位创意赛的同学,短短的暖场时间里大家双向选择。而闭蓉却早在暖场之前就将大赛期间同宿舍的另一位漂亮妹子付雪伦“拐入”他们团队。
付雪伦是来自江南大学交互设计专业的学生,除了拥有深厚的设计实力,对用户体验和用户痛点的分析也很精准。不过闭蓉表示跟设计专业的雪伦合作也有过“致命问题”:“她的设计和想法都非常酷炫,但她之前没有跟我们这样的程序员合作过,以为给我们一个很棒的展示界面之后,我们就能将想法实现了。做过编程的人都知道,其实事情没这么简单,不是所有的设计都可以马上实现,尤其是比赛只给26小时,我们必须要牺牲掉一些设计、性能以及其他,才能确保按时、较高质量地完成题目。”
于是,双方的磨合从统一想法、流程和习惯开始,与不少团队一样,闭蓉他们也熬了一个通宵,做完了设计、编程、调试、渲染及演示PPT与展板,最终他们的作品被评为最完善的原型,决赛当天就成功上线,且运转良好。闭蓉团队所做的决赛题目是学术搜索,他们的作品不仅能够按需搜索论文和数据,还会给用户人性化指导,如果用户是正在准备开题的同学,它还可以帮助理清开题方向,推荐业内最好的导师,推荐领域内经典必读论文等等。而搜索出来的结果则采用了雷达图、柱状图等多种展现形式,可视且直观。
计算思维没有性别之分
参加微软编程之美挑战赛的女生用行动证明了编程没有性别之分。事实上,编程这个领域需要的是不同背景的人才——UI、设计、代码、测试、架构等等,可以是计算机专业,也可以是非计算机专业,可以是男生,也可以是女生,它没有预先设好的界限,所有的限制只是在每个人的心中。
潘天佑博士表示,“微软一直致力于在全球各地投入巨资帮助当地市场培育人才,支持新一代学生的计算机科学教育和计算思维的培育。而这将关系到一整代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及未来经济、社会的振兴与长远发展。”
如在中国与教育部全方位合作,面向大学生开展编程之美、创新杯等大赛,针对中小学生开展丰富多彩、涵盖不同年龄层的学生项目;与各大公益组织共同推动青年星火计划,深化普及计算机教育;并推出“明日之星”实习生计划、“微软学者”奖学金、微软联合培养博士生、微软学生俱乐部、“铸星计划”青年学者计划等等,都是这一思路的集中体现。
对于明年的编程之美挑战赛,潘天佑博士表示他们正在考虑将整个大赛扩展到亚太地区,真正做到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而女生将与男生一起成为大赛的主角,编程之‘美’也因此多了一个解读——她们的参与让编程这件事变得更加美丽。我们可以称之为觉醒,也可以称之为顺其自然,意识到女性可以在IT界做出更多贡献,已然是全球的共识。”
科研着,幸福着——上海交通大学ACM班学生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实习生活